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菜[菜,讀音作cài(ㄘㄞˋ)]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時期終菜氏部族,屬於以國名為氏。商王朝時期,有一子姓終菜氏部族。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初期,在周公旦平定了武庚祿父發動的叛亂以後,把周武王的弟弟姬封分封到原來商朝的國都所在地,並把商朝的七個部族遺民劃歸他管理,史稱其為“康叔”。因為康叔剛勇志烈,適於管理那些很可能心懷不滿的商朝遺民,所以周公旦將其封於斯地以管轄商遺。康叔後來建立了衛國,其轄下的商朝七部遺民主要就是:終菜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飢氏。
終菜氏一族的後裔子孫後來都成為周王朝的子民,多以“終菜”為複姓,再後逐漸省文簡改為單姓菜氏、終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子姓,出自商朝末期箕子朝鮮,屬於以職業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滅商紂之後,商王朝遺臣子胥余,即箕子,率五千商族遺民東遷至遼東以及朝鮮半島,聯合當地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的居列城(今韓國晉州)有一支箕子的後裔,他們以蔬菜種植為生,時人稱其為菜氏,後世的高麗文為야채或채씨。箕子朝鮮在西漢惠帝劉盈元年(公元前194年)被衛滿朝鮮滅亡之後,該支菜氏族人一部分內遷回祖國遼東、遼西地區,在宋朝初期再遷中原穎川之穎陽(今河南許昌長葛,非河南登封的穎陽鎮)一帶;另一部分仍舊留在朝鮮半島仁川一帶,今發展到一千一百二十來戶、約四千三百九十餘人。著名的北宋文學家、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的秦觀在《淮海集》中記述:穎陽有一位菜氏女子,十四歲結婚,結婚後才十六天丈夫就得病死了。菜女本想專心守寡,但她娘家人心疼她,要她再嫁,她沒辦法,只好又結了婚。但婚後不久,新丈夫又死了。菜女認為這都是自己不貞的報應,便哭著對大家說:“身踐二庭,女子之辱也!”於是,她在第二個丈夫死後的第三天吞砒霜自盡了。
這位穎陽菜氏女子,大概就是箕子的後裔。有意思的是:這兩支菜氏同宗同源,卻一為漢族,一為韓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終菜氏、箕子(子胥余)。
遷徙分布
菜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在一千六百九十二位,以昌黎、潁川為郡望。
今廣東省的清遠市、潮訕地區,山東省的煙臺市萊州市、青島市膠南市,四川省的遂寧市,天津市,台灣省、韓國、日本等地,均有菜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昌黎郡:昌黎郡是在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時期逐漸形成的。自三國曹魏於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設定遼東屬國,後改為昌黎郡,轄境相當於今遼寧遼河以西大凌河中下游及小凌河流域地區。至隋朝初期,以昌黎(今遼寧義縣)為中心,在遼河以西設有昌黎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昌黎縣一帶。隋、唐兩朝在盧龍縣境內。大遼國時期置廣寧縣,為營州治所。大金國時期為昌黎縣。
穎川郡:夏王朝建立後,許地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區域,夏啟建都於夏邑,“大饗諸侯於鈞台”(今河南禹州三峰山東麓)。殷商時期許地分布的諸侯國和部落有歷(今河南禹州),有熊氏(今河南長葛),昆吾(今河南許昌),康(今河南禹州)。春秋、戰國時期許地先後為鄭、楚所據。分屬韓、魏、楚。戰國末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州)。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西漢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析許縣,置潁陰縣(今河南許昌魏都區)。許縣、潁陰縣、陽翟縣、長社縣(今河南長葛老城)、鄢陵縣(今河南鄢陵彭店鄉古城村)、襄城縣均屬潁川郡。三國時期,曹魏稱潁川郡,屬豫州,許昌縣、潁陰縣、鄢陵縣、長社縣等皆屬潁川郡。許昌為曹魏五都之一,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以“漢亡於許,魏基昌於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南朝宋永初二年(辛酉,公元421年),置許昌郡(今河南許昌張潘故城)。南朝宋景平元年(癸亥,公元423年),許昌郡城被北魏大將周幾夷為平地,其地為北魏所據。北魏置潁川郡,治長社(今河南長葛老城)。西魏置許昌郡(今河南長葛老城)。東魏天平元年(甲寅,公元534年)改為潁州。東魏武定七年(己巳,公元549年)改潁州為鄭州,治移潁陰(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領陽翟、潁川、許昌三郡。北齊將潁陰縣併入長社,以長社為潁川郡治。北周大定元年(辛丑,公元581年)改鄭州為許州,治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隋晁時期改許州為潁川郡,轄十四縣,潁川(今河南禹州)、長葛、許昌、隱強(今河南鄢陵陶城)、鄢陵、襄城諸縣屬之。唐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改潁川郡為許州,鄢陵、長葛、陽翟、許昌諸縣屬許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許州改稱潁川郡,屬河南道。長社(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陽翟、許昌、鄢陵諸縣屬潁川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復稱許州。北宋初,許州,隸京西路。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升許州為潁昌府,隸京西北路。宋大觀四年(庚寅,公元1110年)稱許州,隸京西北路。到了元朝時期,許昌仍為州,長社、長葛、襄城縣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廢長社縣,併入許州,領4縣,長葛、襄城屬之。許州、鈞州均隸開封府。明萬曆三年(乙亥,公元1575年)鈞州改為禹州。明末李自成起義軍將禹州改為均平府。清朝初期,許州、禹州屬河南省。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許州升為直隸州,長葛屬之。鄢陵屬開封府。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許州升為許州府,臨潁、郾城、襄城、長葛、密縣(今河南新密)、新鄭屬之。許州府、開封府均隸河南省。中華民國成立後,許州改為許昌縣,改禹州為禹縣,與長葛縣均屬河南省豫東道。鄢陵縣直屬河南省。民國十五年(丙寅,公元1926年),廢道為區,許昌為河南省第二行政區,治許昌(今河南許昌魏都區)。長葛、禹縣屬河南省第一行政區,治所鄭縣(今河南鄭州),鄢陵則直屬河南省。
堂號
昌黎堂:以望立堂。
穎川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菜謙益:(公元1937~今),山東掖縣(今山東萊州)人。著名農學育種專家。1960年畢業於山西農學院農學系,教授。1960年8月~1965年5月在山西省晉南農科所西山分所搞玉米育種;1965年6月~1978年11月在山西農學院任遺傳育種教師;1977年12月任天津農學院作物育種,種子學教師,搞玉米育種。現任職於天津農學院農學系作物栽培育種教研室主任、作物育種及種子學主講教師,天津市政府作物專業顧問團顧問及天津市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委員。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