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街道東以沙河東側河堤、現保和鄉界為界;南以雙桂路北側沿石為界;西以二環路東三段東側沿石為界;北以牛龍公路萬年場路、跳蹬河路東側沿石為界。
行政區劃
萬年場街道位於成都市城區東部,東與保和街道毗鄰,南以雙桂路與錦江區雙桂街道相連,西以二環路東三段與雙橋子街道接壤,北以成華大道與跳蹬河街道相鄰。轄區設7個社區居委會(長天路社區、雙慶路社區、萬年路社區、槐樹店社區、紅橋社區、聯合社區、雙福路社區)。
教育
轄區內教育資源豐富,有雙慶中學、雙慶國小、華建學校、南華學校、成都市交通學校、四川國際標榜職業學院錦江校區、成都體育運動學校、五冶職工大學等8所學校和3所幼稚園、一所市級重點國小正在籌建中。
街道基礎
萬年轄區的交通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轄區西鄰二環路,北接成華大道公里,東至三環路,南界蜀都大道延伸線的迎暉東路,正實施建設的機場路東延線跨轄區而過,至成南、成渝、成綿高速起始點十分快捷而通達,城際鐵路樞紐——成都新客站位於轄區南方保和境內。轄區內部交通呈三橫三縱網路格局,建材路、玉雙路東延線等規劃道路由市、區政府加緊實施。獨特通達的交通優勢和地理區位使萬年轄區成為“十一五”期間成渝經濟帶、成綿經濟帶的交匯點,也是成都市增創服務業新優勢的重要承載空間。採取多種措施,全力配合雙慶路、建材路、多寶寺公園等基礎工程施工,確保年內建成投入使用,提升萬年投資環境。以雙慶路、建材路改造,多寶寺公園建設等基礎工程為切入點,強化項目推進。圍繞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兩年規劃,以市容秩序、院落秩序兩大環節為重點,積極推進城鄉環境改善,探索日常管理、長效管理新機制,為“塑造新形象”添色彩。
經濟發展
華潤萬象城坐落於二環路東三段萬年場街道辦事處轄區,街道確定以華潤二十四城、萬象城等項目為抓手,以招商引資為重點,以雙慶路、建材路改造,多寶寺公園建設等基礎工程為切入點,強化項目推進,強化綜合治稅,全力奮戰確保全年經濟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萬象城共引進主力店及品牌門店總計58家,其中泰國尚泰百貨、華潤OLE精品超市、香港百老匯電影院、NOVO精品百貨等都是首次進入成都。萬象城定位為集多元業態於一體的中高端購物中心,於2009年投資開發,總投資240000萬元,項目建築面積約32萬平米,建設模式為萬象城購物中心24.6萬平米及華潤大廈寫字樓7.4萬平米。華潤成都萬象城立足於成華區二環路現代服務業發展軸,隨著它的開業,將引起整個城市商業中心東移,對成都乃至成華的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加大轄區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做強社區商業。
社會保障
積極實施和落實就業政策,建立了比較全面的勞動資源基本信息數據,準確做好“七帳一冊”數據,隨時掌握社區失業人員失業、就業、社保、培訓等情況,全年城鎮再就業培訓324人,有289人次享受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失業人員再就業率實際完成96%,“40—50歲”人員再就業率完成96%。充分就業社區率100%,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完成退休人員資格核查6676人,目前完成少兒醫療保險1008人。民政救助。實現低保動態管理,低保普查率達到100%,取消114戶不符合要求家庭的低保,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227餘萬元,救助特困戶家庭18戶5.4萬餘元,為100戶殘疾人家庭發放專項補助6萬元,安置殘疾人就業30人,扶持社區殘疾就業7人,為32名貧困家庭學生髮放4.1萬元的自強助學金,為貧困殘疾人發放了輪椅拐杖、醫療藥卡等,辦理廉租住房租金補貼申請審核130戶,在傳統節日期間,走訪慰問轄區的貧困人員家庭,發放了米、油、棉被和慰問金總計11萬餘元。落實了6個社區文化活動室並配備了各類文化器材,新配電腦22台,接通了網線,新增桌椅200餘套,報架6個,新書籍2000餘冊,還增添了投影儀、DVD機、音箱等文化活動設施,每周開放時間不少於48小時,提高了民眾的滿意度。
萬年場記憶
萬年場地處二環路東三段與雙林路交匯的地方。過去這裡有條窄而短的小街,叫萬年場街,修二環路時從街中攔腰穿過,於是萬年場街被切成了上街與下街,所以狹義的萬年場應該是指過去與二環路十字交叉的萬年場街。但成都人都習慣用它的廣義,將二環路與雙林路交匯一帶的地方統統稱為萬年場。
“場”在四川話中是“集鎮”“場鎮”的意思,萬年場之所以叫“場”,顯然它曾經是一個鄉村場鎮。成都老城區指的是今內環線側早已被拆除掉的城牆以內的地方,所謂穿城九里三,圍城四十八是也。而萬年場若按早先的小路算,離成都城東門起碼有幾公里,固然是鄉下了。由此可以推想,萬年場曾經可能是成都人趕場的去處。不過據書載,萬年場的名稱是民國初年才有的。清朝時,這個地方叫五仙廟,那是順便用了當地一座寺廟的名字來代稱。至於五仙廟裡供著的是哪些神仙,卻是鮮有人知道。1915年,“五仙廟”被“萬年場”取代了,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萬年場作為“場”的興旺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從1938年11月9日起至1941年8月31日止,日寇飛機對成都斷斷續續進行了13次空襲,造成大量市民傷亡和房屋被毀,成都人為了躲避轟炸,紛紛逃到城外修建簡易的避難所。比如李劼人先生的故居“菱窠”就是在1938年避難修成的。而萬年場也正是在這期間,由於疏散難民的大量聚集而人丁興旺起來,使得這個鄉村小場鎮一躍而變成了城市的一角。
不過,萬年場的真正繁榮則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這裡地處老東郊工業區,僅在十字路口兩側就有成都配件廠和新都機械廠,即420廠;與它們緊鄰的還有無縫鋼管廠、四川棉紡織一廠等等。這些都是大型企業。所以一走到這裡,立即就會使人感受到工業文明的氣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我第一次經過萬年場,至今還記得當年的感受是“三多”——氣多,人多,煙囪多。氣,當然不是煤氣、天然氣,而是從熱電廠接出來輸送到各個工廠去的蒸氣。那些蒸氣管有的就在街沿邊通過,雖然管子外都包了厚厚的保暖層,但閥門或接口處總能看得到“哧哧哧”直往外冒的白氣,尤其是從窨井裡面冒出的熱氣,使路人猶如行走在雲霧中。
煙囪也曾經是萬年場一景,那個年代沒有今天這樣強烈的環保意識,煙囪是工廠興旺,工業繁榮的標誌,哪管它冒的是白煙還是黑煙。人多,自然就是指工廠的職工多了。420廠、鋼管廠都是上萬人的大廠,每到下班時間,從各工廠湧出來的人流用“洪水”一詞形容都不過分。腳踏車鈴鐺聲、汽車喇叭聲和鼎沸的人聲交織在一起,曾經是萬年場及整個東郊一帶最動人的工業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