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遵

董家遵(1910~1973),男,漢族,出生於福建省福州,著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祖籍福建省長樂縣,出生於福州。自幼接受私塾教授。

基本信息

董家遵文集董家遵文集
1930年,由福建省立福州高級中學,考入廈門大學社會學系。1932年,因仰慕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轉學到廣州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從此,與中山大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34年畢業後,經朱謙之等著名學者的推薦留校任教,歷任社會學系助教、講師,1940年晉升副教授,1942年晉升教授。1949年春,兼任社會學系主任。新中國成立後,留任社會學系教授兼主任。並一度兼任校圖書館館長。1952年院系調整,轉任歷史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1973年1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歲。
董家遵先生的學術研究生涯,開始於中國社會學,後轉入研究中國社會史,最後轉入中國古代史研究。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他尤其致力於中國古代婚姻史、家庭史的研究,在中山大學《社會研究季刊》等雜誌上發表一系列重要論文,對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起源、形式及其演變,特別是對古代收繼制度、內婚制與外婚制、國家婚姻政策、離婚與寡婦再嫁等重要問題,都有系統論述,對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家庭史問題提出了不少值得重視的見解,在一些方面實有開創之功。這些論文有《論漢唐時代的離婚》、《漢唐時“七出”研究》、《唐代婚姻研究》、《從漢到宋寡婦再嫁習俗考》、《我國收繼婚的沿革》、《中國收繼婚之史的研究》、《論古代法婚年齡》、《明清學者關於貞女問題的論戰》、《歷代節婦烈統計》,後大部分收入其遺著《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中。這部遺著顯示了董先生在20世紀中國婚姻史、家庭史研究方面的成就。
他在《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一書的第一編中,對“烝”、“報”婚進行了研究。董先生將所有的“烝”、“報”行為都歸結為收繼婚,認為造成收繼制度的基礎是共同體的社會結構,一如共同體裡的土地使用權不容讓渡給族外人一樣,失去了丈夫的寡婦也只能由本族人繼承,以此防止勞動力和財產的外流,保持族內穩定。在古代,到唐宋以後,原來的一些婚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董先生在《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一書里從婚姻狀況的階級、一夫一妻制的有名無實、婚姻與社會等幾個方面研究得出:許多社會學者美化中國歷來的婚姻制度,認為其造成了世界上最穩定安寧的家庭,而唐代事實否定了這種理論。而唐代性開放,也是董先生所提倡的觀點,後廣為流行,影響及於一般大眾。
董先生在中國社會史方面還發表了其他不少論著:《唐末經濟恐慌與農民》論及了唐代經濟史。《古姓與生肖同為圖騰考》論及了中國古姓起源,他認為,古姓和生肖同源於圖騰;根據一些史料,最古的古姓只有十二姓,而這十二姓又源於十二生肖紀年法中的十二獸名稱,十二獸即古代社會的圖騰,不同的姓氏部落用不同的動物來作為其圖騰,例如鼠為偃姓的圖騰等。《中國奴隸社會史》則羅列中國古代奴隸社會史實,闡述自己的學術見解。
董先生建國後,轉向中國古代史研究,在中山大學教授中國古代史。曾參與編寫《中國通史參考資料·隋唐五代卷》(翦伯贊、鄭天挺總主編),選輯對於研究魏晉南北朝隋唐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在建國後《二十四史》點校工作中,擔任《新唐書》的整理工作。
1952年全國高等院系調整後,中山大學歷史系集結了八大歷史名家:陳寅恪岑仲勉梁方仲劉節、董家遵、戴裔煊楊榮國陳序經,被戲稱為“八大金剛”。而董先生也位列其中,足見其學術成就的突出。2004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董家遵文集》,將其列入“中山大學傑出人文學者文庫”叢書中,是對董先生的最好紀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