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文學
正文
菲律賓流行三種官方語文,即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諾語、英語和西班牙語,其中比較通用的是英語。菲律賓古代有豐富的口頭文學和成文的文學作品,包括戲劇、史詩、抒情詩、神話以及反映古代馬來人樸素的哲學觀點的謎語、諺語等。古代的《祈禱詩》、《暖屋歌》和代表穆斯林—菲律賓文學的抒情詩《我的七愛之歌》、《送別歌》與代表菲律賓高原文學的伊富高族的著名敘事詩 《阿麗古榮》、 《邦都地方的狩獵歌》和《孤兒之歌》等,以及古代民間故事《麻雀與小蝦》、《安哥傳》和《世界的起源》等,對菲律賓後世文學都有重要影響。16世紀西班牙殖民者侵占菲律賓後,壓制菲律賓民族文學的發展。凡是不能見容於西班牙傳教士的書籍和著作,都當作“魔鬼的工藝”加以焚毀。1593年西班牙殖民者為了麻醉菲律賓人民,出版了基督教教義書,同時還大量傳播歐洲中世紀的騎士詩歌和祈禱書、聖徒傳、描寫耶穌遇難的戲劇以及反穆斯林的戲劇《摩羅—摩羅》等。在西班牙統治的 330多年期間(1565~1898),菲律賓文學基本上是中世紀騎士文學,多數作品以中世紀的歐洲為背景,主題是歌頌騎士的勇武和男女的愛情。有些作品描寫穆斯林與天主教徒的鬥爭,實質上反映了菲律賓人民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的鬥爭。
菲律賓愛國的他加祿語詩人弗朗西斯科·巴爾塔薩爾(1788~1862)在獄中所寫的著名長詩《弗羅蘭第和蘿拉》(1838),襲用騎士詩歌的形式,以反抗異族侵略、反對民族叛徒和歌頌愛情與自由為主題,被譽為菲律賓近代文學的第一篇傑作。它因語言生動、流暢,成為他加祿文學中最流行的敘事詩。巴爾塔薩爾也因此被人譽為“他加祿詩人之王子”。
19世紀菲律賓人民和西班牙殖民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民族獨立運動不斷高漲,這時出現了一批反對殖民主義的愛國詩人和作家。他們當中最傑出的是何塞·黎薩爾(1861~1896)。此外,還有不少詩人和作家用莊嚴的詞句來讚美祖國和抨擊殖民主義。工人出身的詩人安德列斯·波尼法秀 (1863~1897)於1896年8月發動著名的“卡蒂普南”武裝起義,後被人陷害而英勇犧牲。他留下的詩歌《對祖國的愛》表達了為祖國獻身的決心。
1901年菲律賓淪為美國的殖民地之後,英語逐漸代替西班牙語,出現了不少用英文創作的小說,它們繼承了民族主義文學的傳統,具有獨創性和強烈的吸引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第一部用英文寫的長篇小說是佐伊羅 .M.加朗的愛情小說《憂傷之子》(1921)。他的另一部小說《娜迪婭》(1929)描寫菲律賓青年保爾·達蘭德與波蘭姑娘娜迪婭的戀愛悲劇,反映了種族歧視與戀愛自由等社會問題。
現代菲律賓文學中以英文創作的小說較為出色,它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1908至1924年,稱為“模仿時期”,作者大多數是大專學生,創作大多模仿美國的小說。這一時期的作家帕茲·馬奎斯·貝尼特茲和喬治·博科波在創作上較有成就。前者寫了《死的星星》和《丘陵之夜》等小說,並有選集《菲律賓人的愛情故事》出版,後者有《發光的符號》出版。
第二個時期,從1924年到1935年,稱為“實驗和獨創的時期”。這時期共有兩批作家,第一批的主要代表是克萊門西達·喬文·科萊科,她的代表作是1924年發表的小說《他的歸來》。另外還有何塞·維拉·潘加尼班等作家。潘加尼班於1927年發表短篇小說《心愛的人》。第二批都是青年作家,雖然他們受到歐洲文學的影響,但他們的作品卻有濃厚的鄉土色彩。其中比較傑出的有卡洛斯·布羅山、 曼紐爾·E·阿貴拉、何塞·加西亞·維拉和阿馬多爾·T·達格奧等人。
卡洛斯·布羅山(1914~1956)擅長寫作諷刺小說。曼紐爾·E·阿貴拉 (1911~1944)的成名之作是短篇小說集《兄弟利昂攜妻而歸》(1940),收有30篇小說,都以菲律賓的北部地區為背景,著重描寫農民、漁夫、佃戶和無產者的生活與鬥爭。阿貴拉於1944年因從事抗日活動,慘遭日軍殺害。
第三個時期。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到60年代,被稱為“更偉大的獨創時期”。這時期出現了一批青年作家。其中著名的有尼克·華奎因、內斯多爾·V·M·剛薩雷斯、史蒂文·賈維拉納、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等人。這個時期的文學運動的主流仍然是愛國的民族主義文學,作品的主題多數是宣揚熱愛家鄉,熱愛民主與自由,歌頌純潔的愛情,反對異族侵略等。例如剛薩雷斯(1915~)的長篇小說《四月的風》(1940)、《沐恩的季節》(1956)、史蒂文·賈維拉納(1918~)的小說《沒有見到黎明》 (1947),以及埃迪爾伯多·K·廷波的《夜裡的警戒》等。1959年成立的國際筆會菲律賓分會於1960年和1961年主辦“斯通希爾小說獎”,選出尼克·華奎因的《有兩個肚臍的女人》(1961)和克利瑪·坡羅丹·杜維拉的《敵人的手》(1961)兩部小說為得獎作品。這一時期的作品還有比恩維尼多· N·桑托斯寫的關於旅美菲僑的短篇小說集《你們,可愛的人們》(1955)及其續集《兄弟,我的兄弟》(1960)和《蘋果的香味》等具有強烈民族意識和鄉土色彩的作品以及幽默小說家阿歷山德羅 .R.羅徹斯以菲律賓的民族風俗(鬥雞)為題材的活潑有趣的短篇小說。在70年代裡,青年作家埃爾溫·卡斯蒂羅所寫的英文短篇小說《拉黛安娜的手錶》被評為1975至1977年東協文學的優秀作品之一。
在詩歌方面,詩人巴東布亥戰後曾發表《我看見那割下來的頭》、《聖誕樹》和《這就是他們的罪狀》等詩,揭露反動集團篡奪抗戰的勝利果實、鎮壓人民的反動本質。
戲劇發展比較緩慢,比較優秀的劇作是尼克·華奎因的三幕劇《作為菲律賓人的藝術家肖像》(1953)。
1946年7月4日菲律賓獨立以後,政府逐步推廣一種菲律賓國語,即以他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諾語,已有一些作家運用它從事翻譯和創作。
參考書目
Buenaventura S.Medina Jr.,Teifilo del Castilloy Tuazon, Philippine Literatur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1964.
Tobias Y. Enverga, Tomas G. Brual, Literature for Filipinos of Today,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