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戰役

莫斯科戰役(1941.9-1942.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莫斯科並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進攻戰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莫斯科戰役,蘇德雙方都投入百萬以上軍隊,開始德國軍隊的進攻很順利,但由於蘇聯軍民的頑強抵抗進展速度緩慢,一直拖到冬天。蘇聯的冬天奇冷,德軍戰鬥人員不斷在減員,坦克也開不起來,後勤補給也中斷了,而這是蘇軍已經完成了軍隊的集結和戰略反攻的準備。結果德軍慘敗,莫斯科戰役一局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面,也成了二戰的戰略轉折點。莫斯科戰役後蘇聯進入了戰略進攻,而德國則進入了戰略防禦。

基本信息

概述

莫斯科戰役莫斯科戰役

1941年9月底,德軍在蘇德戰場北翼封鎖了列寧格勒,在南翼占領基輔,在中央攻占斯摩棱斯克,打開了通向莫斯科的門戶。9月底,德軍開始實施代號為“颱風”的作戰計畫,進攻莫斯科,企圖在冬季到來之前攻占莫斯科。德軍的進攻兵力是F·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總兵力大約180萬人,共78個師,有各種火炮1.4萬門,坦克1700輛,飛機1390架。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全力保衛莫斯科,為此,集中了蘇軍當時全部作戰兵力的近1/3,並先後在莫斯科以西建立了縱深300千米的3道防線;同時組織游擊隊,在德軍後方進行襲擾;蘇軍準備儘量阻止德軍向莫斯科推進,在這過程中大量殺傷德軍。為集聚力量反攻創造條件。蘇軍調集保衛莫斯科的總兵力是三個方面軍,共125萬人,裝備有各種火炮7600門,坦克990輛,飛機677架。在戰役初期,蘇軍的損失很大,據德方的材料,到10月初,蘇軍被俘達65萬人,也就是說,超過半數的守軍被俘。但是,蘇軍立即作了部署調整,並從外地調來一些兵力。10月15日,由於形勢越來越嚴峻,蘇聯政府機關和外交使團撤出莫斯科,但史達林仍坐鎮莫斯科進行指揮。10月中下旬,德軍一支先頭部隊突入到距莫斯科僅65千米的地方。11月7日,蘇聯在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情況下,照例在紅場舉行慶祝十月革命24周年的閱兵式,受閱部隊實彈接受史達林檢閱,穿過紅場,直接開赴前線。11月中下旬,德軍加強了進攻,蘇軍進行了英勇抵抗,終於粉碎了德軍的進攻,並耗盡了德軍的預備隊。

12月5日,蘇軍轉入反攻。到次年1月初,德軍被迫向西撤退100~250千米,莫斯科的直接威脅被解除。希特勒十分惱怒,撤換了陸軍總司令,自任陸軍總司令,下令不準撤退。1月上旬,蘇軍利用德軍進攻受挫驚慌失措和防寒準備差的有利時機,從三個方向向德軍發起總攻。到4月中旬,蘇軍向西推進100~350千米,收復了大片失地。在這次戰役中,德軍損失了50萬人,其中凍死凍傷10萬多人,損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各種車輛1.5萬輛;但德軍的中央集團軍群得以逃脫。蘇軍取得了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簡介

莫斯科戰役莫斯科戰役

參加莫斯科會戰的蘇軍有: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布良斯克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右翼。德軍為“中央”集團軍群。

德軍統帥部認為莫斯科在政治和軍事戰略上具有重大意義,占領莫斯科關乎整個戰爭之命運。德軍在攻占斯摩棱斯克和基輔、推進至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附近後(參見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戰役、列寧格勒戰役),想在戰爭最初幾周內從行進間奪取首都的計畫以遭失敗,於是德軍準備了代號為“颱風”的大規模進攻戰役。計畫規定,以各坦克集團分別由杜霍夫希納、羅斯拉夫利、紹斯特卡等地域向東和東北方向實施3個強大突擊,割裂蘇軍防禦,並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兩地域合圍殲滅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爾後以強大快速集群從北面和南面包圍莫斯科,在步兵兵團實施正面進攻的同時,攻占蘇聯首都。為達此目的,德軍基本力量集中於斯摩棱斯克以東“中央”集團軍群(司令為博克元帥)地帶。“中央”集團軍群轄第9(司令為施特勞斯上將)、第4(司令為克魯格元帥)、第2集團軍(司令為魏克斯上將),坦克第3(司令為霍特上將)、第4(司令為霍普納上將)、第2集群(司令為古德里安上將)(1941年10月起坦克第2集群改稱坦克第2集團軍,1942年1月起坦克第3、第4集群分別改稱坦克第3、第4集團軍),共74個半師,內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亦即約占蘇德戰場步兵師總數的38%,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64%。陸軍由第2航空隊進行支援。“中央”集團軍群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追擊炮1.4萬餘門,飛機1390架。原註:德軍第一年在東線作戰的集團軍群如下:南方集團軍群:馮·倫斯德陸軍元帥任司令,編成內有三個集團軍(第11、第17、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群,依賴第4航空隊(勒爾將軍)的配合。中央集團軍群:馮·包克陸軍元帥任司令,編成內有三個集團軍(第2、第4、第9集團軍)和第2、第3裝甲集群,依賴第2航空隊(凱塞林陸軍元帥)的配合。北方集團軍群:馮·李勃陸軍元帥任司令,編成內有兩個集團軍(第16、第18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群,依賴第1航空隊(克勒爾將軍)的配合。

基本信息

一九四一年德國東線德、蘇雙方陸、空軍實力

陸軍

德國(包括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蘇聯(估計數,僅指俄國西部戰線)

步兵師(個)118步兵師(個)118

機械化師(個)15+1/4騎兵師(個)20

裝甲師(個)19機械化、裝甲旅(個)40

合計152+1/4合計138個師、40個旅

此外,約有16個芬蘭師、15個羅馬尼亞師、3-4個匈牙利師、3個義大利師,雖然這些師直到夏天才用上。

空軍

德國(包括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蘇聯(估計數,僅指俄國西部戰線)

轟炸機(架)戰鬥機(架)偵察機(架)轟炸機(架)戰鬥機(架)偵察機(架)

第4航空隊360210301,800(包括800架現代轟炸機)2,000(包括250-300架現代戰鬥機)800(大多過時)

第2航空隊49039030

第1航空隊27011050

第5航空隊(芬蘭)401010

總計1,160720120估計總數為8000架,其中6000架在俄國西部戰線。

總計2,000架

戰役詳情

對蘇軍說來,情況異常複雜:當時許多企業被迫向東部地區疏散,因而蘇聯軍事經濟還不能夠充分滿足作戰軍隊對武器和技術兵器的需要,各戰線正在進行艱苦的防禦交戰,軍隊遭到嚴重削弱,此外,由於日本土耳其兩國政府採取親希特勒方針,蘇軍統帥部不得不在蘇日、蘇土邊境屯紮重兵。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對莫斯科會戰的企圖是,依託有利地區建立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阻止德軍突向莫斯科,儘可能給德軍以大量殺傷,爭取時間,並為反攻創造條件。為實現這一企圖,大本營採取了必要措施,向莫斯科遠接近地派出了精銳部隊和兵團。但仍未能改變對蘇軍不利的兵力兵器對比。

截至9月底,西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轄第22(司令為沃斯特魯霍夫少將)、第29(司令為馬斯連尼科夫中將,12月為什韋佐夫少將)、第30(司令為霍緬科少將,11月為列柳申科少將)、第19(司令為盧金中將,10—11月為博爾金中將,11月改編為突擊第1集團軍)、第16(司令為羅科索夫斯基中將)、第20集團軍(司令為葉爾沙科夫中將)在奧斯塔什科夫、葉利尼亞西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占領防禦。預備隊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布瓊尼)以第24(司令為拉庫京少將)、第43集團軍(司令為索邊尼科夫少將,10月為阿基莫夫中將,10月為戈盧別夫少將)在羅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正面進行防禦,而將其餘第31(司令為多爾馬托夫少將,10月為尤什克維奇少將)、第49(司令為扎哈爾金中將)、第32(司令為維什涅夫斯基少將)、第33集團軍(司令為奧努普里延科旅長,10月為葉夫列莫夫中將)置於西方面軍後方謝利扎羅沃、多羅戈布日以東、斯帕斯傑緬斯克一線。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上將)轄第50(司令為彼得羅夫少將,10—11月為葉爾馬科夫上校,11月為博爾金中將)、第3(司令為克列伊澤爾少將,12月為普申尼科夫中將)、第13集團軍和1個集團軍級集群,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寬達300餘公里的地區。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德軍人員比蘇軍多0.4倍,火炮和迫擊炮多0.8倍,坦克多0.7倍,作戰飛機多1倍。德軍不僅在數量上,而且在武器質量上也占優勢,因為當時蘇軍坦克和飛機有一半以上是舊式的。德軍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以及摩托化兵方面的優勢尤為明顯。

根據“颱風”計畫,德軍第2裝甲集群9月30日在布良斯克方向,第3、第4裝甲集群10月2日在維亞濟馬方向相繼開始了進攻(參見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儘管蘇軍進行了頑強抵抗,德軍仍然突破了防禦。蘇軍實施的反突擊雖然遲滯了德軍前進,但未能阻止其進攻。在維亞濟馬方向,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在維亞濟馬方向和斯帕斯傑緬斯克方向進行了艱苦的防禦戰鬥。10月3日占領奧廖爾,10月4日,德軍奪取了斯帕斯傑緬斯克和基洛夫,10月5日奪取了尤赫諾夫,10月7日則進抵維亞濟馬地域,兩方面軍大部分軍隊在此陷入合圍,一直頑強抵抗到10月12—13日,牽制了德軍28個師。13日,蘇軍維亞濟馬集團大部被殲,被圍軍隊一部後來突出重圍,有的留在敵後開展游擊鬥爭。布良斯克方面軍陷於戰役合圍的困境後也向後退卻。莫扎伊斯克防禦線成了莫斯科接近地上的主要抵抗地區。在莫斯科海至卡盧加(230公里)一線,4個集團軍總共只有9萬人左右。這些兵力不足以在整個地帶建立堅固防禦。為了改進軍隊指揮,西方面軍和預備隊方面軍於10月10日由大本營合編為西方面軍,朱可夫大將任司令。複雜的情況要求從莫斯科疏散許多政府機關和最重要的企業,留下的企業生產軍用品;軍隊和勞動者在莫斯科近接近地構築新防禦地區(見莫斯科防禦區),組建新的民兵師,使全城做好巷戰準備,等等。為構築防禦工事動員了45萬首都居民,其中75%為婦女。10月20日,國防委員會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實行戒嚴。23日,蘇軍布良斯克集團大部被殲。德軍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俘虜蘇軍67.3萬人。莫斯科防空部隊同空中德軍空軍作了頑強鬥爭,10月間,德軍對莫斯科進行了31次空襲,共有2000架飛機參加,其中278架被擊落,只有72架闖入莫斯科上空。

10月月中—11月初,在莫扎伊斯克防禦地區展開的多次激烈戰鬥中,蘇軍對德軍優勢兵力進行了頑強抵抗,將其阻止於拉馬河、魯扎河、納拉河等地區。

在加里寧防禦戰役中也進行了同樣激烈的戰鬥。10月14日,德軍坦克突入了加里寧。10月17日,以西方面軍右翼(第22、第29、第30、第31集團軍)為基礎組成了加里寧方面軍(司令為科涅夫上將)。德軍想從加里寧向東南發展進攻並前出西北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後方的企圖被粉碎。10月底—11月初,德軍坦克第2集團軍在圖拉方向的進攻也因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以及第50集團軍和圖拉市人民的英勇作戰而受阻。

德軍雖然對維亞茲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消滅了大量的蘇軍有生力量,但隨著天氣的變冷德軍的攻勢銳減。道路異常泥濘,德軍於是被迫全線停止前進,以待大地封凍。德軍暫時的停進使蘇軍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到10月底,蘇軍最高統帥部開始抽回一些部隊作為預備隊,使其得到必要的休息,新的預備隊也在源源不斷地趕到。此時,蘇聯諜報員佐爾格從日本送來了日軍不會對蘇聯發動進攻的準確情報。於是,蘇軍又將部署在西伯利亞與日本關東軍對峙的25個步兵師和9個裝甲旅的精銳部隊陸續西調到了莫斯科近郊。

德軍雖遭重大損失,但仍圖奪取蘇聯首都,一定要在冬季到來以前攻占莫斯科。德軍增調兵力,變更部署,用於進攻莫斯科的兵力有51個師,內13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師。兵力優勢仍在德軍方面:人員比蘇軍多1倍、炮兵多1.5倍、坦克多0.5倍。個別方向(沃洛科拉姆斯克方向、圖拉方向)優勢還要大些。德軍的企圖依舊是擊潰蘇軍,合圍並占領莫斯科。

蘇軍識破了德軍意圖,以預備隊和補充兵員加強了西方面軍。11月10日,布良斯克方面軍撤銷,所屬第50集團軍轉隸西方面軍,第3、第13集團軍轉隸西南方面軍。自11月17日起,加里寧方面軍第30集團軍編入西方面軍。各方面軍受領命令扼守所占領的地區,阻止德軍從西北和西南迂迴莫斯科。11月7日、在德軍逼近莫斯科的情況下,史達林在紅場舉行閱兵式,受閱郎隊直接開赴前線。

11月15—18日,德軍經過調整和補充後,向莫斯科重新發起進攻。在加里寧—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防禦戰役和圖拉防禦戰役中,蘇軍阻止了沿克林,羅加切沃方向和圖拉、卡希拉方向分別實施主要突擊企圖從北面和南面迂迴莫斯科的德軍。德軍從最初幾天起就遇到了蘇軍頑強抵抗。潘菲洛夫少將、別洛博羅多夫少將、多瓦托爾少將和卡圖科夫上校等指揮的兵團官兵堅守陣地。首都保衛者的口號是“俄羅斯雖大,但已無處可退,後面就是莫斯科!。”11月底—12月初,德軍付出了巨大損失的代價,在亞赫羅馬地域前出到莫斯科運河,在納羅福明斯克以北及其以南強渡了納拉河,從南面逼近卡希拉。但德軍繼續前進受阻,因蘇軍於11月27日在卡希拉地域,11月29日在首都以北對德軍南、北兩集團相繼實施了強有力的反突擊。12月3—5日,突擊第1集團軍(司令為庫茲涅佐夫中將)、第16、第20集團軍在亞赫羅馬、紅波利亞納、克留科沃等地域實施了新的反突擊,開始壓迫德軍後退。就在這幾天內,第33集團軍的突擊集群與第5集團軍協同恢復了納拉河上的態勢。第50集團軍和加強給他的由別洛夫少將指揮的近衛騎兵第1軍擊退了德軍在圖拉以北的衝擊。作戰主動權開始轉入蘇軍手中。經過11月底—12月初的頑強防禦和多次反突擊,德軍突向莫斯科的最後企圖破產了。蘇軍雖然經常處在危急狀態,但終於堅持下來並消耗了德軍。僅11月16日—12月5日,德軍在莫斯科附近就死傷15.5萬餘人,損失坦克約800輛、火炮300門、飛機近1500架。德軍士氣嚴重受挫。蘇軍轉入反攻並粉碎莫斯科城下德軍的條件已經具備。史達林任命華西列夫斯基中將擔任代理總參謀長,並命令他立即擬定反攻作戰計畫。

蘇軍反攻的指導思想是,同時粉碎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分別從北面和南面威脅莫斯科的最危險的突擊集團。反攻的基本任務賦予了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分別在其北面和南面實施突擊。在季赫溫方向和羅斯托夫方向進攻的軍隊應配合完成這一主要任務。在奪取制空權的鬥爭中,最高統帥部預備隊航空兵、首都防空部隊航空兵與方面軍航空兵聯合作戰,起了巨大作用。反攻的準備是在複雜情況下進行的;蘇軍飛機雖略占優勢,但炮兵少1/2,坦克少1/3,人員亦少於德軍。但是蘇軍統帥部也考慮到了其他因素:德軍兵疲意沮,沒有既設防禦陣地和戰役預備隊,又無在冬季條件下作戰的準備,而蘇軍則士氣高漲。

反攻開始於1941年12月5—6日,此時德軍進攻能力顯然已經衰竭。儘管天寒雪深,反攻發展卻很順利。在加里寧戰役、克林—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戰役、圖拉戰役、卡盧加戰役葉列茨戰役中,蘇軍在最初幾天內就從德軍手中奪得了主動權。12月8日,希特勒簽署了在蘇德戰場全線包括莫斯科方向轉入防禦的訓令。12月9日,蘇軍解放了羅加切沃,11日解放了伊斯特拉,12日解放了索爾涅奇諾戈爾斯克,15日解放了克林,16日解放了加里寧,20日解放了沃洛科拉姆斯克。蘇軍大本營考慮到情況有利,要求各方面軍司令加寬進攻地帶,毫不停頓地實施追擊。1月初,西部戰略方向的反攻乃告完成。蘇軍從侵略者手中解放了1.1萬多個居民地,消除了圖拉被合圍的危險。進攻的蘇軍前出到勒熱夫、拉馬河、魯扎河博羅夫斯克莫薩利斯克別廖夫、韋爾霍維耶一線,將敵打退100—250公里。德軍38個師,內15個坦克師和摩托化師遭重創。進攻莫斯科的突擊集團被擊潰,使德軍驚慌失措,希特勒要求死守每一個居民地,一步也不後退,直到最後一兵一卒、最後一枚手榴彈。

蘇軍大本營對1月初的前線情況進行判斷之後,決定命令蘇軍在列寧格勒附近,在西部戰略方向和西南戰略方向轉入總攻。西方向軍隊的任務是,合圍並粉碎“中央”集團軍群主力。但是以現有兵力兵器不足以達到既定目的。在西部方向,雙方步兵和炮兵的兵力相等,蘇軍僅在坦克數量方面超過德軍0.3倍。

1月8日—月20日,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12月24日重建)實施了瑟喬夫卡—維亞濟馬進攻戰役、托羅佩茨—霍爾姆進攻戰役、勒熱夫進攻戰役、博爾霍夫進攻戰役。1942年1、2月間,在維亞濟馬以南地域實施了空降。由於缺乏實施大規模進攻行動的經驗以及缺少兵力兵器特別是快速軍隊,因而未能全部完成所賦予的圍殲“中央”集團軍群基本兵力的任務,儘管如此,西方向的總攻還是順利的。2月初,來自西歐的德軍增援部隊(12個師又2個旅)和中央集團軍群北翼部隊,分別在成尤赫諾夫以北和勒熱夫地域實施反突擊,合圍進攻維亞濟馬和奧列尼諾的蘇軍部隊。蘇軍的態勢急劇惡化。4月20日,蘇軍最高統帥部命令西方向部隊轉入防禦、撤回外線作戰部隊,會戰至此結束。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首次遭到慘敗。

點評

此戰,德軍被向西擊退100—350公里。莫斯科州、加里寧州、圖拉州梁贊州全部以及斯摩棱斯克州、奧廖爾州各一部宣告解放。蘇軍在莫斯科郊外的勝利,大大改善了蘇聯的軍事政治地位和國際地位。這一勝利使為戰爭的根本轉折奠定了基礎,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其遭到無法彌補的物質損失。但未完成圍殲德“中央”集團軍群的企圖。德軍損失50餘萬人(其中凍死凍傷10萬餘人),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餘輛,以及許多其他技術裝備。會戰中,德軍雖在初期取得一定戰果,但因戰線過長,補給不足,缺乏預備隊和冬季作戰準備,以及在斯摩棱斯克戰役、基輔戰役、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消耗過大等原因而遭到失敗。德軍的失敗使德軍士氣更加低落,在冬季戰局中,德軍軍事法庭以臨陣脫逃,擅自退卻、違抗軍令等罪名給6.2萬名官兵判刑。35名高級將領,其中包括布勞希奇元帥、博克元帥、古德里安上將、施特勞斯上將等被撤職。

莫斯科會戰具有巨大國際意義,它使反法西斯同盟更加鞏固,法西斯國家集團更加削弱,迫使日本和土耳其統治集團不敢一味追隨德國。在這次會戰中,蘇聯軍事學術達到了新的發展階段。最高統帥部大本營和總參謀部在複雜條件下善於籌建和隱蔽集中預備隊以粉碎敵人,善於組織各方面軍和各戰略方向之間的密切協同,善於使用陸軍、航空兵(見航空兵進攻)和游擊隊的力量共同粉碎“中央”集團軍群。組織防禦和進攻的方法以及更合理地使用炮兵(見炮兵進攻)、坦克和航空兵的方法均有改進。此外,還積累了大量集中使用各兵種的經驗,這表明了蘇聯軍事首長在戰略和戰役戰術上的成熟以及各兵種軍人戰鬥技能有了提高。蘇軍約有40個部隊和兵團,包括14個步兵師、3個騎兵軍、2個海軍步兵旅、5個坦克旅、9個炮兵團和6個航空兵團因模範地完成戰鬥任務和英勇善戰而被授予近衛軍稱號。100多萬名城市保衛者被授予1944年頒發的“保衛莫斯科”獎章。362.6萬名軍人被授予勳章和獎章,110人榮獲蘇聯英雄稱號。1965年5月,為紀念蘇聯人民偉大衛國戰爭勝利二十周年,莫斯科被授予“英雄城市”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