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沁縣大武鎮
【大武鎮】 位於瑪沁縣縣境東部,州、縣府駐地。人口2.5萬,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還有漢、回等民族。面積80平方千米。轄區暫未設居委會。1984年建鎮。大武鎮是果洛的州府所在地,從地理位置上幾乎處於果洛州的中心,大武藏語意為“丟失馬匹的地方”,大武鎮海拔3700米,氣候和自然條件都較惡劣,但這裡是前往阿尼瑪卿的重要中轉地,也是到瑪沁附近城鎮的主要交通樞紐,在這裡可以很好地解決食宿問題。
到大武可以近距離觀賞阿尼瑪卿神山,最常見的路線就是包車前往雪山鄉(距大武約80千米里),然後從那裡徒步進山,或者進行轉山之旅。比較著名的觀賞景點是下大武的哈布龍溝和白塔溝。如果時間過於緊張,可以包車到大武鎮附近20千米的煨桑處遠遠眺望了一下神山,僅僅需要30到40元。果洛州民族旅行社位於瑪沁縣大武鎮。
大武鎮位於阿尼瑪卿雪山東南方,格曲河東側,坐落於瑪沁腹地——大武灘,又稱格科塘,距省城西寧440公里。城區四周群山環抱,東南高,西北低,海拔3719米,地理坐標:東經100°14’,北緯34°29’。主導風向為西風,年平均氣溫為零下0.6°C,最高氣溫26.6°C,最低氣溫零下34.9°C,最大溫差22.4 °C ,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443毫米,平均蒸發量1462.4毫米,平均氣壓644毫米汞柱,最大凍土深度246厘米。
大武鎮1984年由省政府批准,1988年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9年6月,瑪沁縣政府從優雲鄉遷至大武,1964年6月,果洛州政府從達日縣吉邁鎮遷至大武,從此大武鎮成了果洛州府和瑪沁縣政府所在地,也成為全州政治、經濟、文化、貿易、交通的中心。鎮區下設黃河路北、雪山路北、黃河路南、雪山路南、團結路南、團結路北六個社區居民委員會,居住有藏、漢、回、土等多個民族,全鎮總人口25384人,其中:鎮區長住14301人;流動人口8000人左右。在高峰期人口可達5萬以上。鎮區共有各級行政企事業單位166家,其中學校13家,企業39家,醫院及疾控5家,省駐州級機關和州縣行政單位79家,其他單位30家。鎮區共有個體工商戶987家,主要以商業貿易,餐飲和旅館業為主。大武鎮區總體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東西長5公里,東以大甘公路,西以昌大公路為界;南北寬3公里,以兩面山根為界。鎮區道路以雪山路、團結路、黃河路為主幹線,貫穿瑪沁路,瑪多路、甘德路、達日路、班瑪路、久治路等次街道,與環城路形成城區道路交通網。寧果公路連通省會西寧,大甘公路可至本州甘德、達日、班瑪、久治4縣及甘肅四川等省,花吉公路貫穿大武、昌麻河、優雲、當洛4鄉與花大公路相連,貫穿東傾溝鄉。在歷屆黨委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大武鎮的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特別是近幾年在上海市對口支援下,大武的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已完成了城鎮主次街道路面、電網、給排水、防洪渠、格薩爾文化廣場等多項改造項目。沿街鋪面藏式風格改造正在分年度進行。
目前,鎮區給排水、供電、供暖、防洪、城鎮照明等基礎設施基本完善,危房改造後的一大批涉及辦公、文化娛樂、教育、體育、醫療衛生、民族風情的標誌性建築相繼建成。郵政、電信、廣播電視、計算機網路發展迅速,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00年,大武鎮被建設部等五部委命名為全國“重點鎮”。
大武鎮屬寺院兩座。分別是喇日寺和桑格加德寺。喇日寺位於大武鎮克邁溝口東側,是格魯派藏傳佛教寺院。2004年12月由縣民族宗教局批准成立,2005年6月移交給大武鎮管理。寺院現有僧侶100人,定員宗教教職人員50名,其中:活佛1名;僧侶99人。本州籍僧人94人,其中瑪沁51人、甘德24人、瑪多16人、班瑪2人、達日1人;州外僧侶6人,其中海南州籍3人、玉樹縣1人、西寧1人、湖南常德市1人,18歲以上有52人,18歲以下48人。寺院占地面積251畝,寺院主要建築由因明院、密宗院、印度八十大成就殿三個經堂組成。有大小經綸21個,大小佛塔111個,石刻經文壘牆4座,經幡占地約80畝。寺院每年的傳統佛事活動主要有:藏曆元月的祈願大法會;三月的大威德修供儀軌、四月的文殊冬祭及齋節、六月的夏修、八月的百日誦經、十一月的空行母修供儀軌及五供節、十二月的朵瑪儀軌。寺院由寺管會統一負責管理,寺管會有7名僧侶組成,寺管會辦公樓於去年竣工投入使用;寺院實現了通水、通電、通路、電視信號、計算機網路全覆蓋;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於民眾布施和供奉以及一處小賣部和衛生院收入,不存在對民眾攤派現象,信教民眾請僧人念經或到寺院超度亡靈,都按家庭經濟狀況自願給一定的報酬。由於喇日寺的特殊位置,全國各地有聲望的活佛來寺講經、說法的較多,每逢大型佛事活動,前來朝拜的信教民眾和僧侶成千上萬,規模宏大。寺院今年將計畫修建大經堂,其資金由寺院自籌,由於寺院沒有外來經濟援助,建議政府給予傾斜性扶持,同時將寺院規劃納入鎮區總體規劃,制定修建性項目,以便於將來開發旅遊資源,做好前提準備工作。
桑格加德寺位於原昌麻河鄉境內格寧灘,寺院屬寧瑪葛陀派。寺主:班瑪尖措活佛,寺院僧侶共33人,年齡在18歲至70歲之間,僧侶均系本地人。寺管會有主人1名,成員2名。寺院只有佛堂一間和幾座佛塔,由於該寺經濟條件差而未進行修建,特別是該寺由於遭到破壞而沒有留下任何文物。寺院的佛事活動有:多叄法會七日(夏季舉行);西朝法會三日(冬季舉行);格多法會三日(春節前舉行);雪域消災三日(季節不確定);恭奉部落守護神需念經四日。該寺屬我州政府部門批准的六十五座寺院之一,但因原昌麻河鄉牧民整體搬遷併入大武鎮後,寺院在大武鎮區建材廠建有一處宗教點,以方便寺院及牧民開展正常的佛事活動。
自然資源
四周群山環繞,東南高,西北低,海撥3719米,地理坐標:東徑100°14′,北緯34°29′。主導風向為
西風,年平均氣溫零下0.6℃,最高氣溫26.6℃最低氣溫零下34.9℃。最大溫差22.4℃,屬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均降水量443毫米,平均蒸發量1462.4毫米,平均氣壓644毫米汞柱,最大凍土深度246厘米。 歷經30多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大武鎮發生了巨大變化。鎮區總體規劃面積為15平方公里,鎮區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3公里。鎮區道路以雪山路、團結路、黃河路為主幹線,貫連瑪沁、瑪多、甘德、達日、班瑪、久治等路,構成鎮區公路網。自鎮區向外主在有三條公路:寧果公路連通省會西寧,全長440公里;經大甘公路可至本州甘德、達日、班瑪、久治4縣及甘肅、四川等省;昌大公路貫穿大武、東傾溝、昌麻河3鄉,與花吉公路相連。
工業發展
青海威斯特銅業有限責任公司是2003年1月24日在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註冊成立的一家有限責任公司,2004年5月27日公司註冊地址變更到瑪沁縣。公司註冊資本金為人民幣1.2億元,主要經營銅礦、鋅礦、鈷礦等有色金屬的勘探、採選、信息諮詢、技術服務以及化工產品(不含化學危險品)、農產品、機電產品及設備銷售。公司位於青藏高原腹地,地處青海省東南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大武鎮境內,距州政府所在地大武鎮約28km,西臨214國道,至西寧約468km,海拔標高4000—4400m,年平均氣溫—1.2℃,屬典型高原氣候。 公司由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資成立。紫金礦業作為在香港H股上市、上海A股上市的國內大型礦業集團,在礦業開發、冶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先進的技術和雄厚的實力。公司設立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兩室十處,由公司董事會聘任的經理層負責公司的具體運作。公司現設總經理辦公室、監察審計室、人力資源處、財務部、生產技術部、採礦廠、選礦廠、設備動力處、基建工程處、環境安全管理處、保障部等12個部門。目前公司共有員工520人,其中總部派駐人員17人,當地招聘503人。其中本科以上學歷的59人,大專159人,高級職稱人員12人,中級職稱人員35人,初級職稱51人。
公司於2002年10月26日通過公開競拍,成為德爾尼銅礦的開發業主。德爾尼銅礦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現的大型銅鈷礦床,探明儲量和平均品位分別為:銅金屬54萬噸、1.27%;鈷金屬2.9萬噸、0.09%;硫1461.7萬噸、30.02%;鋅14.7萬噸、1.04%;伴生金29.29噸、0.43g/t;伴生銀275.01噸、4.73g/t。超基性岩中發現共有27個礦體,以I、II、V、VII號四個礦體規模最大,I號礦體儲量19萬噸,II號礦體儲量5萬噸,V號礦體儲量24萬噸,VII號礦體儲量6萬噸,德爾尼銅、鈷礦藏量均居全國前列。
旅遊資源
瑪沁拉加寺 從瑪沁縣政府所在地大武鎮向東北方向,大約50千米,有一座小鎮叫拉加,黃河從鎮的南面流過。在黃河北岸的阿尼群貢山下,有一座在青海省黃河沿岸非常著名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拉加寺,又稱“嘉祥寺”。
拉加寺本來規模宏大,除了殿堂、活佛院、僧舍外,還有班禪行宮一處。但是1958年到至“文革”期間,該寺兩次被毀,造成嚴重破壞。1980年後,經歷年重修,復具規模。現主要建築有大經堂、釋迦牟尼殿、時輪學院、密宗學院、醫明學院、護法神殿等,另有菩提塔一座。現有僧眾500多人,大小活佛30多個。
由於它在佛教發展史中的功績,所以,現在依然享有盛譽。
果洛州大武鎮
青海省果洛州大武鎮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說起大武鎮就不得不先說大武灘和大武河,正是因為有了大武河才有了大武灘,有了大武灘才有了今天的大武鎮。據說以前大武河不叫大武河而叫格曲河,大武灘也不叫大武灘而叫格柯灘。大武河發源於大武灘東南50公里以外的野馬灘,是由野馬灘周圍的冰川雪原消融後匯成的河。大武河流入大武灘後,進入大武峽,最後匯入黃河的—級支流切木曲河。
大武灘是一個四面環山的典型的高原盆地,整個面積約有數十平方公里。因為有了大武河的滋潤,廣袤無垠的大武灘亘古以來就與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相伴,到如今依然水草豐茂、牛羊成群。伴隨著西部大開發、青海大發展的鏗鏘腳步聲,大武鎮正在向現代化的草原新城快速邁進。
橫貫全鎮的東西大街被翻了個底朝天,管網、電纜入地工程,道路硬化整治工程全面鋪開,整個鎮區就像一個大工地,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走在車水馬龍、人聲鼎沸的大街上,聽著兩面店鋪里傳出的悠揚歌聲,讓人全然忘記了自己是走在海拔3700米的大武街上。街道兩邊鱗次櫛比的高樓和點綴其間的三兩個高聳入雲的鐵塔,把整個大武鎮裝點得頗具現代氣息。
歷史沿革
大武鎮能有今天,大武河功不可沒。大武鎮的建設始於50年代,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逐步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繼“九五”期間總投資達1.2億元的第一個建設高潮後,“十五”期間再次呈現高歌猛進的態勢。尤其是2001年大武鎮被確定為全省14個重點建設城鎮之後,建設速度進一步加快。20多年來,大武鎮經過四次大規模的改造整治,城鎮規模已擴大到17.4平方公里,有常駐人口1.36萬人,流動人口7000人。一個由兩縱一橫的鎮區道路構成的城鎮格局初顯,全長5.2公里的主街道,均為兩層以上建築,這裡聚集了商貿、餐飲、文化娛樂等經營門店近百家,成為大武鎮上最為繁華的地段。
發展狀況
大武鎮2008年的建設不僅如火如荼,而且以建設果洛草原的中心城鎮為目標,注重在提高品位、完善功能、上檔次上水平上下功夫。投資1100萬元的城鎮集中供熱工程、投資791萬元的城鎮垃圾處理工程、投資4300多萬元的城鎮道路改造工程以及管網、電纜入地工程同時開工,5.2公里的道路亮化工程除了盞盞明燈外,還有4座造型別致的高架燈,2.3萬株高山紅柳和2000株川西雲杉將裝點在全長8.9公里的街道兩旁,改寫大武鎮上種不活樹的歷史。
民族風情
作為果洛草原的中心城鎮,大武鎮已初具規模。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已經凸顯,商貿中心、物流中心的作用輻射甚廣,為整個果洛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發揮著重要的橋樑和紐帶作用。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豐富的旅遊資源。境內地勢高拔,群山聳立,山勢巍峨磅礴,平均海拔5900米以上。
景觀:鄂陵湖和扎陵湖、阿尼瑪卿雪山、托索湖、莫格德哇遺址、年保玉則、白玉寺、格薩爾大王獅龍宮殿、瑪玉文化中心、唐蕃古道、瑪可河原始森林。自治州境內山河壯里麗、風景優美,鑲嵌在瑪多縣境內宛若明鏡似的扎陵湖、鄂陵湖,冬給錯納湖及星宿海,猶如點綴在母親河源頭熠熠生輝的顆顆明珠,形成了黃河源頭風景如畫的旅遊景點。據史書記載,唐貞觀十五年,唐室宗女文成公主遠嫁,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李道宗持節護送公主入藏,途經河源時,文成公主與事先駐禮在柏海(今扎陵、鄂陵兩湖)迎候公主的松贊乾布舉行盛大婚禮,觀賞河源風光。文成公主和公贊乾布在湖畔歇息逗留,在世世代代藏族人民中間,一直傳為千古佳話,留下諸多神奇的傳說。
久治縣境內的年寶葉會則山,主峰終年積雪不化,披角掛甲,溝與溝之間,花崗岩壁林立,山谷之間湖泊眾多,湖光冊色變化萬千,時雨時雪,春秋冬四季在一日之內輪番交替,演繹變更,神奇而瑰麗。海撥6282米的雄偉的阿尼瑪卿雪,是省內第一高山,州內第一大“神山”,終年積雪,冰川逶迤,雪峰突立,氣魄壯觀,有著諸多美麗的傳說,為果洛人民的守護神,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探險、科學考察和遊客前來攀登觀瞻;班瑪縣的仁玉原始森林區有“果洛小江南”之稱;眾多的藏傳佛教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著名的有格魯派的拉加寺、寧瑪派的白玉寺和查朗寺。夏秋季節,果洛草原碧水青天,綠原雪峰,帳房點點,牛羊群群,牧歌悠悠,笛聲陣陣構成一幅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醉人的河源風情畫卷,使人如臨付佳境,頓生物我皆忘,心曠神怡,飄飄欲仙之恬靜韻味,不約而同地為神秘草原文化淵源的流長和雪域之州山川的博大恢弘而拍案叫絕,歡欣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