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2010年,清華和北大都選擇了聯盟其他高校進行自主招生考試,清華與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實行五校自主招生聯考,北大與香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三校自主招生聯考。這時候初步形成了網友戲稱的“北約”“華約”對陣。2011年自主招生考試,“兩大陣營”同時擴軍。均形成了“七校聯考”。這樣,2011年全國14所知名高校分成兩個自主招生聯考的“聯盟”。
2010年11月20日,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7所高校結成的自主招生聯盟在南京大學正式簽約,這也讓2010年成立的“五校聯考”規模擴大到了7所高校。相對“北約”被稱為“華約”
2010年推出的“五校聯考”由於參與高校數量較多,並且實力較強,在考生和家長中形成了較大的影響力,去年“五校聯考”專門在青島設立了山東地區的考點。據了解,擴大規模後,“七校聯考”仍採取學業能力測試+複試的選拔方式。在去年每位考生可以同時報考兩所高校志願的基礎上,今年各高校複試階段將協商錯時,給考生更多參加複試的機會。各高校還將設定接受未獲複試資格考生申請環節。2011年“七校聯考”考點將計畫由去年的26個省份29個城市增加至30個省份的33個城市,增加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海南海口市、寧夏銀川市、青海西寧市,不出意外的話,參加“七校聯考”的青島考生仍將享受在家門口考試的便利。
不過是一次“約定”
知名高校自主招生的“聯盟”,是自主招生在形式上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考生的奔波之苦,形成“考生資源”合理利用的局面。無論考生是選擇“北約”,還是相中“華約”,你都得有足夠的“分數”作為“敲門磚”,否則“沒門”。作為高招體制內改革的自主招生,形式再怎么變化,“萬變不離其宗”,考試成績依然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最核心的,“唯分數論”絲毫沒有撼動。一直以來,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只停留在“體制內變化”,其暴露無遺的體制性和制度性弊端頑強生存。“唯高考分數論”始終不變,體制性的變革、本質性的突破、核心層的顛覆始終“不敢”。高招政策陷入迷茫期、困惑期,抑或是“停滯期”。各大高校都在觀望、等待,不越雷池半步,中規中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因為改革有風險,還有來自社會方方面面有形的與無形的壓力。從這個角度看,“北約”“華約”不過是自主招生的一次“約定”,最多只能算是“量的積累”。
2010年年度新詞語
此詞經國家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等機構專家審定入選2010年年度新詞語,並收錄到《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提示性釋義:對清華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組成的高考自主招生聯盟的戲稱。與“北約”(對北京大學等7所高校自主招生聯考的戲稱)相對。
例句:連日來,一些媒體以“北約”、“華約”的稱謂來形容將在2011年高考自主招生中進行聯考的兩個陣營:一個由北大(含醫學部)、北師大、北航、南開、復旦、廈大、香港大學組成,另一個由清華、浙大、人大、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南大組成。(2010年11月23日《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