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簡介
10月10日:萌節!萌節是一些動漫迷所慶祝的節日,其來源是由於漢字“萌”拆開後即為“十月十日”而得。
萌本來是指草木初生之芽,但是後來日本御宅族和其他的動漫喜好者用這個詞來形容極端喜好的事物,但是通常都是對(尤其是動漫的)女性而言,因此,萌え現在也可以用來形容可愛的女生。現今,樣貌可愛、討人喜歡的男性甚至非生物也可用這個詞來形容。原本所用的詞語應該是“燃え”,但是因為“萌え”和“燃え”的日語發音相同,且動漫喜好者認為“萌え”更能形容他們對事物喜好的狀態,因此後來都用“萌え”了。據信這個詞語原本來自較為常用的“燃えている”(燃燒),但由於日文電腦輸入平假名時會智慧判斷漢字,而萌え排序在前面,變成現在的寫法。目前,這個用法在中文地區的動漫迷世界中已經逐漸地風行起來。動漫喜好者經常把這個詞用做動詞、形容詞等各種的詞性,例:“蘿莉(或正太、御姐……等)很萌”(形容詞)、“被XXX(XXX代入你喜歡的動漫人物)萌到”(動詞)……等。萌可以被理解為“個人因著人物的某些特徵而萌生起像燃燒般的共鳴感覺”,故此觀察者能否因被觀察者而“萌倒”,完全視乎個人因素,也即是說因人而異的。“萌”並非與“可愛”等價,雖然“可愛”是起發萌感的特性之一,但是“萌”的概念抽象,適用範圍也太廣(與形容為可愛的對象範圍相比),令兩者缺少詞義兼容性。
能夠令人“喚起萌感”的特徵,稱為“萌屬性”。作為尊重被視為萌的人物,胡亂將人物量化成單純的屬性組合是不應該的,因為理論上每一位原創人物都是獨一無二,而屬性的出現是為了識別和理解其“吸引之處”,而且人物的外在和心理設定不一定在作品中固定維持不變,始終一位人物是一個複雜的整體,能夠令被萌者堅持追隨的也不是單單一個屬性名字。萌文化約在2003年,以日本東京秋葉原為中心地開始流行開來。秋葉原早先以電器街聞名,自1990年代末開始變成御宅族電玩動漫商品(ACG)的大本營,也成為萌文化的集中地。
網友詮釋
萌(英語:Moe)是宇宙中的一種能量,是美少女屬的生物能夠幻化為人類雄性所喜好的對象的原因,沒有了萌,美少女屬的生物,不論雄雌,就只能以其本面目來補捉人類當食物了,而其真面目可是會把所有人都嚇跑的!
至今萌依舊是個謎,但已知遭受萌力作用的物體產生的效應稱之為萌化。
目前唯一已知的萌力產生源為萌能量方塊,若能控制其中產生出來的能量,則一切都能萌化,也能使人類脫離被幻化成萌娘的妖獸(也就是「美少女」屬的生物)吞噬的命運,但宇宙中尚有許多飄忽不定的萌力存在,這些萌力除了少數生物以外沒有人能控制之,包括人類在內都無法控制。
起源
起源不明,但疑似為宇宙大爆炸,產生四大作用力時的第五種力,又稱「第五元素」,然而至今人類猶然沒有能力控制之,甚至於可以合理解釋此現象的理論至今都還不存在,因此有懷疑論者認為萌只是個人心生的幻象,要不就是某種高明的催眠術罷了!
作用機制
目前不明,但現今科學家認為,一如其他四大作用力,萌力是要由一種名叫「萌子」的粒子才能產生,至今萌子的一切性質依舊是個謎,因為量子力學、粒子物理標準模型、超對稱學說乃至於弦論都沒法預知它的存在,但它確實存在,因此關於其性質連個理論都沒有,而這種力已知會導致物質的形變,因而使得物體失去原有的外觀,變成另一種外觀。
自娛自樂
10月10日和10月11日,一些網友在網上慶祝兩個網路節日:“萌節”和“蘿莉節”。
這是兩個什麼樣的網路節日?“在等待遺忘”等網友解釋道,“蘿莉”是指那些衣著華麗洋裝、嗓音稚嫩、相貌甜美的可愛少女。在英語中,蘿莉的拼寫為“loli”,該單詞與阿拉伯數字10和11合起來神似。10月11日,網上論壇、微博等熱傳“快祝你身邊的‘蘿莉’節日快樂”。
而此前一天,一些網友則相互問候:“萌節快樂。”網友稱,“萌”是動漫網友常用詞,其有可愛的意思。十月十日可以拼湊成一個“萌”字,所以在網路上這天也被稱為“萌節”。
在此前,5月20日因諧音“我愛你”、9月12日因諧音“就要愛”,而被網友稱為是:網路情人節、示愛節。
對於網路節日的頻繁出現,不少網友認為有創意,但也有人對此表示反感。網友“緣來如此”就在貼吧留言說,這些節日莫名其妙。對此,重慶尚悅心理諮詢所首席心理諮詢師羅練認為,現代人生活節奏感強,職場壓力大,他們希望通過節日放鬆心情,緩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