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病症狀
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病部呈水漬狀腐爛,長有灰色霉層;成株發病多始於近地面的葉片,開始為水漬狀,以後迅速擴大,呈黃褐色,病斑上有輪紋,病斑上生出灰褐或灰綠色霉層;葉柄基部開始呈水漬狀,紅褐色,後基部腐爛,引起上部莖葉萎蔫;根頸發病開始呈水漬狀,並向四周擴展,引起莖部腐爛,天氣乾燥,病株逐漸乾枯死亡,霉層由白變灰變綠。留種株花器或花柄受害後呈水漬狀腐爛。
發生規律
病菌以菌核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的病殘體上越冬。靠氣流傳播,從傷口或衰弱的組織上直接侵入。
症狀和診斷
主要為害莖基部。開始呈水漬狀病斑。擴大後,莖基部腐爛,上生褐色霉狀物。濕度大時,病株基部向上腐爛;乾燥時,病株乾枯死亡。
防治方法.
①農業防治。
與十字花科蔬菜、黎科蔬菜、大田糧合作物輪作2-3年。保護地加強通風。露地開溝排水,達到地里不積水,降低濕度。合理密植,及時打掉老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科學施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②物理機械防治。
及時清除病殘體于田外深理或燒毀。收穫後深掘土壤。
③化學防治。
病初噴60%速充靈或50%撲海因1000-1500倍液;5O%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40%多菌靈膠懸劑6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噴2-3次。也可用農抗BD-10,濃度100單位,隔4天噴1次,連噴3-4次,若與化學農藥混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