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回應
重慶市政府新聞發言人文天平在2009年04月16日召開的重慶市政府自主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直轄以來重慶普通高考報名人數每年都是呈增長態勢,極少部分高中畢業生放棄高考或沒有報名參加高考,教育部門認為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他介紹,棄考或沒有報名參加高考的現象自恢復高考以來,在全國各個省市是歷來都有。根據教育部門提供的情況,沒有報名參加高考的考生主要有這么五類情況:一是因為家庭原因外出務工的,二是因為此年考學無望,可能此年希望不大自動放棄準備復讀的,第三是外省籍的學生高中畢業後回原籍的,第四是應徵入伍的,第五是出國留學的。
教育部門認為,棄考或沒有報名參加高考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主要是因為:一是各階段教育的正常的分流,二是高中階段的教育不是義務教育,學生有自由選擇的權利,第三是目前成才的途徑多元化,高考並不是成才的獨木橋,比如說近年來,成人高考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的考生逐漸低齡化,又比如我們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這些都充分說明了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徑、方式和成才的途徑已經多樣多元化。
截至到此年3月3日的統計,重慶2009年普通高校各類招生考試的報名人數總人數是196228人,比上年增加了7061人,增幅為3.73%。
分析原因
教育投資門檻高 對低收入家庭是奢侈品
霍德明:教育投資門檻太高
其實農村的高中生很多就已經中途輟學了。因為他們知道,一個大學生,上完大學全部花的錢估計至少是5萬塊錢。現在一個大學生,高估一點的話,一個月的生活費是2000塊錢,把吃喝這些東西用掉以後,存500塊錢,一個月存500塊錢,一年存6000,要存到5萬塊,可是要八年啊,如果說你收入更少的話,要存10年以上,這是很現實也很殘酷的經濟算數。當然,我也不贊成把教育純粹當做一個投資來看,但它是非常現實的一個考慮,這就是門檻。很多學生認為如果收益,達不到投資的預期的話,可能就會減少投資。
張鴻:大學教育對低收入家庭來說是奢侈品
不僅是農村,城裡的低收入家庭也面臨這個問題,大學對他們來說是一個太高太高,遙不可及的。有一個統計說,10年來,我國大學的學費增長了20倍,94年到現在我們的個人人均收入增長了4倍,有人就以此來算說,培養一個大學生城鎮居民需要8.6年才能掙回來。農村收入的家庭,得需要18年才能收回來。把門檻變得這么高的話,那對城裡人來說,大學教育都是一個高消費的產品,那對農村來說,就是一個奢侈品,完全是一個奢侈品。
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 就業形勢嚴峻
2000年的大學畢業生106萬人,之後01年,02年開始擴招,到2009年預計要畢業610萬大學畢業生。從01年到2009年10年的時間,大學畢業生人數增長了6倍,但是就業的位置肯定沒有增長6倍,而又遇到2009年跟2008年年末全世界的經濟蕭條,大學生就業市場的不好,高中畢業生要考大學的時候,一看到今天的不景氣,就緊張了,所以就業難是萬人棄考的真正原因。
棄考是理性選擇 但也是被動的理性
張鴻:棄考是農村學生被動的選擇
其實不單純是重慶,如果我們長期關注教育的話會發現,棄考這個事情,多年來一直存在,比如說2009年湖北就有26000人棄考,06年報出的數據,重慶是3000人,那2009年達到1萬人,所以說和巨觀的經濟形勢就業難等等結合起來,大家就開始關注,事實上大家更關注的,是理性選擇背後它是一個主動的理性,還是被動的理性。
比如說新華社的這個報導里就有一個棄考生,他是想上高職。但是上一年要交八千塊錢,相當於他父母一年的收入,而且自己的弟弟可能也要上學,而用助學貸款,畢業了又還不起,所以乾脆就棄考了。所以這個背後,可能有一些是我們看似正常,但其實是不正常的,我們看似理性,但同時也是被動的理性。
我記得2009年初的時候,溫總理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他就提到,他上大學的時候,學生80%的來自農村。現在我看了一個最新的統計,是17.7%是農村的,82.3%是城裡的。中國農業大學是培養農業人才的,它07年農村學生的比例是31.2%,它都是城裡人為主,所以現在對農村學生集體的不公平已經顯現出來。我們其實關注的是一個教育公平的問題。
反映問題
農村教育形勢嚴峻
農村學生考入重點高校的比例為什麼逐年下降?一則,隨著高考逐年改革,農村不論從信息獲取還是應對能力上,都遠遠跟不上改革的步伐。二則,隨著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逐年加大,對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就逐年增高,連城市學生尚且應付不來,教學手段單一、缺乏才藝學習條件、閱讀面和現代資訊占有量偏窄的農村學生就更加捉襟見肘了。以廣東為例,2009年清華大學在廣東的招生計畫減了四成,北京大學減了1/6,但相應的,縮減下來的名額都增加到了保送和自主招生上。可不論從地域教育資源優勢還是個人優勢上,這對於農村學生尤為不利。更何況這樣的改變絕不僅僅是名牌大學。
農村學生:努力了,但還是比不過城市的
據新華社報導,重慶一所農村中學高三學生林琳接受記者採訪。她在村小讀書時幾乎沒接觸過英語課。國中時,林琳的英語成績無法和那些在國小就系統學習英語的同學相比,這讓她失去學習的興趣。林琳的理想是當醫生,但在農村中學她幾乎沒有親手做化學、物理實驗的機會,理化知識匱乏影響了理科成績,她不得不選學文科。在偏僻的農村,學校課程的設定,完全要看老師能教什麼,而不是學生需要學什麼。
農村教師:任務重,待遇差,難免要流失
中國青年報報導,甘肅環縣洪德鄉李家塬國小教師張志崗,一周28節課,課程表上排得滿滿當當,從二年級至六年級,英語、數學、語文、美術、體育、思想品德幾乎囊括了所有國小階段開設的科目。由於教師大量缺編,現有的農村教師不得不承擔繁重的工作任務,許多老師產生了職業倦怠。甘肅環縣三中10年間來了教師120名,走了80名。農村教師待遇差也是一個原因。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國小、國中教職工人均年工資收入分別僅相當於城市教職工的68.8%和69.2%.
農民家庭:孩子不上學等著窮,一上學馬上窮
老戴是廣東德慶縣馬圩鎮村民,廣州日報日前報導,老戴兒子去年考上了縣城最好的中學。按照老戴兒子的成績來看,考上大學並不難,然而能不能上卻是另一回事。“我雖然是個村幹部,一個月的工資也就300元,這個錢連兒子在縣城中學讀高中一個月的一伙食費都不夠。有錢誰不想供大學生,但是有實際困難啊。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單親,去年考上了也沒法讀,先打工,後當兵去了。這在農村很正常。”
“自然”的選擇 一個危險的信號
人民日報評論說,對於農村孩子而言,“放棄高考”是他們中許多人的無奈選擇:農村教學資源貧乏,只能進入高職、大專院校讀書;與城市孩子相比,他們缺少社會關係和創業資金,就業之路更為狹窄,畢業後甚至難以收回舉債投入的上學成本。於是放棄高考“早打工,早掙錢”,成為“自然”的選擇。這無疑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面向高考的應試教育降低整體教育性價比
雖然連年擴招導致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緊,但全國依舊有一半以上的高中畢業生上不了大學,這部分學生所受的教育完全是圍繞高考展開的應試教育,沒有學會任何生存技能,面臨就業,大部分點燈熬油之所學完全作廢。這說明雖然高考升學率連年提高,但高考或者說高中教育仍舊是一種淘汰式教育,考上大學的一半學生是培養成功的考試機器,考不上的一半學生更在空耗青春做高考的“陪讀機器”。所以歸根到底,整個教育的性價比都不高。
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
教育格局與現實需要錯位。
農村學生考不上名牌大學,甚至很難進入一本錄取線,大量進入高職、大專院校讀書。但是隨著高校連年擴招,就業形勢連年下滑,尤其是在如今的“就業寒冬”中,試圖用擴招研究生拖延就業壓力,結果研究生擠占本科生就業崗位,本科生擠占高職、專科生就業崗位,反過來,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又頂掉高職、專科生崗位,高職、專科畢業生的就業空間被兩邊擠壓,出路更為狹窄。
高等教育的性價比太低。
很多二本院校、高職院校的學費卻不低,動輒一年數千元,甚至高過一個農村家庭一年的可支配收入,但教育水平不高、就業空間日漸逼仄。兩廂比照,教育消費的性價比太低。而教育作為一種投資來看高成本低回報,因為畢業後工作難找、收入低,不要說回報,就是還清助學貸款,也加大了學生畢業後相當長時期的生存壓力。
解決方法
農村青年自強自立 努力奮鬥
一名農村高考落榜生:自己才是救世主
我來自農村,曾是一名高考落榜青年,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和努力打拚,終於在省會城市紮下根,買了房,安了家。回首30多年的坎坷人生,心生感慨,不吐不快:落後的中國教育沒法指望,農村青年尤其是農村落榜青年要闖出一條路、打拚一番事業,必須靠自強自立,自己才是救世主…
發展多種教育 實現多樣化成才
顧明遠:趨同化是高等教育的弊端
教育方面有些制度有些滯後,高等教育現在有一種很大的問題就是趨同化,都想辦成綜合大學,清華、北大,和社會當地的社會生產、社會發展,結合得不緊密。高等職業教育方面,還是比較薄弱,這也造成了,現在有些企業,要想招合格的員工都招不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值得我們來思考,從我們教育制度改革上來思考。
張鴻:應提供多種教育資源
過去,當所有的人都擠在大學門口,要考大學的時候,我們說,不要都擠在一個獨木橋上,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但是現在有人不願意過這個獨木橋了,我們又來感慨,為什麼有這么多人不願意去過獨木橋?
其實現在這個棄考,它是正常的一個不正常。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不僅有獨木橋,有高考的這一條路,還有很多船,還有其他的小橋,還有小道山路可以到對岸。不過獨木橋是主動的放棄,那如果說有一些是被動的放棄,這就是不正常的。比如說如果我們發現棄考的這裡邊的人,多數都是家庭收入低的,是農村家庭的孩子,那它一定是一個不正常的現象。就是教育出現了一個不公平,那我們的教育部門就要反思這個問題。
城裡人得到了更多教育的機會,而農村人得到的太少。教育部門應該做什麼?不是說讓大家還去擠那個獨木橋,而是應該提供多種選擇。比如說真的有很多農村的孩子,需要去務工的話,那高中教育是不是有一些和務工有關的這樣的教育?包括職業教育,包括我們的一些職業培訓,尤其在現在刺激內需的階段,是不是有更多的錢,來投入到農村基本的職業培訓當中去。這樣他們去打工,才有更多的技能。
鄭若玲:國家應扶持自考,給農村學生機會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鄭若玲教授認為,國家應該扶持自考。這樣有利於高等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多樣化是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必不可少的土壤。自學考試作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的補充部分,雖然現在受到很多衝擊,但它還是廣大農村學生獲得高等教育最主要的機會…
政策助力克服經濟困難
喻國明:要在制度上保障所有想上大學的人
反思我們的制度層面,比如說如果我們在獎學金制度方面,我們社會保障方面更加完整,我們就可以讓那些所有想上大學的人,他的聰明才智他的能力能夠上大學的,不要因為經濟因素而失學。
霍德明:“降低學費、政策傾斜”
要把五萬塊錢這樣一個費用降下來的話,我覺得只有兩種方式。第一就是把整個學費降下來,這牽涉到中央大力加強對教育經費的補助。第二個,就是對在農村的這些可能上大學的學生,和參加高考的人,我們都要給他們做政策上的傾斜,運用社會的力量,或者通過政府的力量,向他們發放無息貸款,很低的貸款,就能夠讓他們受到教育的好處,而不需要擔心到門檻問題,所以我想最近國家的政策,應該就是朝這個方向上傾斜了。
劉紅宇:農村義務教育投入必須以中央為主
全國政協委員劉紅宇在2009年兩會上指出,目前我國農村義務教育體制實行“分級管理,以縣為主”,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構成,只有8%由中央財政支出,另外92%則由各級地方財政支出,其中大部分由縣級以下財政支出。相當一部分縣級政府財力嚴重不足,尤其是稅費改革後,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明顯捉襟見肘。因此,應確立農村義務教育在國家中央財政中的重要和優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