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58年在當時的化工機械系設立了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
1963年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改名為化工自動化專業。
1981年3月成立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同時化工自動化專業改名為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專業。
1982年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設立套用電子技術專業。
1984年5月成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同時設立計算機軟體專業。
1986年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設立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同時將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專業改名為化工自動化專業。
1993年1月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和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合併成立信息科學與工程學科。同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設立計算機套用專業。
1995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設立計算機通信工程專業。
1996年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計算機軟體專業和計算機套用專業合併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1997年1月信息科學與工程學科改名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1997年7月成立電子與通信工程系,原在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的套用電子技術專業改名為電子工程專業和原在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的計算機通信工程專業改名為通信工程專業劃歸電子與通信工程系。自動控制與電子工程系改名為自動化系,同時化工自動化專業改名為自動化專業。
1999年7月自動化系的工業自動化儀表專業改名為測控技術與儀器專業。
2001年7月電子與通信工程系的電子工程專業和通信工程專業合併成為信息工程專業。
科系設定
根據“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資料 ,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要由3個系(自動化系、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電子與通信工程系)、2個實驗中心(計算機教學實驗中心、電子與信息實驗中心)、3個研究所(自動化研究所、計算機技術研究所、商業自動化研究所)、1個工程中心(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部)等二級單位組成。學院設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控制科學與工程”;1個一級博士學位授予權學科:控制科學與工程;6個二級博士學位授予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計算機套用技術;10個碩士點:控制理論與控制工程、檢測技術與自動化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慧型系統、導航、制導與控制、計算機軟體與理論、計算機套用技術、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信號與信息處理、計算機系統結構;5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點:控制工程領域、計算機技術工程領域、軟體工程領域、電子與通信工程領域、儀器與儀表工程領域;五個學士學位授權點:自動化、測控技術與儀器、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師資力量
圍繞“人才強院”戰略,學院積極組建教學和科研相結合、成果優秀的以中青年教師為骨幹的教學、科研隊伍。根據“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資料 ,學院有教職工200多名,其中教授21名,副教授60名,博士生導師16名,高級職稱約占教職工總人數的40%,50歲以下的中青年比例約占教職工總人數的85%。學院有“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上海市科技精英3人,上海市曙光學者4人,上海市科技啟明星計畫入選4人。此外,學院還聘請了3名中國工程院院士擔任學院的兼職教授。
人才培養
在人才培養方面,學院以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為重點,注重改革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將專業理論的最前沿發展動態和在重大研究課題研究實踐活動中獲得的套用技術成果密切結合,確定教學經驗豐富、科研能力突出的骨幹教師進入教學一線傳道授業,及時將信息技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學生,使學生了解本學科最新發展動態,掌握紮實寬廣的知識,拓寬知識面,以適應日新月異的信息革命。注重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科研訓練、實驗、實習(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對學生獨立從事科研工作能力的培養,積極組織科技競賽活動,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加強教學、產業和科研的緊密結合,提高教學質量。積極與西門子(中國)自動化有限公司、E+H儀表股份有限公司、FOXBORO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開展合作,其中與西門子(中國)自動化有限公司自動化與驅動集團產學研合作案例被評為“2006中國高校-大型企業合作人才培養十大案例”。根據“華東理工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資料 ,學院有上海市精品課程3門,校精品課程5門,校重點課程21門。多年來為國家累計培養本、專科畢業生近7000名,博士、碩士650多名。本科生在參加國際、全國ACM程式設計競賽、數模競賽、電子競賽頻頻獲獎,成績突出。
科研成果
信息學院瞄準國際學術前沿,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2002年-2005年共承擔國家高技術發展計畫(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項目、省部級和橫向契約項目近200項,經費達4000多萬元,其中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占62.1%。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研獎勵17項,專利(授權)10餘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700餘篇,其中被SCI、EI和ISTP收錄200多篇。 具體成果如下:
1、乙烯生產過程基於神經網路的軟測量和智慧型控制技術,2002年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2001年中國高校科技進步一等獎(錢鋒等);
2、大型精對苯二甲酸生產過程智慧型建模、控制與最佳化技術,2004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錢鋒等);
3、雙塔脫丙烷和丙烯精餾裝置先進控制與最佳化操作,2002年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錢鋒等);
4、重整反應器軟測量及最佳化系統,2002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顧幸生等);
5、裂解爐先進控制技術開發,2002年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錢鋒等);
6、大規模分布並行智慧型處理的理論和方法,200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帥典勛等);
7、函式逼近理論及其在系統控制與生產過程監控中的套用,2003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步獎(顧幸生等);
8、PTA裝置對二甲苯氧化反應過程建模和最佳化操作,2004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4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錢鋒等);
9、PTA裝置結晶過程最佳化操作技術研究開發,2004年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部級)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錢鋒等);
10、三井工藝PX氧化反應過程模型化與操作最佳化,2004年天津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錢鋒等);
11、乙烯精餾裝置軟測量和智慧型控制技術,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錢鋒等); 乙烯裝置中裂解爐的智慧型控制方法,2004年上海市發明創造專利獎一等獎(錢鋒等);
12、非纖聚酯生產裝置軟測量技術和先進控制管理軟體開發》,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張素貞等)
13、基於windows平台一級、二級VB、VFP等級上機考試軟體系統,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高玻等)
14、高可信度 軟體系統的形式化設計和分析,200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虞慧群等);
15、模式識別若干關鍵理論問題和機器嗅覺方法研究,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高大啟等);
16、常減壓裝置流程模擬和最佳化操作技術研究開發,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錢鋒等)。
發展前景
為了進一步加快學院的發展,學院以師資隊伍建設為核心,以育人為根本,以學科水平的提高為主題,堅持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辦學之路,堅持教學與科研協調發展,努力提高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辦學實力,通過不斷創新,努力擴充辦學資源,促進學科建設、科研水平和教學效果更上一層樓,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