歷史
康熙皇帝非常喜愛葫蘆藝術,他經常讓宮廷藝師刻畫出各種精美的葫蘆藝術品,供自己把玩欣賞。據說刻葫蘆最初在甘肅一帶民間流傳,人們在葫蘆上走刀劃針,隨意刻畫出簡單的花草蟲魚,現又創造出仿水墨、寫意的名家山水畫作品,賦予了葫蘆鮮活的藝術性,也使葫蘆藝術品具備了一定的收藏價值。
選取
首先外形要好,要周正,上下兩肚大小的比例要協調,曲面要圓潤,不能有過多的稜線。葫蘆表面要光滑乾淨,不能有過多的髒斑和凹凸,否則會影響作畫的效果。其次,要保留連線葫蘆的一段枝蔓,最好還要有分叉,這樣的葫蘆才完整美觀。三、是要葫蘆成熟,成熟的葫蘆其表皮質地硬,也飽滿光滑,給人以挺拔的感覺,還利於保存。不成熟的葫蘆其表面往往有皺紋,給人畏縮的感覺,在這樣的葫蘆上作畫,即使畫得再好也會影響效果的。關於烙畫的工具一些專業葫蘆烙畫者使用的是特製的電烙鐵,其"筆尖"離握筆處很近,使用起來非常方便,但價格很貴,要一二百元一支,因為成本太高,從來沒有用過。建議使用很普通的20瓦的焊接電子元件的電烙鐵,在"筆尖"上做點兒文章,用銼銼成需要的形狀,用是尖的和扁片較多。扁片的不能出現過分的稜角,要圓潤點兒,這樣使用起來比較方便。尖的畫線,扁片的畫面,用這種電烙鐵很便宜,幾元一支,但容易壞,可買些電烙鐵芯備用,一旦壞了,可以自己換上就方便多了,也節省成本(電烙鐵芯一元一支)。這種工具的缺點是"筆尖"離握"筆"處遠,不利於作畫,初學時很不適應,有兩周就適應了,但在夏天使用很熱,會烤臉。關於作畫
首先要把葫蘆的表面用二三十號的沙紙(沙布)打磨一遍,(不要太用勁,以免把葫蘆的光面破壞),目的是使葫蘆表面更光滑,去掉膚皮,這裡要著重說的是如何使用電烙鐵,用尖的鉤線,扁片的畫面。關鍵是用的手勁要掌握好,顏色深的用勁大些,烙筆在葫蘆表面停留時間長些,但以不使葫蘆表面焦糊為限。關於手勁需要自己反覆體會和總結,這是非常關鍵的環節,由於篇幅和文字表達的局限性,很難完全表述出來,若是親眼看著學的話可能效果會好些。另外畫不同的畫,手法也不同,如畫貓,要三四遍才能畫出毛絨絨的效果來,需要自己在實踐中細心體會。
相關信息
葫蘆畫“燙”出“金仨月”
2009年12月08日,位於平谷區北部山區的熊兒寨鄉東溝村,寒冷的山風格外凍人。走進村民家中,記者發現很是清靜,往常常見的圍著熱炕頭打麻將的情景不見了。“都在忙著做葫蘆燙畫呢。”村支書帶著記者來到村文化活動室,幾名村民正右手握著電烙鐵筆,在女村民許俊平的指導下,頭也不抬地在淡黃色的葫蘆上精心描畫著。“紅樓十二釵”、“小兒郎上學”、“奔馬圖”……一個個精美的圖案,慢慢地出現在光滑的葫蘆外皮上。
“多虧了她,我們才知道原來葫蘆也能做成手工藝品賣,村民冬天不僅有了事兒忙活,也有了收入。”村支書說,全村以種葫蘆為主業,原先每年9月初收了葫蘆後,一部分品相小巧的葫蘆便拿到附近的風景區,賣給遊客;再挑一部分葫蘆做成葫蘆條,賣給農家樂餐廳;剩下長得個頭大的葫蘆就只能當成劈柴燒了。整個冬天,村民既沒有事情做,也沒有收入,只好湊在一起打麻將消磨時間。
兩年前,村民許俊平在一次外出中看到葫蘆燙畫,覺得很好玩,就拿自家留作劈柴的葫蘆摸索著繪起了燙畫。去年,她往景區送曬好的葫蘆條時,隨身帶了一個自己燙的葫蘆掛件,被遊客花十多元買了回去。這時,許俊平才發現,這是一條冬季增收的路子。於是,她製作葫蘆燙畫的勁頭一下高了起來。“原來一個空白的小葫蘆只能賣二三元錢,現在一個燙畫精緻的大葫蘆能賣二三百元。”去年一冬,許俊平從葫蘆燙畫上掙了2000多元,比她以前全年的收入還多出一倍。在她的帶動下,村里成立了葫蘆合作社,專門製作葫蘆燙畫對外出售。
葫蘆題材畫
另一類葫蘆畫,便是以葫蘆為題材所作的中國畫。在古代,揚州畫派的羅聘、金農等便有葫蘆畫傳世,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唐雲、朱屺瞻、丁衍庸等人也都曾有過創作葫蘆畫的藝術經歷。在當代中國畫壇,以葫蘆為題材創作葫蘆畫著稱的莫過於學者畫家朱萬章。朱萬章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書畫鑑定家、學者,著有《書畫鑒考與美術史研究》等論著20餘種,同時兼擅繪畫,以畫葫蘆著稱,被譽為學者型文人畫,作品分別被廣東省檔案館、廣東省博物館、嶺南美術館、肇慶學院美術館、廣東南海博物館、廣東順德博物館等機構收藏,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地舉辦展覽,出版有《一葫一世界:朱萬章畫集》等。純真老辣的朱萬章葫蘆畫
郭燕冰
自古以來,書畫鑑定專家兼善書畫者代有其人,遠至南齊的謝赫、宋代的蘇軾、明代的董其昌,近至啟功、謝稚柳,均是一代名手,其學說在歷史長河中影響甚巨,不但創造或引領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風尚,更成為中國書畫史上不可繞行的里程碑。這些耆老名宿名留青史,他們創造的精神財富亦流傳後世,惠澤綿長。朱萬章有多年的書畫鑑定經驗,畫作的真、偽、優、劣在他面前一覽無遺,隻言片語人皆寶之。所以,朱萬章的身份毋庸置疑首先是一位學者、文人,而他的書畫則屬於文人書畫。
文人書畫歷來注重意境,朱萬章的畫作尤需從此高度觀看,否則難以領會其中之真趣。多年積累的書畫鑑定經驗使朱萬章的畫作未出手已奠定了高屋建瓴的基礎,在他的畫作面前,繪畫創作中的構圖、章法、題材等諸多套用技巧,均已化作浮於表面的形式,如同“伯樂相馬,不辨雌雄”的故事一樣,畫作中存在著一種需要透過表面的語言程式去觸摸的關乎靈魂本真的內容,因為他的畫作中表述的是純粹的精神家園,正如石濤所說,皆為心畫。
中國書畫藝術的傳統語境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讀畫如讀人,畫品即人品。要做到人畫合一,是很難的。有多少人經過數十年的研習,走了無數的彎路,始能尋得蹊徑,或是終生未能窺見真諦。但是在朱萬章這裡,他輕而易舉地做到了。正是由於他為人一貫真誠坦然,才能輕易做到畫如其人,表里如一。一種符合自己的,擁有個人語言風格的表達符號,常常需要長時間的提煉,但朱萬章沒有從基礎處拾級而上,反而一出手已令人高山仰止。其中的道理,就如同佛教的律宗和禪宗,為求佛法真昧,律宗要求研習戒律,禪宗提倡頓悟成佛。而朱萬章能得此書畫因緣,初涉繪畫就能直奔藝術本真,本人以為,皆是他努力修行得來的善果。他勤勞、堅忍、敏思、篤行,十年如一日地鑽研書畫研究事業,如今已經邁入第21個年頭了,也因此養成了高水準的鑑賞眼光。
朱萬章的畫作特徵可以用四個字形容:純、真、老、辣。乍看之下,這幾個字是相互矛盾的,純真一般形容未經世事的狀態,老辣則是飽經滄桑的結果。而在飽經滄桑之後仍然能進入一種純真的精神境界,則極為難得。
老、辣兩特徵集中體現在用筆上,常言道:書畫同源。從王維、蘇軾等文人繪畫開始,就提倡以書法入畫,直到當代書畫家仍以畫面能見筆為上乘。朱萬章的畫作處處見筆,用筆頓挫、曲張有致、徐疾變換,顯得蒼老盤曲,用筆非常老道,似乎每一筆都由他多年來蘊藏於胸中的古畫名跡中滌盪而出。這裡不得不提到,朱萬章對畫作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如同一個高速運轉的大型數據處理器,每件經他過目的畫作都井然有序地羅列在冊,時代、人物、詳情,歷歷在目,如數家珍。這些多次出現的線條也體現了他本人的審美風格,他所欣賞的,正是這種百折不撓的生命力。
純、真除了形容筆墨形態,同時形容了某種精神上的內容。朱萬章指導學生鑑定書畫時常說“大俗大雅”,這一審美觀點在他的作品亦有所體現,在題材選取方面,“葫蘆”有“福祿”之意,是相當大眾的,但朱萬章曾多次表達過他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喜愛;他的用色常顯明艷,喜用藤黃、朱膘、胭脂、花青、紫色,然而筆墨輕鬆,隨意點染,因而呈現出一種未經修飾,天然不造作的純真姿態。
在眾多畫作中,尤能體現這幾個特徵的經典作品是《一葫一世界》,本來,在一個畫面上能看到純、真、老、辣四字並存已是極不容易,偏偏這幅作品的各個特徵在各自的範疇中猶自擴張到了極致的境地,簡直讓讀畫者喜極而泣。老辣的藤條揮霍著線條的魅力,自由、曲張,散發著生命的韌性和力度;散落的紫藤花以“畫意不畫形”之致彰顯了一種天然、拓落的生活態度;而真正能體現出作者本意的,卻是那一尊端坐的葫蘆,端莊齊整,方圓有度,懷抱著一顆赤子之心,靜謐而安穩,任由時間流淌,世事穿梭。
其它如《消夏圖》、《秋意圖》、《紫藤葫蘆圖》等幾件作品,其線條、墨韻都有可圈可點之處,斑駁的墨跡、曲張的線條,處處蘊含著難以預料的變化,忽遠忽近,驟淡又濃,給人以無盡的驚喜和韻味。
在現今圓熟、職業化的藝術風氣中,朱萬章“寧拙勿巧”的筆墨顯得別有一番文人鐵骨錚錚的格調,而明艷的色調又傳達出內心積極進取的正能量,輕鬆隨意的筆調錶達了為人處世的寬容和隨遇而安,端莊默然的葫蘆則象徵著他安身立命的原則。所以,一葫一世界,自從與書畫結緣,他便擁有了他的葫蘆,擁有了他的世界,而他的世界將為世人所熟知、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