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祚碑

《葛祚碑》,三國吳,高117厘米,寬74厘米,圭首有穿,原位於江蘇句容縣城西門外五里梅家邊石碑岡,1965年生新發現,現藏南京博物館。

葛祚碑》,三國吳。高117厘米,寬74厘米,圭首有穿。原位於江蘇句容縣城西門外五里梅家邊石碑岡,1965年生新發現,現藏南京博物館。
葛祚碑葛祚
《葛祚碑》最初由清代學者孫星衍發現,因無碑文,僅有題額“吳故衡陽郡太守葛府君之碑”數字,故亦稱《葛祚額碑》。葛祚字亢光,句容人,不見於正史,據晉人乾寶搜神記》卷十一載:“吳時,葛祚為衡陽太守,郡境有大槎橫水,能為妖怪,百姓為立廟,行旅禱祀,槎乃沉沒,不者槎浮,則船為之破壞。祚將去官,乃大具斧斤,將去民累。明日當至,其夜聞江中洶洶有人聲,往視之,槎乃移去,沿流下數里,駐灣。自此行者無復沉覆之患。衡陽人為祚立碑,曰:正德祈禳,神木為移”。又據《句容縣誌》卷五“丘墓”條云:“衡陽太守葛祚墓在縣治西北五里”。
綜以上述,可知葛祚之碑有二通,其一立於衡陽,為衡陽百姓為葛祚所立頌德碑,碑文曰:“正德祈禳,神木為移”。其二為立於葛祚墓前之碑,或即孫星衍於句容城西門五里梅家邊發現的《葛祚碑額》,其地與《句容縣誌》中“葛祚墓在縣治西北五里”的記載頗為符合。
《葛祚碑》為十分成熟的楷書,故其發現以來,便有學者提出質疑,如繆荃孫《藝風堂金石文字目》即將《吳衡陽郡太守葛祚碑額》納入到南朝“梁”下。柯昌泗《語石異同評》亦因“字型不古而碑式甚古”疑為重刻。但與之相左,即認為《葛祚碑》真實可信的也不在少數,除孫星衍、錢大昕外,今人商承祚先生在參與“蘭亭論辯”時,亦曾引據《葛祚碑》而證東吳已出現楷書,進而論證《蘭亭序》生髮於東晉時代的必然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