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庵

華佗庵

華佗庵位於江蘇省常州東郊橫林鎮之北崔橋街劉家巷村東,東臨芙蓉湖,與無錫玉祁交界。清宣統末年由里人陸三室建寺房3間,供奉華佗像,故名。是紀念華佗先生的重要場所。

基本信息

簡介

華佗庵華佗庵
華佗庵位於江蘇省常州東郊橫林鎮之北崔橋街劉家巷村東,東臨芙蓉湖,與無錫玉祁交界。清宣統末年由里人陸三室建寺房3間,供奉華佗像,故名,由比丘尼志平主持。民國15年(1926)擴建成三進各3間,設關帝殿、觀音殿。民國35年(1946)志平師太圓寂,由徒聖秀主持。1949年之後,庵堂荒廢,佛像全毀。1995年12月批准開放恢復道場,建有華佗殿、韋馱殿、千手觀音殿、釋迦牟尼殿、三聖殿、玉佛殿及客堂、齋堂、寮房等一應設施。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占地3畝。

人物簡介

華佗華佗
【讀音:huà tuó】華佗字元化,又名旉,漢未沛國譙(今亳州譙城區華佗鎮小華莊)人,是三國著名醫學家。少時曾在外遊學,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外科鼻祖”。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外科尤為擅長,行醫足跡遍及河南、安徽、山東、江蘇等地。他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施行剖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套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治療的最早記載。又仿虎、鹿、熊、猿、鳥等禽獸的動態創作名為“五禽之戲”的體操,教導人們強身健體。後因不服曹操徵召被殺,所著醫書《青囊書》已佚。

民間愛戴

華佗華佗
在華佗成長的過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外,盛產藥材的家鄉也給他以不少的影響。譙縣出產多種藥材,如“亳芍”、“亳菊”,早已聞名天下。再加水陸交通較為發達,所以譙縣自古就是一個藥材的集散中心。幼年的華佗在攻讀經史的同時,也留心醫藥,當地傳說他曾在泥台店一帶讀書養性,學醫識藥。中年以後,華佗因中原動亂而“遊學徐土”。徐州是江淮重地,有郡、國六,下轄六十二個城、邑,人口二百餘萬,首府為彭城(今江蘇徐州)。民間傳說他就住在彭城附近的沛國(今江蘇沛縣)。其實華佗的行醫足跡,遍及當時的徐州、豫州、青州、兗州各地。根據他醫案中所及地名查考,大抵是以彭城為中心,東起甘陵(今山東臨清)、鹽讀(今江蘇鹽城),西到朝歌(今河南淇縣),南抵廣陵(今江蘇揚州),西南直至譙縣(今亳州市譙城區),即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省廣大地區,方圓達數百平方公里。在行醫的同時,為了採藥他還先後到過朝歌、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彭城臥牛山、魯南山區和微山湖。由於行蹤地域廣闊,又深入民間,華佗成了我國歷史上民間傳說眾多的醫家。

紀念節日

每年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日)、八月廿七華佗生日舉行廟會,唱戲10天,信徒拈香禮拜做佛事,生日當天,千人用齋,熱鬧異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