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鵬程

萬里鵬程

萬里鵬程,讀音:wàn lǐ péng chéng,漢語成語,典故名,典出《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在《莊子·逍遙遊》中記載:北方大海里有種很大的魚叫“鯤”,時間長了就變成很大的鳥叫“鵬”,它的翅膀像天上的雲彩那么大,一飛起來就是九萬里高,後來飛到南海里去了。後遂以”萬里鵬程“ 比喻前程遠大 。

基本信息

解釋

詞目:萬里鵬程

拼音: wàn lǐ péng chéng

解釋: 比喻前程遠大 。

近義詞

鵬程萬里

用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比喻前程遠大。

詳細釋義

典源

《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烏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惠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譯文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里;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里;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這隻鵬鳥呀,隨著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說:“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里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里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么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再說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洼處,那么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托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藉風力飛行,背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說:“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著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

釋義

戰國時期道家代表莊周在《莊子·逍遙遊》中記載:北方大海里有種很大的魚叫“鯤”,時間長了就變成很大的鳥叫“鵬”,它的翅膀像天上的雲彩那么大,一飛起來就是九萬里高,後來飛到南海里去了。後遂以”萬里鵬程“ 比喻前程遠大 。

用典示例

元 范子安《竹葉舟》楔子:“我則為十載螢窗苦學文,慚愧殺 萬里鵬程未致身,因此上甘流落在風塵。”

明 馮惟敏 《桂枝香·春怨》曲:“拼著你 萬里鵬程,撇下俺一腔春恨。”

《白雪遺音·八角鼓·才郎夜讀》:“發懸樑,錐刺股……到後來,纔得這 萬里鵬程,青雲獨步。”

《戲曲選·祭頭巾》:“見他人 萬里鵬程,嘆老儒,嘆老儒功名無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