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華縣面花以黃土高原盛產的優質小麥為原料,選用上等精粉製作而成。麥面柔軟而勁韌,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採用“一印、二捏、三鑲、四滾”,講究“文胸、武肚、老人背、美女腰”等特點。用發好的白面及剪刀、梳子、紅棗、花椒、玉米等輔助材料,精心捏制而成,不僅具有黃河流域古樸、精獷、豪放、深厚的特點,也包涵了長江流域的細緻、優美、精巧的獨特韻味。華縣面花一般不著色,潔白如玉,保持了麵食自然的白香。其種類繁多,花、鳥、魚、蟲,各式各樣約120餘種,造型質樸厚重,簡潔明析,內涵豐富,大膽誇張,變化無窮,妙趣橫生,寓意豐富。不以形似而以神似,無不寄託著人們心中美好的祝願,不僅供人們觀賞,亦可食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著色面花也應運而生,這種面花具有極強的觀賞價值,是人們用來作為民間藝術品相互饋贈的佳品,從而,也使得華縣面花廣為流傳,並受到各界人士的喜愛。
面花是華縣民間藝術的瑰寶,農村每逢婚事嫁娶,老人過壽,孩子滿月等,都少不了使用這種寓意祝福的禮品,面花有著悠久的歷史,隨著人類的習俗風情一起豐富和發展,對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仍然會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藝術特徵
“華州面花”和別的地方的面花比起來,有著自己突出的特點。它一般不著色,潔白如玉,保持了麵食那種自然的白、香、甜,造型質樸厚重,簡潔明析,內涵豐富,富有變化,大膽誇張,不以形似,而以神似為滿足,面花捏制的形象種類繁多,有單獨的、複合的、組合的各種樣式。單獨的花鳥蟲魚,十二生肖等形象簡煉而大氣,複合的有金雞斗蛇,五福鶴壽等玲瓏而精巧,而組合的大個臥虎、立虎、雙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顯示出當地藝人們的高超技藝。
主要價值
華州面花是廣泛流傳在民間的—種傳統風俗禮饃,它貫穿於歲時節日、風俗禮儀中。華州面花不僅以製作精巧、造型豐富而著稱,還是嚴肅莊重的禮儀麵食,同時具有適用性及觀賞價值,是藝術性頗高的民間藝術品。
華州禮饃—向是華縣人們聯結親友關係的食物和紐帶,“民以食為天”,禮饃的運用貫穿於了一年四季的四時八節和人生禮儀的全過程,是當地使用最廣泛的民俗禮品。
1989年華州面花榮獲省文化廳傳統特色獎,1990年,榮獲省首屆面花電視大賽二等獎。1994年,國家文化部授予“高饃盤”民間藝術一絕並獲得銅獎。2009年2月,華州面花赴鹹陽市參加中國第一屆面花藝術節,榮獲銅牌獎。
相關工具
製作面花的工具十分簡單:白面、剪刀、菜刀、鑷子、梳子、紅棗、花椒等。
代表作品
華州面花的代表作品有“谷卷”和“高饃盤”,其都是大型的組合體。 “谷卷”的形體是虎頭,龍身,魚尾,遠觀似虎,近看則變化無窮,花鳥草蟲各顯其異。虎頭是飛鳥作身,雙魚作眉,菊花作眼,臥雀作鼻,龍身上綴滿各種小面花,如“二龍戲珠”、“喜鵲鬧梅”、“對魚戲蓮”、“龍鳳呈祥”、“石榴牡丹”等不下二十種,魚尾造型有曲有直,有彎有卷,使整個谷卷穩重雀躍,或靜或動,栩栩如生。“高饃盤”禮儀較多,多用於喜慶,它用七層或九層不同的小面花綑紮在箔子上而成,一層“水擔勾搭”饃,形似雲紋,兩端捲起,健壯有力,意為百年良緣,堅若磐石,二層蝙蝠,三層桃果,喻多福多壽;四層游魚,五層蓮花,魚戲蓮,喻夫妻恩愛,六層鳳凰,七層牡丹,喻意吉祥如意,頂端多為“蓮生貴子” 饃或“龍鳳呈祥”饃。高達丈余,重約百斤,其形若雕柱,酷似華碑,氣勢雄偉狀觀。
歷史淵源
我國傳統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漢代早已有麵塑的記載。宋代《夢梁錄》中曾記載著把麵塑作為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喜慶的一種禮品。也有把面花稱作“禮饃”、“年饃”的。在古代的華州,農曆臘月三十日至正月十五,鄉村中到處可見互贈禮饃的歡快場面。農村婦女們幾乎人人都是製作禮饃的高手,尤其是年長的婦女技藝更是高超。它被引入餐飲殿堂之後,擔當起點綴和美化菜餚、烘托宴席氣氛的作用。同時,也是聯結親朋好友的信物和紐帶,是流傳在華州大地上最廣泛的民俗禮品,這種禮品貫穿於一年四季四時八節和人生禮儀的全過程。
面花技藝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可謂是歷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歷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科,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只要掌握好發麵技術,按照式樣進行捏制,那么一個鮮活的面饃形象就會脫穎而出。
分布區域
華縣位於陝西省東部,渭河下游,東臨華陰,西接渭南,南跨秦嶺與洛南交界,北瀕渭河與大荔相望,距古城西安90公里,境內隴海鐵路,310國道,西潼高速公路橫穿而過,為關中與中原交通的重要通道, 自古就有“通化門前第一州”之稱。現代化的通訊、交通極為便利。
華州歷史悠久,地處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工。境內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等數十處古文化遺址。這些遺址彰顯著我們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創造文明歷史的足跡。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在此建立鄭囤。春秋時,秦國在此設鄭縣,後來改鄭縣為雍州,又改雍州為華州。1913年,廢除州府,改華州為華縣,一直沿襲至今。在歷史長河中,華縣一直是華州州址的所在地,自周迄唐均為京畿重地,向來為文明的禮儀之邦。歷代以來,賢哲代有人出,湧現了以唐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郭子儀,清末民初教育思想家楊松桿,現代著名學者楊鍾鍵,革命先驅潘自力、高克林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物,歷為“人文鼎盛之區”。境內地貌複雜,山、川、塬、灘交錯,六山一水三分田,資源豐厚,富庶豐饒,素有“百二勝地,天府之國”的稱謂。古時華州,伴隨著長年的軍事活動,使這裡成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藝的場所,製革、竹編,鐵器製造等手工業,手工藝十分發達。同時,軍事活動也帶來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藝術活動,多種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交匯、共生,形成了華州地區多元的、開放的文化和藝術氛圍。
華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多彩多姿的民間手工藝和淳樸的民俗傳統,為華州面花藝術的產生、發展與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華州面花主要分布在華縣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