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葛天回1897年4月18日出生於威寧巷“葛家進士第”,父、祖為他取名“天回”並賜字“希顏”——希望他長大後像孔門大弟子顏回那樣德高博學,他人如其名,沒有辜負這個好名字。從葛氏家塾“淑範國小堂”畢業後,他於1913年考入以宣揚“科學報國”著稱的上海南洋中學,於1918年考入唐山工業專科學校(後改名交通大學唐山學校)學習土木工程。出身名門,得進名校,幸遇名師,他數、理成績特別優秀卻又喜愛文、史、哲,可謂文理兼通,學貫中西。
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從1922年到1932年,葛天回先生到東北工作了八年,到江蘇、安徽、湖南工作了兩年,先後在吉長鐵路局、吉敦鐵路局、江蘇東海縣疏浚薔沐兩河工程處、江蘇水利局、安徽省五河縣第十三區工賑局擔任工務員、佐理工程師、測繪股股長、副工程師兼第二段段長等職,眼見工程不能救國,乃改行“教育救國”之路。從1933到1944年,他先後在中山大學、廣西大學、重慶大學、貴州大學任土木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教學深受學生歡迎,還發表了不少論文並且出版了專著。
1942年貴州大學成立,他毅然離開條件較好的桂林廣西大學,回到闊別30年的貴州,任貴州大學土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4年秋,他回到家鄉畢節,擔任私立弘毅中學的第四任校長並很快當選為畢節縣教育會會長。他大力整肅校風、學風,以“五四”新文化運動倡導的“民主科學”作為辦學宗旨,“提倡畢節教育與實業,發揚地方科學與文藝”,要求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追求“真、善、美”,具備“自由、平等、博愛、犧牲”這“四德”,“建縣建國,打倒列強,振興中華”,取得了畢節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辦學業績。1945年弘毅中學曾獲貴州省教育廳通令表彰,成為“全專區辦得最好的學校”。
1950年初,貴州省政府秘書長徐健生同中共貴陽市市委書記、市長秦天真等一起,專程到貴大看望葛天回教授併到花溪公園合影留念。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親筆簽署任命書,任命他為貴州省人民政府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1956年,因為工作成績突出,他被推選參加全國職工第一次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積極分子代表大會,受到了毛澤東、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人物貢獻
葛天回長事從事教育工作,早期主張工程救國,後來走上教育救國的道路。他熱愛家鄉,熱心為家鄉培養人才。1942年貴州大學成立,他毅然離開條件較好的桂林廣西大學,回到貴州,任貴州大學土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
1958年創建貴州工學院的時候,葛天回雖己年過花甲,仍積極參加籌辦,在師資缺乏的情況下,提出開出二三十六課,並率先在一年級開高等數學課,後來又開新課,並承擔培養新教師的任務。他還在秦天真院長的領導下,參與工學院新校址的建設規劃工作,並不顧年高體弱,多次率土建系師生參加建校勞動。他在任土建系主任和基礎課委員會主任期間,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組織“真刀真槍”的畢業設計、受到各界專家的好評。
人物評價
葛天回以自己一生的奮鬥,證明了他的確是一位可敬佩的教育家。
葛天回教授愛好廣泛,多才多藝,一專多能。作為一位建築工程學家,他不但涉獵文史、地理、天文、考古等多學科的研究,還懂中國古詩、古詞、古音樂等。他從古今中外各家學說中,探索真理,確立自己的信念,找出自己的道路。
葛天回教授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從小接受辛亥革命的思想,擁護孫中山“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主張。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崇尚“科學與民主”的新思潮,以他一生的追求與實踐,探索救國之道。從“工業救國”到“教育救國”,以至“墨行救國”等等。在黃齊生先生開導下,明白了“沒有正確的政黨領導,是實現不了救國的願望的”這個道理。
解放前他同情支持過貴州地下黨秦天真、徐健生等同志的革命工作,臨解放前他拜讀了中國共產黨毛澤東主席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終於找到救中國的道路,把希望寄託於共產黨。解放後,葛天回教授積極靠攏黨,努力從事貴陽市城市建設和大學教育工作,是省市教育界、建築界和九三學社的代表人物,也是省市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會會議代表、省市人大代表和省政協委員。他一生所走的道路在他那一代愛國知識分子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