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記載
舜廟始建於何時,無考。《高山志》載有唐代劉長卿的《題舜祠》:“弦絕松風生,芳祠悵落暉。祗因山鬼護,萬古仰垂衣”。可見唐朝以前,舜祠就已建成,並吸引著歷代的詩人墨客。據鄉志記載,南山舜廟廟門朝南,廟有三進,頭進是吳官殿,清末倒塌,民國13年(1924)重建,未竣工;二進是大殿,塑有二十四孝和舜天子像,上懸匾額題“重華協帝”四字(舜原名仲華);三進是觀音殿。北山舜廟,廟門面北,有三進一廂樓,規模大於南山舜廟。頭進東嶽殿,三間兩舍塑有十殿閻王等泥像;二進天子殿,又稱大孝殿,三間兩舍,翹檐飛角,殿宇寬敞,氣勢磅礴,四周塑有二十四孝,正中懸清代劉國柱手書匾額“面北朝宗”,中塑舜天子像;三進是佛殿,塑有三世佛、觀音和眼光菩薩,殿內懸清代李兆洛手書“無諍三昧”的匾額。每年農曆三月十八舜山廟會,香客雲集,熱鬧非凡。
1952年起,北山舜廟被陸續拆除,南山舜廟於1964年1月拆除,改建忠義祠國小。
1995年舜廟恢復宗教活動,更名為萬壽禪寺,分東廟和西廟。東廟於2001年在現址建有大雄寶殿,2003年8月,宋建中居士負責建有三聖殿、地藏殿、財神殿、庫房、寮房。西廟由頂峰移建到近300級台階的山腰,由徹空法師負責重建,頭進為天王殿,二進為天子殿,供奉文殊、普賢菩薩的念佛堂和客房、齋堂、庫房等設施,東、西廟合計建築面積1808平方米,占地10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