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胡蜂成蟲時期的身體外觀亦具有昆蟲的標準特徵,包括頭部、胸部、腹部、三對腳和一對觸角;同時,它的單眼、複眼與翅膀,也是多數昆蟲 共有的特徵;此外,腹部尾端內隱藏了一支退化的輸卵管,即有毒蜂針。成蟲體多呈黑、黃、棕三色相間,或為單一色。具大小不同的刻點或光滑。茸毛一般較短。足較長。翅發達,飛翔迅速。靜止時前翅縱折,覆蓋身體背面。口器發達,上顎較粗壯。雄蜂腹部7節,無螫針。雌蜂腹部6節,末端有由產卵器形成的螫針,上連毒囊,分泌毒液,毒力較強。蛹為離蛹,黃白色,顏色隨齡期而加深。頭、胸、腹分明,主要器官均明顯可見。很多蜾蠃以蛹越冬。幼蟲梭形,白色,無足。體分13節。毒素和螫針:胡蜂的毒素分溶血毒和神經毒2類,可引起人肝、腎等臟器的功能衰竭,特別是蜇到人血管上有生命之憂,過敏體質的人危險。胡蜂毒刺上無毒腺蓋,可對人發動多次襲擊或蜇人。
生活習性
胡蜂一生營巢而居。蜂群中有後蜂、職蜂(或稱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區別。後蜂為前一年秋後與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們把精子貯存在貯精囊中,到交配時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天漸冷時,受精雌蜂紛紛離巢尋覓牆縫、草垛等避風場所,抱團越冬。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團外出分別活動,自行尋找適宜場所建巢產卵。它們所產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於職蜂增多,蜂巢逐漸擴大。職蜂負責築巢和飼育幼蟲。中國中部地區每年有3次發生高峰。秋後,巢中的雄蜂約占總數的1/3,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時期。
種群分布
我國華北、西北、浙江、華中,台灣等地都有分布。
葫蘆包的危害
許多有翅的膜翅目昆蟲的一種,通常有一個細長、光滑的身體,靠一個細柄與腹部相連,有發育完整的翅,嚼吸式口器,雌蜂有一根多少有點可怕的螫針,屬於很多不同的科,胡蜂又稱黃蜂,雌蜂尾端有長而粗的螫針與毒腺相通,螫人後將毒液射入皮膚內,但螫針並不留在皮內,可重複蜇入 。
毒性:胡蜂毒液的主要成分為組胺、五羥色胺、緩激肽、透明質酸酶等,毒液呈鹼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經毒作用,能損害心肌、腎小管和腎小球,尤易損害近曲腎小管,也可引起過敏反應。
中毒表現:被胡蜂螫後,受螫皮膚立刻紅腫、疼痛,甚至出現瘀點和皮膚壞死;眼睛被螫時疼痛劇烈,流淚,紅腫,可以發生角膜潰瘍。全身症狀有頭暈、頭痛、嘔吐、腹痛、腹瀉、煩躁不安、血壓升高等,以上症狀一般在數小時至數天內消失;嚴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腫、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對蜂毒過敏者可表現為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
防治方法
1、胡蜂做巢大多在高大的喬木上,目標明顯,人為活動應儘量離其遠之 。
2、不能隨意用石頭、磚瓦打蜂巢,更不能用竹竿捅蜂窩。
3 、一旦驚動胡蜂,應立即伏地包頭包手包足靜止不動,最好潛伏在草叢或樹蔭下,待蜂離去後方可行動。被蜂群攻擊,應儘快用衣物包裹暴露部位,可蹲伏不動,不要倉促奔跑,更不要反覆扑打,在開闊區域,逃跑時要逆風而行;
4、若被胡蜂蟄傷,立即送往醫院治療。
5、在胡蜂發生密集的地區,應組織專業人員佩戴防護服,進行人工撲殺,其方法一是利用胡蜂的趨光性,在夜間用火燒(注意森林防火)其方法是用油類火把悄悄接近蜂巢,點燃火把圍燒;二是人工採摘(12月份~元月份為最佳期),用口袋收集焚燒或蒸煮。
6、藥劑防治:有條件地方可用菊酯類農藥噴殺防治。或採用毀巢靈自動敷藥法,捕到胡蜂后,誘入100~150毫升的瓶內,立即蓋上瓶蓋。因瓶內預置“毀巢靈”粉劑,這時瓶內的胡蜂借掙脫振翅的氣流,自動將藥粉均勻地敷散到蜂體各部分,一般敷藥量可達40~60毫克,打開蓋放蜂回巢,即可很快污染全巢, 達到毀除蜂巢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