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屬於教育機構。學校類型:中學。學校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北外灘區域瑞虹新城附近。

基本信息

學校概述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是上海市首批市重點中學和首批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之一,學校位於虹口區北外灘區域瑞虹新城附近,校區設計理念先進,建築風格獨特,現代技術含量高,是上海市中心城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先進的學校之一,被選為向黨的十七大獻禮的全國11所著名學校中的一所學校。

師資力量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專業精湛、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教師1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人,上海市勞動模範2人,全國優秀教師3人;特級教師3人,國家級、市級骨幹教師7人,高級教師51人。近年來,一批中青年教師在全國和上海市教學評比中脫穎而出,其中獲全國教學評比一等獎5人,上海市教學評比一等獎12人。

學校特色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長期以來形成了“科研領先、教有特點、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十六字辦學特色,形成了“培養研究型學生,造就研究型教師,建設研究型學校文化”的三個“研究型”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在課堂教學上,形成了“嚴謹、紮實、生動、創新”的優良教風和“勤學好問、刻苦鑽研、一絲不苟、持之以恆”的優良學風。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形成了適合學生自我反省和自我發展的以“修身”為特色的德育模式。豐富多彩的學生課題研究活動和學生社團活動均在全市具有較大影響。學生科技活動成果顯著,頭腦OM活動項目代表國家多次赴美國、德國參加國際性比賽,獲世界冠、亞軍。車輛模型、計算機等特色活動項目,也多次在全國競賽中獲得團體冠軍。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設立國際學生部,為學生創造更多接觸和了解國際先進的教育理念機會,每年組織學生赴加拿大參加文化夏令營活動,赴新加坡參加主題交流活動。高二學生還有機會參加上海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主辦的AFS活動,到美國或歐洲國家就讀一年。先後有來自泰國、韓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的學生就讀於本校。國際學生部也接待歐美等國的學生來我校參加夏令營活動。

辦學成果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辦學成果斐然,近年來連續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市普教系統德育先進集體、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市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市金愛心集體、市五四紅旗團組織、市親職教育指導實驗性基地、上海市學校心理輔導示範校,並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教席聯繫學校。學校擁有張思中外語教學法研究所、跨學科課程研究所兩個市級教育科研基地。

學校的“研究型學生創新素養的培養”實驗項目在硬體和軟體建設上都已經取得初步的成果並在市區產生一定的影響。

歷史沿革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是上海市著名重點中學,它的前身是光華大學附中和大夏大學附中,分別由張壽鏞、廖世承和歐元懷創辦於 1925 年。當時校址前者在大西路,後者在梵皇渡路。抗戰時兩校均停辦。抗戰勝利後,光華大學附中率先於 1946 年由廖世承任校長於歐陽路 259 號復校,高中設文理商三科、 1948 年改由張芝聯任校長、 1951 年又改由包玉珂任校長。大夏附中於 1949 年復校,由宋志成任校長,先在榆林路招生上課,當時學生不足 200 人,後遷入中山路大夏大學內上課。

1951 年秋,全國高等院校調整,光華大學、大夏大學為主組建華東師範大學。兩校的附中隨之合併為華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址在歐陽路 259 號。 52 年遷至現址中州路 102 號。當時華東師大派林靜同志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同時開始學習蘇聯凱洛夫教育學。上海市教育局撥崑山路 103 號給華東師大附中作為學生宿舍。

1954 年華東師大又派陸善濤任副校長,主持學校工作。提拔教導主任毛仲磐為副校長、同時又派蘇聯教育專家捷普列茨卡亞任校長顧問。推行五級分制、教室日誌,強調論理談話,主題班會,建立班集體,實行校長負責制。 1956 年陸善濤被任命為校長兼任黨支部書記、並籌建校辦工廠,生產起重葫蘆

1958 年因華東師大增辦第二附中,遂改稱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當時學校下設教導、總務兩處,分管教學與後勤工作。教導處根據學科分設教研組,教師按教研組辦公。

1959 年春,高中部改為上海市電子學校, 1961 年恢復為華東師大一附中

1960 年學校對學制進行了改革,由中學六年制改為五年制進行試驗。

1962 年學校黨組織、行政隸屬、經費均劃歸虹口區領導。

1966 年 6 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先由上海鐵路局工宣隊進駐學校,成立校革會,學校停課“鬥批改”。 1967 年必由新華金筆廠工宣隊進駐,由新華金筆廠朱耀明任校革委會主任兼黨支部書記。是年虹口區軍墾中學併入我校。我校派出 20 位教工幫助虹口區教育局籌建紅軍中學。當時由於學生人數劇增,一度有 70 余個班級。為了便於管理,教師改以年級組辦公。

1976 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學校恢復正常,由校長負責學校工作。下屬恢復教導、總務兩處和校辦廠,教師恢復按教研組辦公。 1980 年又設校長辦公室,處理校長室的日常事務, 1987 年學校開始舉辦外國中學生短期漢語學習班,增設內部招待所。

1980 年在上海市教衛辦協調下,華東師範大學與虹口區人民政府協定,華東師大一附中黨政主要領導的任命與調動,需經雙方同意。一附中為華東師大的教育科研和學生實習基地。

1982 年崑山路宿舍經虹口區城建辦翻建,翻建後一切所有權劃歸虹口區吳淞路房管所。

198? 年中州路 6 號校舍被虹口區人民政府徵用。

1991 年,黨支部擴建為總支。

1993 年教導處改設教導和政教兩處,分別管理教學和德育工作。

1996 年學校改為年級組和教研組並存。但以年級組為主,教師按年級組辦公的管理體制。

1997 年,停止招收國中學生,同時支持和幫助虹口區教育局創辦華東師大第一附屬初級中學,派陸繼椿、陳劍波同志去擔任正副校長。

2000 年,最後一屆國中學生畢業,華東師大一附中成立高級中學。

2000 年 5 月,政教處、團委、學生會改組為學生處。從此中層機構為三處一室加校辦廠。

2002 年 8 月,招待所改為學生宿舍。

2002 年 10 月,校辦工廠停產。

2005 年 9 月起瑞虹新校區開始部分啟用,地址為虹鎮老街158 號,高一年級進入新校區學習。高二、高三仍在中州路 102 號老校區就學。

2007 年 8 月起學校全部搬遷到瑞虹新校區,中州路 102 號老校區移交給民辦新華初級中學使用。

2008 年 8 月瑞虹新校全部建成,地址為虹關路 88 號。

社會聲譽

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是首批被列為上海市重點中學的學校。它的前身是光華大學附中和大夏大學附中,分別由張壽鏞、廖世承和歐元懷創辦於1925年。學校素有“高級人才的搖籃”之美譽,在歷年的校友中,既有喬石、姚依林、尉健行等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又有方成、陳凱先、葉瀾等著名的科學家和教育家,還有朱踐耳、舒適、謝晉、趙長天等著名作家和藝術家。多年來,學校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上海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示範學校”、“上海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上海市頭腦奧林匹克特色學校”。

建校80年來,華東師大第一附屬中學逐步發展成為一座全國知名的高級中學。學校擁有一支師德水平高、專業化程度強、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先後湧現了全國教育系統聞名的“五朵金花”,1999年有兩項教育科研成果獲得全國二等獎,名列全國基礎教育界之首;學校長期形成了“嚴謹、紮實、生動、創新”的學風。2005年6月校參賽隊勇奪頭腦奧林匹克高中組世界冠軍,為祖國和人民爭得了榮譽;近年來,學生在各類競賽中獲全國團體冠亞軍18次、全國單項冠軍25次、市級一等獎以上189人次。2005年10月學校又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聯繫學校教席,為學校教育國際化走向更高層次營造了一個新的平台。

近年來學校確立了“培養研究型學生,造就研究型教師,打造研究型學校文化”的全新辦學理念。並以三個“研究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模式——研究型教育,在學校文化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學校管理、學校德育、學校課程、教育科研、師資隊伍、課堂教學、研究性學習和教育產業等十個方面都取得了比較豐碩的成果,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社會聲譽明顯提升,學校凝聚力空前高漲,出現了“政通人和”、“人氣很旺”、“人心所向”的喜人景象。目前,師大附中全校師生員工又確立了與高校聯手,與成職一體,與社區聯動,與國際接軌,與境外合作,依研究型學校文化致命品牌和國際化、信息化、現代化一流教育園區衝刺世界名校的嶄新戰略目標和全新發展藍圖。

學校地址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地址:虹口區虹關路88號(近瑞虹路)公交/駕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