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董加耕是江蘇省鹽城縣葛武公社董伙大隊人,1961年夏天他高中畢業,面臨著升學還是回鄉的兩種選擇,作為鹽城縣龍岡中學的預備黨員、團支部書記,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學習成績各門課程超過96分,老師們都希望他上大學,但他卻在升學志願書上填上“回鄉務農,立志耕耘”。董加耕立志要回鄉務農,使老師和同學們難以理解,他們覺得將這么一塊好材料送到農村去種莊稼實在可惜,他回答說:“正是因為黨的教育培養,才使我懂得一個年輕人應當根據革命的需要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10天以後,董加耕得到縣委的批准,用一根扁擔挑著書籍和行李回到家鄉葛武公社董伙大隊第四生產隊。董加耕回家種田的事,在鄉親們中間引起不少議論,有位老伯用旱菸袋敲敲他的後腦殼說:“加耕,人家讀書越讀越遠,你呢,從城裡讀到鄉下,我看你是讀書讀呆了啊。”董加耕回答說:“大伯,古話說讀書越多越明理,我讀了書懂得了要用知識建設新農村的道理,才回家勞動的。”
當時正值中國農村面臨連續自然災害,經濟最困難時期,他回鄉時,公共食堂還未解散,浮腫病到處皆是,董加耕沒有動搖信念,吃醃蒿子、豆餅,照樣樂觀的唱著:“洪湖水,浪打浪”等革命歌曲,赤膊和鄉親們一起拉犁、割稻、罱泥,揚場------。董加耕回鄉後,已經當了國小教師的女友與他分了手。公社黨委決定調他到郵電所工作,他卻發誓 “決不從第一線撤退”,連母親的眼淚也動搖不了他的決心。他在日記中寫到:“身居茅屋,眼看全球,腳踩污泥,心懷天下”這幾句話後來成為傳遍全國的名言。
鄉親們迫切改善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促使他立志改變家鄉幾千年來的傳統農業,董加耕利用自己所學的農業技術,在家鄉進行了“農業內部的第一次產業改革”,提出“漚田改旱田,稻、麥、棉、綠肥輪作,改良土壤,解放勞力”的措施,結果糧食獲得大豐收,水鄉第一次長出了棉花,從此稻、麥、棉、綠肥輪作制在全大隊、全公社乃至里下河地區推廣成功。
在60年代初期強調階級鬥爭和家庭出身,象董加耕這樣的貧農後代,學生黨員屬於政治條件最好的一類,他放棄升大學,回鄉務農其他人有什麼理由抱怨下鄉插隊是屈才呢?因此自他下鄉開始之日起,便成為當地領導與新聞媒介所矚目的先進人物。
1963年12月31日《新華日報》發表社論《走革命的道路,當革命的接班人》,其副標題是《評知識青年董加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想和行動》,緊接著《中國青年報》、《人民日報》相繼報導宣傳董加耕回鄉務農的事跡,強調“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澤東時代知識青年所應該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參加農業生產是有最廣闊前途的革命行動。”董加耕的成長事跡,對1964年達到高潮的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確實起到了預期的推動作用,當年南京市就有72名應屆畢業生在他榜樣的感召下,自願放棄聯考,到蘇北農村插隊務農,而被稱為“72賢人”。
很快,董加耕被選為生產隊長,當選為共青團“九大”代表,以後又擔任共青團鹽城地委書記,出席了第三屆全國人大會議。國家副主席董必武也為《董加耕日記》一書題詞,1964年8月在共青團“九大”上,鄧小平、彭真、薄一波、陸定一都在報告中號召全國青年向“新式農民董加耕學習”。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一爆發董加耕立即成為“紅色風暴”的衝擊對象。他被冠於“黑苗子”、“走資派”的罪名,北京有人組織了“五湖四海”調查團,鹽城也成立了“拔黑旗”戰鬥隊和“董加耕問題聯絡站”、把鬥爭矛頭指向他,說他是受劉少奇“吃小虧,占大便宜”的影響,將下鄉作為進身之階。
1968年夏天,董加耕被人以辦毛澤東思想學習班的名義關到一個誰也不知其所在農場中,那些人一度曾想將他淹死在長江里。1971年他又被莫名其妙地打為“5.16骨幹分子“,遭受嚴重迫害,有13人輪流看管,被押達3年之久。
197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召開知青工作座談會聽邢燕子回憶毛主席請她與董加耕做客的情況,了解到董加耕在深挖“5.16“事件中所受的迫害,隨即要求為他平反,並提議增補他為全國四屆人大代表。1974年12月正在田裡幹活的董加耕被通知立即到鹽城地委報到,下了小火輪又上了吉普車,從南京乘火車赴京,住進中組部招待所。在四屆人大上他被當選為人大常委,接著經毛主席批准擔任共青團“十大”籌備組副組長,兼任鹽城地委副書記,1976年又擔任國務院知青領導小組成員。從此,一度從政治舞台上消失的董加耕又時來運轉,他深感“如履薄冰”,卻還是再次被捲入中國政治漩渦。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董加耕又被審查了14個月,直到1977年底當時黨中央副主席汪東興批准他回到故鄉,仍舊回葛武公社董伙大隊參加生產勞動,又回到他生活的起點,他這才有了一種象一粒隨風飄蕩的種子又落根大地的充實感。
成績
1982年春天,他又一次被“解放”,擔任鹽城市郊區郭猛鄉主管鄉鎮工業的副鄉長,1987年提任郊區鄉鎮企業局副局長,一年四季,他多數時間跑基層,騎腳踏車,擠公共汽車,風雨無阻。1994年該區鄉鎮企業總產值突破100個億,被列為全國百強鄉鎮企業縣(區)的第55位。1990年夏天,他和幾位同事去貴陽參加全國鄉鎮企業產品展銷會,正在一棵樹下交談,忽然注意到有幾個人徑直向他走來,走在最前面的人把手伸出來對他說“好面熟”,董家耕一眼就認出來這是中央政治局常委喬石同志。70年代他們曾在北京多次開過會,喬石親切地與他合影交談。1996年國慶,一批共和國老勞模應邀赴京參加國慶觀禮活動,董加耕又見到了邢燕子和候雋,在天安門城樓上,他們熱淚盈眶,深深感覺到人民民眾沒有忘記他們。2000年董加耕在鹽都縣政協主席位置上退休,他用16個字總結自己走過的曲折人生道路“人貴有志,志貴不移,觀念更新,不改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