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八條

萬能八條

萬能八條:針對公務員申論考試提出的八點答題思路 理論考試都有一定的解答思路,萬能八條是申論考試答題的方向、要點、

基本信息

內容

1、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2、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3、教育培訓,提高素質。

4、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制度。

5、組織協調,形成機制。

6、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7、加強監督,全面落實。

8、總結反思,借鑑經驗。

領導重視,提高認識

(1)根據

一個組織中的領袖和權威在團隊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靈魂作用。領袖和權威對事件的態度對於事件的解決具有重大的推動或阻礙作用。在我國,政府中主要領導,尤其是一把手,對於某件事情的關注程度更是直接關係到此事解決的速度。溫總理為農民工討薪,以及由此產生的“清欠風暴”就是最好的社會例證。實際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此,在任何時候,解決某項具體問題或某重大社會問題,領導重視都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思想是源頭”,解決問題不但需要領導重視,更加需要組織中所有人對該問題提高認識,密切關注。

(2)具體措施舉例

實行一把手負責制

建立和完善引咎辭職制度

建立健全領導問責制度

把……納入議事日程

把……置於戰略高度

加強對問題的調查研究,從源頭上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

增強……的意識

倡導……的理念

各級領導幹部要高度重視,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密切關注……問題。

加強宣傳,營造氛圍

(1)根據

俗話說,“雄筆一支抵萬軍”,槍桿子和筆竿子都是政府管理國家的重要手段。記者通常被稱為“無冕之王”,正是由於媒體和輿論蘊含了無窮力量。媒體不但可以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可以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孫志剛事件如果沒有媒體的介入,就不會有我國救助制度的徹底改革;如果非典發生時,沒有《南方周末》關於鍾南山院士坦承非典真相的報導,非典造成的後果可能更加難以想像;如果沒有《共同關注》欄目對多名貧困大學生的關注,可能就沒有今年這么濃烈的關注貧困大學生、幫助貧困大學生的社會氛圍。因此,要想使某個社會問題儘快的被解決,迅速的引起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除了依靠媒體,依靠各種形式的宣傳之外,可能別無他法。黨和政府歷來也非常重視宣傳工作,力求牢牢地把握大眾媒體和宣傳工具的主動權。黨和政府充分利用媒體傳播面廣、迅速及時、強大的影響力來宣傳自己的宗旨、方針,通過媒體營造強大的輿論氛圍,以便於統一民眾思想,提高認識,從而有利於迅速推動工作。

(2)具體措施舉例

電視、報紙、網路等媒體要通過各種形式宣傳……,提高廣大人民民眾對……的認識

輿論關注

實行典型示範

社會示範

在全社會營造關於……良好的文化氛圍

教育培訓,提高素質

(1)根據

人是各類社會活動的主體,人的各種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其所從事的各類社會活動的成功與否。要想有效減少各類安全事故,就必須提高各類從業人員的職業技術素質;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就必須提高廣大農民民眾的思想文化素質和科學技術素質;要想有效提高各級政府管理公共事務的能力就必須加強對廣大領導幹部公共管理方面的教育培訓。在教育培訓業日益成為朝陽產業的今天,對相關人員加強教育培訓,提高他們的相關素質是解決相關問題的必由之路。

(2)具體措施舉例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廣大領導幹部的……素質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廣大工作人員的……素質

通過……教育培訓,提高廣大人民民眾的……素質

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制度

(1)根據

“制度是第一生產力”,制度至關重要。這是因為,好的規則和制度能夠促進社會協調和整合;能夠界定權利邊界和行為空間;能夠促進經濟效率和實現資源分配;能夠為物質資源和精神價值提供保障;制度還有利於人們在存在不確定性和風險的環境下,形成穩定的預期和特定的認知模式,從而有利於指導個人和組織行為。因此,依靠制度和規則能夠很好地解決一些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情。例如,一個分粥的故事就能非常形象地說明規則和制度的重要性。

辛向陽在《誰能當中國的企業家?》一書中講了一個十分有趣的分粥故事。

有7個人組成的小團體,他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但同時又是自私自利的。他們想通過制度創新來解決每天的吃飯問題——要在沒有計量工具或有刻度的容器的狀況下分食一鍋粥。大家發揮聰明才智,試驗了很多種辦法,多次博弈後形成了以下諸種規則:

規則一:指定一個人負責分粥事宜,成為專業分粥人士。很快大家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於是又換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裡的粥最多最好,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在這碗稀粥中體現得一覽無餘。

規則二:指定一個分粥人士和一名監督人士,起初比較公平,但到後來分粥人士與監督人士從權力制約走向“權力合作”,於是分粥人士與監督人士分的粥最多。這種制度失敗。

規則三:誰也信不過,乾脆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這樣等於承認了個人有為自己多分粥的權力,同時又給予了每個人為自己多分粥的機會。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每人在—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飽而且有剩餘,其餘6天都飢餓難挨。大家認為這一制度造成了資源浪費。

規則四:大家民主選舉一個信得過的人主持分粥。這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開始還能公平分粥,但不久以後他就有意識地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大家一致認為,不能放任其腐化和風氣的敗壞,還得尋找新制度。

規則五:民主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民主監督與制約機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於監督委員會經常提出各種議案,分粥委員會又據理力爭,等分粥完畢時,粥早就涼了。此制度效率太低。

規則六:對於分粥,每人均有一票否決權。這有了公平,但恐怕最後誰也喝不上粥。

規則七:每個人輪流值日分粥,但分粥的那個人要最後一個領粥。令人驚奇的是,在這一制度下,7隻碗裡的粥每次都是一樣多,就像用科學儀器量過一樣。每個主持分粥的人都認識到,如果7隻碗裡的粥不相同,他確定無疑將享用那份最少的。

這就是規則。規則的確至關緊要,它比技術更重要。

而管理學中“熱爐”法則則能說明制度對於人們行為的約束作用:

①熱爐火紅,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爐子是熱的,是會灼傷人的——警告性原則。領導者要經常對下屬進行規章制度教育,以警告或勸戒不要觸犯規章制度,否則會受到懲處。②每當你碰到熱爐,肯定會被灼傷。也就是說只要觸犯單位的規章制度,就一定會受到懲處。③當你碰到熱爐時,立即就被灼傷——即時性原則。懲處必須在錯誤行為發生後立即進行,決不拖泥帶水,決不能有時間差,以便達到及時改正錯誤行為的目的。④不管誰碰到熱爐,都會被灼傷——公平性原則。

(2)具體措施舉例

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法律),做到有法可依

激勵制度

利益相關制度

分工制度

規則制度

懲罰制度

決策制度:包括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社會公示制度、社會聽證制度、專家諮詢制度、決策的論證制和責任制

組織協調,形成機制

(1)根據

政府的管理就是要通過組織協調,對各種資源進行分配與整合,使各個職能部門能夠相互配合,相互協調,進而推動工作的順利開展。當前的城管工作需要依靠公安、工商、稅務、城管、市政等部門的聯合執法,文明辦網工作則需要依靠公安、文化、通信、工商等部門的齊抓共管。

在解決社會問題時,我們不但需要組織協調,更加需要形成機制。我們常說的與“機制”相近的含義是指做事情的方式、方法等,但又不等同於這個意思。簡單地說,機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為什麼要形成機制呢?首先,機制是經過實踐檢驗證明有效的、較為固定的方法。所謂有章可循,機制具有較大的穩定性。例如,黨建的工作機制,不因黨組織負責人的變動而隨意變動,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是可以根據個人主觀意願隨意改變的。其次,機制本身含有制度的因素,並且要求所有相關人員遵守,而單純的工作方式、方法往往體現為個人做事的一種偏好或經驗。所謂萬眾之法,機制具有較大的普遍性。例如監督機制,它既指人人必須遵守的制度,也應該包括各種監督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發揮作用。第三,機制是在各種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和提煉的,而方式、方法往往只是做事的一種形式和思路。機制一定是經過實踐檢驗有效的方式方法,並進行一定的加工,使之系統化、理論化,這樣才能有效地指導實踐。而單純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則因人而異,並不要求上升到理論高度。第四,機制一般是依靠多種方式、方法來起作用的,而方式、方法可以是單一起作用的。例如,建立起各種工作機制的同時,還應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動力機制和監督機制來保證工作的落實、推動、糾錯、評價等。建立完善的機制,才能使黨的建設穩步發展,保持長久的活力。

(2)具體措施舉例

形成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廣泛集中民智、切實珍惜民力的科學決策機制

預防應急機制(編制應急預案,增加人力、物力、財力儲備)和保障機制

組織機制、協調機制:包括派工作組/成立專門機構/增加人員等等

建立完善各種監督機制

形成信息的反饋機制

增加投入,依靠技術

(1)根據

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社會存在發展的基本前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見,物質上的滿足是民心和社會秩序得到保證的基礎。相反,資源的有限性,物質條件的不足都可能引起社會的不穩定。當前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環境污染、社會保障等熱點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

對於環境治理、節約能源等一些具體的、不可抗拒的技術性問題來說,依靠技術層面的具體措施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2)具體措施舉例

在……方面,大力增加財政投入

增加對……的財政和貸款支持

依靠……技術,解決……問題

加強監管,全面落實

(1)根據

阿克頓勳爵(Lord Acton)說過,“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權力之所以走向腐敗就是因為缺乏必要的監督。在很多情況下,許多社會問題的出現不是因為無法可依,而是因為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由於監管不到位,法律法規往往在執行過程出現走形式的情況,往往是“一個重點班倒下了,千百個‘特長班’、‘實驗班’站起來”。因此,加強監管、全面落實成為解決任何一個問題的必備措施。

(2)具體措施舉例

加強社會監督(民眾監督),設立舉報熱線(舉報信箱)

媒體監督(輿論監督)

領導(上級)監管

建立完善系統嚴格的評價、考核的指標體系

加大整頓力度

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嚴厲查處和懲處責任人

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對頂風違紀的行為從嚴查處,絕不姑息。

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要追究(強調製權)

十六大提出:“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到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總結反思,借鑑經驗

(1)根據

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來自何處?無外乎來自自身或者外部。來自自身就是靠平時的積累、靠總結反思,正所謂人不可以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理性的人總是具有反思和憂患意識的,通過不斷的試錯積累最終獲得成功;來自外部的經驗就是借鑑他人長處,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具體措施舉例

總結……的經驗教訓

借鑑國內外的各種先進經驗

具體用法

範文一 歲月失語 惟石能言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三萬里殘陽山河無疆,五千年漢唐高風激揚。時光的流逝,消卻了奕耀千年的傳統文化的光芒,卻也為我們留下了“能言”的文化寶藏。在這些文化寶藏中,既有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更有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前的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文化和價值理念的競爭,因此,加強非物質遺產的保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要內煉其“心”。從記載民眾生活的《詩經》到承載傳統精神內涵的婚禮、建築、吃住,民俗不僅是社會形態的體現,更是國家民族精神的重要傳承。然而,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及外來文化的侵蝕,傳統的民俗文化漸漸的消逝於歷史長河。拯救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從文化安全意識著手,將民俗文化的傳承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將文化安全注入中國小的基礎教育中,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廣大未成年人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作用,將民族文化的發揚融入生活、融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讓其在心與心、行與行中傳承。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要外塑其“形”。不管是重申報、輕保護,還是商業化、人工化和城鎮化,其損害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割裂的是民族文化血脈的延續性。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首先要考慮的是做精做細,既要與時俱進,同時應去粗取精,挖掘出傳統文化的精華,將民俗文化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有機結合。同時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性作用,構建民俗文化傳承人人有責,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人人參與的保護機制,形成以專家學者為主體,廣大民眾共同參與的生動局面,有效推進傳統文化融入生活、走向世界。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要兼修其“法”。傳統文化的失落,不僅源於我們思想上不夠重視,也凸顯了行動上缺少有效的保護制度。當今美國的價值理念能夠遍行世界,除了其強勢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更為重要的在於形成了有效的保障體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要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還應修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有法可依。同時,加強對違規拆建、盜竊文物的執行力度,嚴厲打擊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違法行為,通過法律的約束形成良好的保護、發展環境。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更是聯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繫國家統一的基礎。總之,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是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必須常抓不懈的重要工程。

範文二 平衡

——莫讓忙碌遮慧眼 且把平和植心間

“一個改革的政策如一場春風,吹綠了大江南北;一個開放的決斷如一場春雨,滋潤了華夏中原”。然而,歷經三十九年的高速發展,今日的中國已然面臨水域開闊而暗流涌動,大河奔騰而泥沙俱下的發展現狀--競爭白熱化,每日快節奏奔波勞碌,我們儼然置身“一個把健康賣給時間和壓力的時代”。故步自封只會浪費機會,貪大求全同樣無益於健康發展,為此,我們需要平衡發展的節奏與身心健康,去審視我們的現狀,為又好又快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政策引領是平衡發展節奏與民眾身心健康的風向標。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多發,競爭壓力加大,工作節奏加速,國民心理疾患所引發的社會問題開始凸顯,解決民眾心態失衡迫在眉睫。為此,需要強化行政引導,充分考慮政策的科學性、連續性和社會影響,減少因政策的不連續性等因素導致民眾對未來的不確定感,減少對個體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戰。同時,重視城市邊緣人群和農村貧困人群的生活狀態,通過戶籍制度改革、財政政策扶持、收入差距調整等手段調節在資源占有、機會獲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現事實上的不公平,通過輿論引導、社會關愛提高民眾的積極情感,平衡區域、城鄉發展,進而緩解社會衝突,減少人際間的矛盾與仇視,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

文化引導是平衡發展節奏與民眾身心健康的驅動力。當前,傳統的價值觀、就業模式、保障體系等正發生急劇變化,人們對未來缺乏安全預期,對未知充滿恐懼,對變化心理準備不足,對多元化心理認同不夠,出現了信任和誠信危機,盲目跟風的現象突出。為此,我們需要善於發現,敢於面對,勇於承認,充分發揮政府、主流媒體的“專家指導系統”的角色,找尋民族文化的根基,挖掘並弘揚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深入提煉民族文化“獨立思考”的特質,增強文化自信,進而提高民眾的智慧、創造力和自主選擇能力,引導民眾沉下心來,找到改善現狀與進一步發展之間的平衡點,避免盲目跟風、“預先失敗”的窘況。

氛圍營造是平衡發展節奏與民眾身心健康的潤滑劑。當前,社會發展節奏如大河奔騰,緊張、壓抑的環境讓人身心俱疲,進而帶來一系列社會心態問題。為此,需要完善並落實《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切實保障勞動者假日福利的實現,通過巨觀引導與調控找到發展與適度休養之間的平衡點,營造寬鬆公正的社會氛圍,為民眾創造發展自我的條件與空間,讓民眾真正感受到公平與正義,過“有尊嚴的生活”。同時,藉助公益活動、電視宣講等方式,宣傳平衡規模與質量、快節奏與身心需求的重要性,營造積極但寬鬆、包容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的長遠健康發展。

莫讓忙碌遮慧眼,且把平和植心間。平衡發展節奏與民眾身心健康是體驗幸福的鑰匙,是緩解社會心態失衡的必要選擇,是強化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營造健康、積極、自信的社會發展態勢的必然舉措,需要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