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秋樵

—1807),名諱俟考,秋樵,其字或號也。 乾隆丁酉(1777)拔貢,秋樵之詩,工於法祖。 —1689),字茲重,號默庵,山東平原人。

董秋樵(?—1807),名諱俟考,秋樵,其字或號也。山東平原人。乾隆丁酉(1777)拔貢,秋樵之詩,工於法祖。其高祖兩江制府默庵公、祖太史曲江公,皆以詩著名天下[1]。秋樵綺歲作時文,則如餐蓼;作有韻之言,乃如啖蔗,固出於一庭授受,亦其天性近於斯。故為之而能勇,勇而後能工。嘉慶十二年丁卯(1807)屬纊中州,董秋樵同年、河南巡撫溫承惠為之撰墓志銘。著有《雨懷書屋集》,應其次子錫恩之邀,董秋樵同年、原山西河東道兼管山陝河南三省鹽務劉大觀序之。
[1]董訥(?—1689),字茲重,號默庵,山東平原人。康熙六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累擢至江南總督。為政持大體,有惠於民。左遷去,江南民為立生祠。二十八年,上南巡,民執香跪訥生祠前,求復官訥江南。旋以侍讀學士復出為漕運總督。卒。董元度(1712—1787),字曲江,別號寄廬,山東平原縣董路口村人。清乾隆年間的著名詩人。秉承家學,自年少便以春柳詩擅長。乾隆十二年(1747)科舉人,與其父(董思凝)皆因作詩而聲滿京國。乾隆十七年(1752)科進士,入詞館(翰林院),不久,外任江西定遠縣知縣。一年後改任山東東昌府(治所在今聊城市)教授,任教10年,精心攻讀詩文,詩名大揚。著有《舊雨草堂集》八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