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起源於華中工學院化學教研室,建成於1953年,由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江西大學和廣西大學抽調的教師組成,2008年5月成立華中科技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從化學教研室到化學系

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系前身——化學教研室與華中工學院同步建成於1953年,由武漢大學、湖南大學、江西大學和廣西大學抽調的教師組成。化學教研室建立之初僅有教師11人、實驗員3人,其中有葉康民教授、肖炬松副教授和講師3名,其餘均為大學剛畢業來校的青年教師,主要承擔全校一年級新生的普通化學教學任務。當時喻家山上尚是荒山禿嶺,山下也大多為崎嶇不平的農田和荒地,教學樓尚在建設之中。僅有的幾棟平房既是教室、實驗室又是辦公室。化學實驗室只分到其中的6間,4間供學生實驗用,每間只能容納15名學生做實驗,1間預備室、1間天平室只放有20台搖擺天平。實驗室內未按水槽,學生只能在走廊上洗滌儀器。那年冬天武漢最低氣溫達零下14攝氏度,不僅水管凍裂,連配好的溶液也凍結得打不開瓶蓋。就是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由於全體教師和實驗員的努力才保證所有教學實驗的順利開出。
隨著學校的發展,化學教研室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化學實驗室遷至東二樓,後來又遷至南一樓西頭,實驗室面積逐次增大,儀器設備日趨增加。師資隊伍不斷壯大,上世紀50年代末至文革前,連續幾年從外校和本校相關專業分配或抽調來一批青年大學畢業生,充實化學教研室教師隊伍。這批年輕教師朝氣蓬勃,積極肯乾,他們在老教師葉康民、丁詩健、蔣學澦、朱慧楠、施文趙等教師的帶領和幫助下,大多成為日後化學系的骨幹。化學教研室所開設的課程也因此由單一的普通化學發展到可開出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以及相關的化學專業課和選修課。
化學教研室基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教學任務集主要中於一學期的有利條件,積極組織教師開展科學研究,通過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不僅取得了一些有影響的成果,顯著提高了廣大教師的學術水平,而且經過多次組合、調整,逐漸形成了金屬腐蝕與防護、生物無機化學、特種高分子材料、多相催化、生物痕量元素分析等多個較為穩定的科研方向,為日後化學系科學研究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1977年和1979年分別招收了兩屆師資班,為化學系的成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1年,化學教研室與物理教研室合併成立了理化系,在當時的領導朱慧楠、侯華蓉的領導下全系教職員工為化學系的成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

學科、師資及基地建設

為適應我國改革開放後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自身發展的需要,經學校、理化系和大家的積極爭取和不懈努力,1983年原教育部正式批准我校設立套用化學專業並同意當年起招收本科學生,由此化學系宣告成立。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充分抓住石油系統對金屬腐蝕與防護人才的迫切需要的契機,經多方努力,原石油部科技發展局於1983年和我校正式簽署合辦油田腐蝕與防護研究室為期8年的協定,並同時委託我校為全國各油田培養三屆(83、84、85級)共108名油田腐蝕與防護專業本科學生。為此在以後的十多年內石油部給予了600餘萬元的教學、科研投入,使我系金屬腐蝕與防護研究室的教學、科研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改善。鄭家燊、許立銘老師為此作出了很大貢獻
化學系建系之初,實驗室面積不足3000平方米,且分散於全校五個地方,設備、儀器總值不到80萬元,由於實驗設備嚴重不足,不少學生實驗是二個人一組,甚至四個人一組。為解決化學樓的建設問題,在系主任朱慧楠同志的領導下,成立了施文趙、賴剛等同志組成的大樓籌建小組。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在1988年化學樓動工修建,1992年投入使用,建築面積近8000平方米,為化學系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化學樓建設過程中,分管此項工作的系副主任張華民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
進入九十年代後期,我系抓住學校在今後二十年實現第三次大發展建成世界一流大學的大好時機,貫徹落實學校堅持和發展綜合化、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格局,建設一流的學科、一流的隊伍,一流的基地的指導方針,積極爭取到了學校500萬元教學經費的投入,完成了教學實驗室的現代化改造和中心實驗室的建設。與此同時,從學校還爭取到了400萬元用於材料化學研究基地和190萬元用於生命化學研究基地建設的經費,目前已經完成或正在建設之中。這些基地的建設為化學系的教學和科研上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撐。
然而物質條件並不能決定一切,關鍵還在於人,只有具備過硬的師資隊伍,才能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出一流的科研成果。化學系歷屆領導都十分重視師資隊伍建設,採取積極引進和重點培養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使化學系的師資隊伍不僅在規模上不斷壯大,而且學術水平上也不斷提高。80年代中期,在朱慧楠徐輝碧等同志的努力下,分別從湖北省化學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先後引進學術帶頭人謝洪泉教授、趙成學教授等,此後李光興、楊亞江、楊濟活等也加盟我系,他們為我系高分子化學和有機化學的建設和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與此同時,我系還致力於對中青年教師的培養,建系前後我系即有多名教師赴國外學習。如生物無機化學方向的徐輝碧、蘇嫦、周井炎,金屬腐蝕與防護方向的郭稚弧等,這些同志後來都成為了學科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從九十年代開始,我系陸陸續續又派出一批青年教師先後赴國外學習深造或讀博士學位,現已有十多名教師回系工作。如黃開勛、聶進、郭興蓬唐和清龔躍法、劉瓊、朱麗華、解孝林等。學成歸來的他們都逐漸成了所在學科的學術帶頭人或教學、科研骨幹。如目前在任的系和教研室領導幾乎都有在國外學習、進修的留學經歷。近幾年來,我們還立足於自身的力量,對青年教師進行博士化的培養,已有7名教師拿到博士學位。有的表現較突出,如楊祥良於2002年獲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基金。目前我系中青年教師約70%以上具有博士學位,他們大多有在國外工作、學習的經歷。他們憑藉在國外學到的前沿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管理模式正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化學系依靠這批朝氣蓬勃、思想活躍、積極肯乾、注重效力、不畏困難的高素質中、青年教師,完成了新老交替,克服了人才斷層不利局面,為化學系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目前為止,化學系已經擁有一支實力較為雄厚師資隊伍:現有教師50人,其中教授16人(博士生導師10人,在教授中45歲以下7人),副教授19人(45歲以下13人),45歲以下青年教師共31人,其中有博士學位的23人,占教師總數的46%,占青年教師的74.2%。
隨著師資隊伍學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科研條件的不斷改善,我系科學研究與開發得到了快速發展。科研經費、學術論文、科研成果逐年增加,承擔大項目和國家級項目的能力不斷增強。近10年來,百萬元以上的項目近10項,有些已經完成,有些即將完成,有些正在進行之中。僅2002年我系就承擔有863、“十五”納米生物醫學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各1項。20年來,我系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其中獲得省部級以上獎45項。如鄭家燊教授等研製的“7701複合酸化緩蝕劑”獲國家發明四等獎、徐輝碧教授等研究的“活性氧自由基誘導白內障的機理研究”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曾繁滌教授等研究的“高電壓新材料合成絕緣子”獲得國家發明四等獎。在過去的10年裡,我系亦取得了一批很具意義的套用成果,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已經發揮或將要發揮重要作用,如李光興教授承擔的國家計委工業性實驗項目“碳酸二甲酯”於2002年通過驗收正式投產,被鑑定為國際先進水平;徐輝碧、黃開勛、高秋華等教授負責的“胰島素口腔噴霧劑”2002年完成了II期臨床觀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他們研製的兩種滴眼液“冰珍清目滴眼液”和“冰珍去翳滴眼液”於2002年獲國家批准為“準字號”藥。
化學系一貫重視教學工作包括本科和研究生教學。以朱慧楠教授為首的教學研究小組獲得了湖北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以馬利芬副教授為首的《面向21世紀基礎化學實驗課程綜合改革與研究》重點項目已順利完成並通過學校的驗收。其中,以聶進教授為首的《基礎化學實驗課程》被評為湖北省優質課程。我們的畢業生除了在本校繼續深造外,有一些考上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著名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繼續攻讀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還有一些考上了國外的研究生。20年來,我係為國家共培養化學化工方面的各類(包括專科、本科和研究生)人才1200餘名,他們受到用人單位的普遍好評。在我們的校友中有許多已經成為單位的業務骨幹,有的已經成為領導,有的已經成為專家教授。
化學係為獲得碩士點和博士點進行了長期不懈的努力。早在建系之初,我們系就抓住機遇在申請本科專業的同時申報了套用化學和無機化學兩個專業的碩士點,從1983年正式開始了碩士研究生的招收。在此期間,我們還作為三個研究方向之一分別參與了生物醫學工程和材料物理與化學兩個博士點的申報,獲得成功後在其中招收博士研究生,為國家輸送了一批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和材料化學專業的高級專門人才。分別於1993年和1994年又獲得了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有機化學碩士點。隨後,我們一直在努力申報化學專業的博士點,為此,全繫上下從各個方面進行探索與準備,終於在今年我們有了化學學科博士點零的突破,同時獲得了無機化學和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兩個博士點,為我們系慶20周年獻了一分厚禮。
20年來,化學系在學科建設、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諸方面得到了快速發展,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術水平不斷提高。到目前為止,化學系擁有七個碩士點(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套用化學及化學工程)、三個博士點(高分子化學與物理、無機化學、材料物理與化學)、兩個本科專業(套用化學和化學工程與工藝)。以2002年為例,化學系實際到校科研經費517萬元,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其中國際論文58篇。2002年底化學系在校本科學生近1000人,研究生約20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