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葛武鎮隸屬於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位於鹽城市西南部,南與興化市下圩和大鄒一河相隔,以駐地葛武莊得名。相傳明初蘇州葛氏(排行第五)遷此耕耘,聚落初建,乃稱葛五莊。清道光年間,有葛氏中文舉,後意欲文武並舉,遂將“五”改為“武”,葛武莊由此得名。葛武鎮水陸交通便捷,東臨寧靖鹽、沿海高速,西接312省道,北靠鹽徐高速,步湖路橫貫境內,距市區及鹽城機場、鹽城火車站只有30分鐘車程。距國家一類口岸、擁有2個萬噸級碼頭的大豐港只有28公里,葛武境內航道通暢,西接蘇中大運河,南連長江黃金水道。
歷史文化
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這片土地上出了兩位名人,南有郝柏村、北有董加耕。原台灣國民黨三軍總長、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的家鄉就在葛武鎮郝榮村,其長子郝龍斌任台北市市長,村內有“郝氏故居”、“郝氏宗祠”等景點,對外開放以來,已有大批港澳台、海外遊客前來觀光遊覽。2000年、2001年清明節期間,郝柏村先生先後兩次率親屬子女和政界至友返鄉省親掃墓。2007年,葛武鎮積極開發“郝氏故居”、“郝氏宗祠”等旅遊景點,一個“田園秀美、富庶文明、人文薈萃”的新郝榮破繭而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聞名全國的回鄉務農知識青年的典型——董加耕,是葛武鎮董伙村人,董加耕曾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接見。
區域面積
據當地政府官方資料 顯示,該鎮總面積44.5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84公頃,總人口3萬人,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4個居委會,7個行政村,人口29803人。
經濟發展
農業發展
該鎮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地處江淮平原里下河地區,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境內河網縱橫,自然環境優美;主要道路“三縱三橫”,工業區、教育區、商貿區、住宅區布局合理,設施配套齊全;小城鎮建設已全面實現硬化、亮化、綠化、美化;鎮村公路全面貫通並已實現硬化。現代農業生產已形成優質水稻、特種淡水養殖、特色蔬菜、苗豬繁殖、肉鴿飼養、栽桑養蠶、雜交稻制種七大生產基地,農業資源開發加工潛力巨大。“新芽”牌嫩薑片,晶亮透明,片薄如紙,廣稱“寸姜百刀”,具有健胃保健之功效,受到廣大客戶的睛睞,產品暢銷全國各地超市,榮獲全國食品博覽會銅獎。全年共加工銷售薑片、醬油、醬菜等系列產品2000多噸。
工業發展
該鎮工業經濟穩步發展。葛武工業起步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經過多年堅持“內育企業增效益,外引客商上項目”的努力,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已形成機械、電子、服裝、食品、化工、建材六大。全鎮20家企業中的華祺農水產食品有限公司、永盛齒科器材有限公司、綠然食品有限公司三家台資企業。全民創業熱潮高涌 鎮黨委、政府堅持將強鎮與富民的良性互動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積極放大產業特色優勢,鼓勵、引導農民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掀起又一輪全民創業熱潮,走出了“政策鼓動、能人帶動、社會聯動、機制驅動”的發展路子。以輕型建材為主導產業的全民創業如火如荼,在外創業能人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帶動勞動力轉移近萬人,實現農民務工收入2億多元,並在全市率先成立了“鹽城市輕型建材行業商會”。至2006年底,全鎮已有個體私營業主1200人,工商註冊資本2億元,總資產6.5億元,帶動勞務輸出近10000人,培育了高層煙道和輕型建材兩個特色產業,彩鋼瓦、夾心板經營在上海、蘇錫常等地三分天下有其二,萬戶居民家庭小車擁有量、勞動力中企業主人數列全區之首。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34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60萬元,財政收入7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655元。
社會發展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葛武經濟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基礎設施日益完善,人居環境不斷最佳化,先後被命名為“江蘇省安全文明鄉鎮”、“江蘇省科技先進鄉鎮”、“江蘇省體育先進鄉鎮”、“鹽城市市級新型小城鎮”、“鹽城市衛生鎮”。 自2003年市委、市政府開展“建設平安鹽城、創建最安全地區”活動以來,始終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廣泛開展各類專項整治活動,深入推進“契約式”聯防服務,努力構建“打防控”體系,連續四年被市委表彰為平安創建先進集體,被命名為社會治安安全鄉鎮。
特色產品
葛武嫩薑片
民間嫩薑片傳統手工技藝製作歷史悠久。葛武嫩薑片製作已有60年的歷史,後來由一家一戶製作變成集體作坊製作。葛武供銷醬製品廠特產“新芽”牌嫩薑片已有近百年生產歷史,它精選寒露前三天收穫嫩生薑為原料,醃製切片,再用上等鮮甜醬乳泡製而成。工藝流程嚴謹,切片尤為突出。片薄如紙,晶亮透明,廣稱“村姜百片”,單個薑片懸立於眼前可以清晰地看到對面的背影,遮蓋在報紙上能清楚地看到所覆蓋的字跡。該產品具有鮮甜脆嫩、美味可口的特點和獨到的食品保健作用,民間一直流傳“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要醫生開藥方”、“冬有生薑,不怕風霜”的說法。該產品行銷國內十多個省、市、地區,並受到港台 回鄉探親和旅遊觀光同胞的一致讚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