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
1942年11月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7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南通市科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1987年12月離休,享受廳局級待遇。主要業績:建國前在抗日反清鄉鬥爭中歷任鄉指導員、游擊隊隊長,連支部書記,抗日戰爭勝利後任啟中區隊指導員,東南人民自衛總隊部民兵幹部訓練班支部書記,縣委青工部幹事,東南啟、海分治時任啟東縣委民運部秘書,參加懲奸和“五 四”土改。在解放戰爭中任啟東區委巡視員,情報站站長。
功績
董介庚同志在反“清鄉”鬥爭中,堅持原地鬥爭,建立和鞏固根據地,發展和擴大抗日武裝,運用機動靈活的戰術,開展民眾性游擊鬥爭,為粉碎日偽“清鄉”陰謀作出貢獻,鍛鍊成為合格的戰士。在解放戰爭中任情報站長,在據點密布,碉堡林立,聯絡線被完全切斷的情況下,情報工作困難重重。原先的情報線要重新連線,新增的據點要增加布控力量。他不怕犧牲,深入近據點地段,依靠基本民眾和統戰工作完成接線布控任務,鼓舞站員士氣,“人自為戰”,分化瓦解敵人。為我軍33旅7團攻克新安鎮據點,為啟東區游擊營徐三窯伏擊戰,逼退東安鎮敵據點、白天奇襲郁家村據點提供了有效情報。建國後,他改行“從農”,為了祖國的繁榮和人民的幸福,他服從組織安排。在農業上他是外行。他執行毛主席“外行要變內行”的指示。向書本學習,向民眾學習,在實踐中學習。白天工作,晚上自學到深夜,讀完農學專業大學課程,參加《語言文學》函授班學習,學《邏輯學》、《語法修辭》等書籍和農業科技雜誌,不斷提高專業知識水平,當好了領導的參謀和助手。在“文革”、“反右傾”運動中受到了錯誤批判,並降級使用。他絲毫不計較個人恩怨、榮辱、得失,繼續認真工作,進行創造性勞動。他在技術業務上能夠理論聯繫實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專區稻麥原種場任場長,觀察調研了三個月,從秋播時著手改革,整合農場力量,強化各部門配套改革責任制,在棉花生產中實行技術革新,使1700畝棉花單產增長78%,每百斤皮棉產值增長31.2%,使農場扭虧增盈。他在如皋創造了玉米營養缽育苗辦法,一舉攻克了“水旱三熟制”晚稻翹穗問題,使玉米、水稻產量分別提高了100多公斤。
出版物
在專區科委與供銷總社合作,主編《農村多種經營手冊》(40萬字),在江蘇全省印刷發行近40萬冊,與專區科協秘書吳菊芳合作,主編審《家庭副業圖集》,成為江蘇科技出版社的暢銷書,向全國發行8.5萬冊;在老科協受市科協委託,與退休園藝、植保工程人員合作,編審了《花卉種養技術》,印刷發行一萬冊。在1984年,他總結海安隆政蛋雞研究會產供銷一體化的經驗時,認定為中國農村新的合作方向。在全國科普工作經驗交流大會上被中國科協選為23篇發言介紹材料之一。他在老科協工作是無償奉獻,一乾就是十五年,期間還兼茶花協會會長,供銷社棉花顧問,食用菌研究會顧問,今年10月被老促會、老年科協農業分會繼續聘任為高級顧問。農業分會承擔軟課題調研,他不顧年老體殘,下農村、進企業,深入各地參加調研,並主動承擔撰寫調研報告任務。在世紀交替前後的五年間交出了五份報告供省、市農業領導和有關部門參閱。三篇論文為《江蘇老科協通訊》摘編刊登,一篇為省老科協理事長石堅看重,推薦給省委、省政府農業領導參考。一篇為市科協《科技工作者建議》刊登。《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利益機制的研究》等三篇文稿,為農業分會錄入《情系“三農”再作奉獻》一書中。《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中的問題和對策建議》獲市政府2003年度科技進步四等獎。他為科學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南通師專》、郊區、街道做科普講座50多次,客群一萬多人次。在科普宣傳周活動中,成績顯著,1996年-2002年,年年被市科協評為“科普先進工作者”,1999年被市老科協評為優秀老科技工作者,2000年為省、市老科協評為“全省優秀老科技工作者”,2001年,省政府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聯合授予他“全省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他的晚年先進事跡被錄入江蘇省當代老科技工作者風采錄(第二集)《晚霞尚滿天》。其一生業績入編在《開國將士風雲錄》(第三卷)一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