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1939年8月31日的午夜,一支德國黨衛隊化裝成波蘭軍人,在德波邊境上製造了一起所謂波軍襲擊德國事件。隨即,德國電視台馬上播出希特勒的講話,希特勒聲稱德國受到了波蘭的“侵略”,並以此為藉口正式向德軍下達了進軍波蘭的命令。
1939年9月德國法西斯占領波蘭不久,蓋世太保總頭目海德里希發出了“滅絕猶太人”的指令,德軍對猶太人的迫害隨即升級,相繼在東歐各地及德國本土建起眾多的猶太人隔離區和集中營。占華沙人口1/4以上的猶太人也被圈進這片只占城市面積4.5%的土地上。此後,德軍還將周邊抓到的猶太人和非猶太人不斷押解到這裡,這裡關押的人數最多時超過了45萬。隨後,納粹軍隊在這裡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截至1943年底,圍困在這裡的近40萬猶太人幾乎全部遇難。這裡的死難者紀念碑就是為紀念犧牲的人們而樹立的。
1969年,勃蘭特擔任聯邦德國總理以後,積極地、進一步地實施他的“與東歐修好”的新東歐政策。這就是要與昔日的被占領國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蘇聯重新建立友好關係。要為祛除戰爭留下的冷戰鐵幕、融化凝結在東歐人心底的堅冰打開局面,讓聯邦德國重新走向世界。
1970年8月,勃蘭特先與蘇聯簽署了關於消除邊境武力的《莫斯科條約》,又馬不停蹄,準備12月前往波蘭,要在修好東歐的道路上,邁出更重要的一步。
事件經過
1970年12月7日,那個灰濛濛的上午。這天,按照日程安排,正在波蘭訪問的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一行,應該前往華沙當年的猶太人隔離區,向那裡的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
當迎接儀式上奏起聯邦德國國歌時,他看到了波蘭人民悲憤的目光和眼裡滾動的淚水。他知道,當年的德國納碎就是在這個歌聲中,屠殺世界上的猶太人、屠殺波蘭人民的。
勃蘭特緩緩走上石階了,面前是巨大的、中部塑有人物雕像的青石紀念碑。沉重的石塊、黝黑的人形,猶如在代表千百萬無辜的死難者向這裡默然注目。這裡曾經是華沙猶太人隔離區的所在地。
勃蘭特將花圈敬獻在紀念碑前了。他直立起身體,肅立在無聲的石像前,就在他垂首致意的那個瞬間,他的雙膝卻彎了下去,他跪在了冰冷的石階上,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這一舉動引起德國國內乃至世界各國的驚動。
政治影響
這就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華沙之跪”。在此,勃蘭特總理為德國戰後歷史上寫下了極其重要的一章。“華沙之跪”也成為聯邦政府與東歐重歸於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並為聯邦德國在1973年9月加入聯合國鋪平了道路。
1970年12月7日當晚,勃蘭特在雙方外交部長的陪同下,與波蘭首相共同簽署了關於兩國關係正常化的綱領性檔案——《華沙條約》。條約中正式承認奧得—尼斯河為兩國間的邊界,宣布雙方“彼此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再提出領土要求”。通過平靜地下跪,德國總理承擔了納粹大屠殺的罪責。勃蘭特政府勇敢地邁出了同東方鄰國實質性改善關係的步伐。從1970年到1973年,聯邦德國同民主德國、蘇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了緩和關係的協定。
無可否認,華沙之跪極大的提高了勃蘭特和德國在外交方面的形象,為此,1971年勃蘭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歷史評價
德國明鏡雜誌隨後作了民眾調查訪問,48%的德國人認為這太出格,41%認為很恰當,11%中立。
勃蘭特後來在談到他的華沙之跪時說,“面對百萬受害者,我只做了在語言力不能及的情況下一個人應該做的事”。
東歐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卻通過這位總理看到了“另一種德國人”的形象,這是一個要為“第三帝國”製造的殘暴行徑真心賠罪、以誠意與受害國重修於好的形象。
華沙之跪需要政治家的智慧和勇氣。事實證明,承認歷史罪責並不會傷害民族和國家,相反能贏來更多尊重和理解。
有外國評論家還這樣寫道:“他沒有必要下跪,而他卻為那些應該下跪而沒有下跪的人,跪下了”。
後世影響
“毫無疑問,這個行
為令人吃驚,並且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經歷過第三帝國的老人認為,這樣做有些過。但更多人認為,他應當下跪。”一位論壇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由於主管正在休假,未經批准不能公開姓名。但她強調,“華沙之跪”已經被視為一個文化和政治象徵,即德國領導人代表全體德國人正視歷史、承擔罪責,向在二戰中被屠殺的猶太人和波蘭平民懺悔。所有德國人和國際有識之士,如今都高度評價勃蘭特當初的一跪。本報記者問: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拜了靖國神社,你怎么看?她回答說,這兩種行為形成鮮明對比,傳遞出的是完全不同的信號。勃蘭特的下跪受到的是國際尊重,而安倍晉三的參拜引起巨大爭議。在勃蘭特下跪的照片旁,來自多特蒙德的工程師安德烈·班內特和朋友正在查閱資料。他說,自己上國小時就看過這張照片。德國的歷史教科書明確指出,需要正視歷史問題。問及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他先是表示自己不太了解亞洲政治,但在得知靖國神社供奉著二戰甲級戰犯的牌位後,他大為吃驚,表示在德國絕不可能發生這樣的事。
論壇的展板關於勃蘭特下跪的條目如此寫道:通過平靜地下跪,德國總理承擔了納粹大屠殺的罪責。勃蘭特政府勇敢地邁出了同東方鄰國實質性改善關係的步伐。從1970年到1973年,聯邦德國同民主德國、蘇聯、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簽署了緩和關係的協定。資料顯示,維利·勃蘭特1973年接受義大利記者法拉奇採訪時說:“儘管我很早就離開德國,但對希特勒上台搞法西斯主義,我也感到有連帶責任。出任德國總理後,我更感到自己有替納粹時代的德國認罪贖罪的社會責任。”他說,下跪之舉不僅是對波蘭人,實際上首先是對本國人民,因為“太多的人需要排解孤獨感,需要共同承擔這個重責……承認我們的責任不僅有助於洗刷我們的良心,而且有助於大家生活在一起。猶太人、波蘭人、德國人,我們應該生活在一起。”
維利·勃蘭特
維利·勃蘭特(
亦作威利·勃蘭特WillyBrandt,1913年—1992年),德國政治家,1969年—1974年任西德總理,以和蘇聯集團和解的新東方政策打開外交僵局,尤其以1970年在華沙的華沙之跪引起全球矚目。為此他在1971年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在1974年5月6日他因為東德間諜入侵事件曝光被迫下台,下台後更被報料就任總理時的性醜聞。2005年11月28日,德國電視二台投票評選最偉大的德國人,勃蘭特名列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