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子葉炭疽病

葫蘆子葉炭疽病主要危害作物瓠子、葫蘆 ,病菌類型是真菌.葫蘆種子帶菌,播種後遇有低溫高濕的條件,子葉出土需較長時間,經常出現子葉剛剛出土尚未展開,子葉邊緣或子葉上即出現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擴展後稍凹陷,濕度大時其上長出粉紅色粘質物。

基本信息

葫蘆子葉炭疽病病苗症狀葫蘆子葉炭疽病病苗症狀
中文名: 葫蘆子葉炭疽病
英文名: Clavated calabash and Green calabash cotyledon anthracnose
病原中文名: 葫蘆科刺盤孢
病原拉丁學名: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et Mont.)Arx異名C.lagenarium(Pass.)Ell et Halst.
病原分類地位: 半知菌亞門
病害類型: 真菌
主要危害作物: 瓠子、葫蘆
主要為害部位: 子葉,果實

為害症狀

葫蘆種子帶菌,播種後遇有低溫高濕的條件,子葉出土需較長時間,經常出現子葉剛剛出土尚未展開,子葉邊緣或子葉上即出現淡褐色至褐色病斑,擴展後稍凹陷,濕度大時其上長出粉紅色粘質物。瓠子、葫蘆炭疽病,成株期也可發病,主要為害果實。果斑圓形或近圓形,大小2~6毫米,初淡綠色,後變黑褐色,稍凹陷,濕度大時,病部密生黃色點狀粘質物,病斑往往融合成大斑或單個可見。秋末病斑上長出同心輪紋狀排列的小黑點。頸部染病,果實多不能成熟,掛在植株上或脫落。

病原形態特徵

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Berk et Mont.)Arx異名C.lagenarium(Pass.)Ell et Halst. 稱葫蘆科刺盤孢,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形態特徵與西瓜炭疽病相似,剛毛具隔膜1~2個,大小27.5~55×2.75~5.0微米。分生孢子梗大小12.5~22.5×2.5~3.75微米;分生孢子11~20×3~5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擬菌核在種子上或病殘體上於土壤中越冬。播種後潛伏在種子上的菌絲體可直接侵入子葉,造成子葉發病,定植帶病幼苗,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通過雨水濺射傳播,形成發病中心,在棚室10~30℃均可發病,其中24℃發病重,育苗期濕度高是誘發本病重要條件,相對濕度87~98%,氣溫24℃,經3天潛育即見發病,相對濕度低於54%不能發病。生產上早春塑膠棚溫度低,濕度高,葫蘆吐水和葉面結露,葉面結有水珠,能夠滿足發病的濕度條件,造成苗期炭疽病的發生。

防治方法

(1)選用無病種子和抗炭疽病的瓠子、葫蘆品種。
(2)育苗地要實行3年以上輪作,防止土壤帶菌,不能輪換時必須進行苗床土壤消毒。
(3)種子處理。首先選用無病種子,從無病葫蘆上採種,對生產用種用50~51℃溫水浸種20分鐘或用冰醋酸100倍浸30分鐘,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催芽。
(4)加強通風及溫濕度管理,使其遠離發病條件。
(5)棚室或露地於發病初期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多豐農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6)棚室可噴撒80%大生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克炭靈粉塵劑,每667m2 lkg,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