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原名“上海市鞍山中學”,始建於1960年。1978年確定為楊浦區重點中學,2001年更名為“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2007年被命名為第三批“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2001年,在楊浦區創建“知識創新區”的大背景之下,依託區域內的知名高校同濟大學,更名為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同年學校進入了創建“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階段。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於2007年10月正式跨入了上海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的行列。目前學校正在為實現把學校建設成為在“同濟精神”引領下的教育優質、特色鮮明、有一定知名度的新型大學附中的目標而奮鬥。
同濟大學一附中繼承了鞍山中學的優良傳統,是一所享有較高聲譽的市重點中學。長期以來,學校堅持教育改革,努力推行素質教育。學校建立了由校長、黨支部書記負責的德育工作領導小組,逐步形成了人人重視德育工作的良好氣氛,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行為規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爭創德育特色,提高德育實效。
辦學規模
學校占地100畝,建築面積達43000平方米,由實驗信息樓、圖書教學樓、體藝館、學生宿舍、行政樓等組成。建築設計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生態、人文的理念,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新校區2008年7月交付使用,2008年9月1日,學校在新校區舉行隆重的新學期開學典禮。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教師111人,其中特、高級教師39人,一級教師60人;市名師後備人選與優秀青年教師3名,區骨幹教師6名,中青年教師82名。近幾年來,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在全國、市、區各級教學評比中也紛紛嶄露頭角、碩果纍纍。
學校榮譽
全國套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
中國長三角千校網路結對示範學校
上海市文明單位
上海市中國小行為規範示範校
上海市體教結合先進單位
上海市青少年足球競標賽傳統學校
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示範學校
上海市花園單位
上海市巾幗文明崗
上海市無煙單位
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
上海市先進職工之家
上海市優秀教育工會組織
現任校長
個人簡歷
阮為,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中共黨員。1977年參加工作,1982年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物理系無線電信息專業。1992年任中學計算機高級教師。1984年起在上海市鞍山中學(現名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任教,1986年起任教研組長、教導副主任,期間兼職市教委教研室參與計算機課程與勞動技術課程建設;1996年結業於華東師大研究生課程班,1996年任上海市鞍山中學副校長;2001年1月任上海市民星中學校長;2009年12月任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校長。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套用實驗學校項目專家組成員、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學校信息化建設顧問。
長期探究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教學和學校管理中的套用,親自研發《學校信息化工作平台》套用軟體,努力實踐學校信息化管理及教學手段,該軟體已在國內幾十個學校享用。
著書和論文
《學校信息化之路》、《高中選修教材·數字電路》、《電子技術》、《電子技術教學參考》、《構築信息育人辦學機制,加快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人才》、《構建高中和諧自主的校園環境的研究與實踐》、《構建學校信息化管理體系的實踐與研究》、《和諧自主的校園環境建設,開發了被教育者的創造力》等。
人生格言
正直做人 踏實做事 一身正氣 獻身教育
治教格言
教為不教 學為再學
教學方面
1991年被定為上海市課程教材改革試點單位。學校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做到“教材熟、目標明、語言精、氣氛活、內容新”,努力提高45分鐘教學效率,注重在不增加學生負擔的基礎上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每年都有大批學生在市、區乃至國際、全國比賽中獲獎。
通過不懈的努力,學校在許多方面成績顯著,且已形成特色。學校重視電化教學和信息教育,建立了一個大型電化教學區,設有映播室、多功能教室、電子閱覽室、電腦房,備有各類電教器材,班班有電視機,形成校園電腦網路,是本市電化和信息教育先進單位。
學校已經形成藝術教育特色,配有專業藝術教師,聘請著名藝術家擔任顧問,在各級別比賽中屢次獲獎,校合唱團在市、區、全國享有一定知名度,2001年8月參加泉州國際童聲合唱比賽。學校積極組織學生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多次被評為體育先進單位。足球是學校體育傳統項目,多次在市中學生比賽中奪魁。學校的籃球運動也蓬勃開展,多次在區內獲得名次。在德育方面,學校提倡寓教於樂,主張“學生主體、有序有效”的德育工作策略,注重在活動中提高實效性,實現德育內化。
從1996年起,學校開展“讀名著、學名言、聽名曲、演名劇”為主的“四名教育”活動,旨在深厚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審美能力,實現德育的內化。“四名教育”已成為該校德育特色項目, 2002年榮獲楊浦區教育教學課題研究二等獎,被批准為“上海市綠葉基金資助課題”。
學校已獲得“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行為規範特色學校”,“全國套用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上海市科技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活動課基地”,“上海市花園單位”,“全國體育傳統項目先進學校”,“上海市特色團組織”,“楊浦區藝術教育特色學校”,“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楊浦區素質教育實驗校”,“上海市愛心助老特色基地”等稱號。;“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最佳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益的研究”為國家級課題,“網路環境下高中學生基礎道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四名’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已被確立為市級課題。
2000年,學校確立了“依託高校優勢,深化課程改革,創建教育優質、特色鮮明的新型大學附中”的新的發展總目標,形成了“以學生髮展為本”、“以信息教育為抓手,深化課程改革”的辦學理念。
2009年,學校與大學建立合作發展的共同體,與上海其它24所重點高中一起組成了和國家“211”重點大學--上海大學的自主招生選拔聯盟,實現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銜接,為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創新型學生提供了途徑。
招生規模
2008年起,學校每年招生10個教學班,學生總人數約1200人,每年本地招生數約為350人。2014年起招生內地高中班(新疆班),2015年起調整為每個年級11個教學班。
辦學特色
德育建設
學校的德育建設以“行為規範示範標兵校”為新的起點,制定了《新三年行為規範教育行動計畫》,加強教育和訓練,以使規範的行為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素質,成為名副其實的標兵;“四名教育”充實了新的內容,開拓了新的途徑;網路德育已經初步成為德育建設的一個新的生長點,網路德育的研究和實施,為學生在網路環境中立身處世奠定較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礎。
校本課程建設
學校的校本拓展課程開發建設以有利於實現教育目標的達成,有利於發揮學校教育的功用,有利於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學生的研究性學習和有利於教材的拓展和創新為出發點,以有序開發,規範實施為策略。經過多年來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們在校本拓展課程開發建設和必修拓展教材編寫的方面取得比較突出的成果。已經完成課程建設和教材編寫並已經實施的校本拓展課程計有85門,投入使用的校本拓展教材計有69冊。
信息技術教育
學校作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在強化信息教育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學校建立了學生網上論壇,並開展網路道德教育;增強信息教學力度,高一、高二年級學生必修信息技術課程;教師普遍運用多媒體手段授課,製作了近100多個多媒體課件,加強信息技術教育與其他課程的整合;提高校園網路的套用性能,構建支持信息化教育的教學平台。
藝術教育
藝術教育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了聲樂、民樂團隊的藝術水準,擴大交流,擴大影響;並且為促進民族精神教育、傳統美德教育和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在樹魂立根教育上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學校學生合唱團和民樂團是上海市學生藝術團的重點團隊,學校是“上海市藝術教育先進單位”和“上海市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體育傳統項目
學校是“上海市足球傳統項目學校”。學校足球隊具有較為完整和系統的梯隊結構。為了切實抓好足球傳統項目以及其它運動隊的訓練工作,學校的體育老師老、中、青相結合,分別擔任高、國中足球隊老師們時時從思想上、學習上和生活上關心運動隊隊員,以使該校成為向多層次高校足球隊輸送優秀後備人才的一個小小的基地。由於上級關心支持,學校領導重視學生積極參與,特別是教練們的辛勤努力,學校足球隊在市、區重大比賽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特色社團
舞蹈團
作為學校舞蹈課堂的延伸,為有興趣、有潛力的學生提供一個更廣闊的舞台,2009年9月成立了校舞蹈團。
學校給舞蹈團以大量的軟硬體投入——由具備豐富舞蹈教學經驗的專職教師擔任指導教師;配備了專門的訓練場地,置備了大量表演服裝道具。
學校秉承“教學與實踐並重”的辦團理念,把舞蹈技能的訓練提高與團員參與演出和比賽有機結合起來。短短不到2年時間,校舞蹈團圓滿完成了50周年校慶文藝演出活動,在市區兩級的比賽中也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參加2010年上海市百校風采擂台賽,獲二等獎;參加楊浦區第25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比賽,獲一等獎。參加楊浦區第26屆學生藝術節舞蹈專場比賽,獲一等獎。
合唱團
上海市學生藝術團合唱一團同濟大學第一附屬中學合唱團,是市教委首批命名的重點學生藝術團之一。曾多次應邀赴德國、日本、香港等地演出獲得很大成功,並連續幾年在國內外重大演出比賽活動中屢獲大獎。
合唱團還得到了上海音樂學院著名合唱指揮家馬革順教授、上海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陸在易、國家一級指揮林振地、合唱指揮家曹丁、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教授石林等一大批權威專家的悉心指導。在常任指揮及聲樂指導陸亞芳老師的嚴格訓練下,團員的演唱能力不但有了很大提高,且積累了大量中外合唱曲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合唱團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藝術特長生,每年為高等院校輸高質量的優秀特長生,並在高校的合唱團繼續發揮骨幹作用。
地址交通
地址:上海市楊浦區國浩路100號;
捷運:捷運10號線新江灣城站
公交:1201、1218、168、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