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建文

莫建文

莫建文,著名畫家,中國禪林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

基本信息

簡介

1952年生於廣西柳城。1982年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獲學士學位留校任教。1987年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修中國人物、山水。1993年調到深圳市寶安區民眾文化藝術館工作。2007年任中國禪林畫院顧問、中國禪林畫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至今。曾任寶安區美協主席、寶安畫院院長等職。曾在中國美術館、深圳博物館舉辦個人作品展;在新加坡、日本舉辦藝術交流展。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省、市美展,多次獲得金、銀、銅等獎項;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化報》、《文藝報》、《美術》、《美術之友》等報刊、雜誌上發表多幅作品,並作專題介紹。已出版個人專集五部,《莫建文畫集》、《莫建文圖像紀錄》、《莫建文人物畫賞析》、《莫建文山水畫賞析》被收入《今日中國美術》。

主要作品


題 名 編著形式 出版社·出版時間 收藏地點 索取號

《莫建文畫集》 著 嶺南美術出版社·1996年 寶安區圖書館 J222.7/72

《莫建文圖像記錄》 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年 寶安區圖書館 J224/37

《莫建文人物畫清賞》 著 香港新時代出版社·2004年 寶安區圖書館 J221.8/11

《莫建文山水畫清賞》 著 香港新時代出版社·2004年 寶安區圖書館 J221.8/11:2

《莫建文中國畫清賞》 著 香港心源美術出版社·2005年 寶安區圖書館 J221.8/33

主要獲獎作品


作品名稱 獲獎 情 況

工筆水墨畫《壯鄉三月三》 在199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由中國文聯、中國美術聯合主辦的中國畫優秀作品徵集評為優秀作品

山水畫《苗山秋色》四條屏 2003年11月深圳市第六屆鵬城金秋美術作品展金獎

作品

工筆人物畫《春》 2002年9月獲深圳市美術作品金獎,2002年11月獲廣東省大地彩虹美術作品金獎,2004年12月獲第12屆中國人口文化獎銅獎

作品

水墨人物畫《歲月》 2007年深圳市第八屆鵬城金秋美術作品展金獎

作品

人物畫《消防兵速寫》 2008年廣東省第九屆美術書法攝影作品聯展美術金獎

創作漫談

讀國小的時候,我對課本常

莫建文

翻不厭是因為課本里有許多好看的插圖。看到好看的風景就想把它留住,於是就有了想畫畫的念頭。這是引我走上藝術之路的緣由。

不敢想像的是,經過多年折騰,命運之神竟然把我從窮鄉僻壤的小山村帶進了夢寐以求的藝術殿堂,成為一名藝術大學的學生,而後又留校任教,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從此走上了一條教學與藝術創作的道路,因而我特別的珍惜它。

有人說,畫畫的人真瀟灑、浪漫。對於一些人來說確實如此。但我認為藝術是艱苦的創造性勞動,特別是我的悟性差,有現成的不會取巧,偏要從難求實,想畫出些新名堂,每每作畫思考半天,總是試圖在紙上看出點什麼東西,而後方肯下筆。千筆萬筆,力求筆筆到位,決不敢有半點取巧、懈怠,把畫畫當成宣洩情感的一種最佳方式。有人說:“老莫的畫特滿特黑”。從開始學畫至今,常常因為經濟問題,用紙不敢大手大腳,每作一畫總想畫上許多東西,竊以為這樣既能宣洩情感,又能達到節約紙張的目的,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就成了我作品的風格和特點。

也有人說:“老莫的畫有傳統筆墨,有味、耐看”。聽到朋友們這種對我辛勤勞動的誇獎,我已極為滿足。中國傳統繪畫博大精深,熔鑄在藝術之中的天人合一的哲學觀、美學觀使之成為一部永遠讀不完的教科書。我沒有前輩們那樣淵博的知識,談不上有多少傳統,只是努力去做罷了。我們這代人文化底蘊不足,自身修養亟待提高,如何看待傳統、如何繼承與創新,是無法迴避的大問題。台灣作家黃俊傑說:“因中國歷史傳統富有強烈之延續性,故而一切文學之研究必先能守舊而後才能開新”。“一切人文社會科學之論述如能根植而能進為縱面之繼承,並寓開來於既往”。繼承傳統而不囿於傳統,學習他人而不亦步亦趨,越是民族性越具有世界性。這大概是我的藝術觀。

從事藝術生涯屈指算來,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在我看來,繪畫是來自一種隨性而生、隨意而作,繪畫的欲望是出於內心一種本能的衝動,源自真心的喜歡。我不贊成空洞的說教,喜歡自然、樸實、本真、本源的創作基調;我也不贊成把藝術創作同現實生活分割開來,藝術不能同生活脫節。任何一個畫家,沒有生活的積累,就不可能創作出具有生活氣息的作品。

名家點評


題畫詩偶想-謝雲

作品

讀畫家建文畫,因思題畫詩久違,且拾之。

題畫詩乃中國古典詩歌這生色之一頁或可稱一支吧,寄畫生意或因意生畫,詩情畫意,相得益彰,流美深溢。明徐文長之題畫詩,清石濤之題畫詩,鄭板橋寫竹蘭詩,清八怪題畫詩集大成,豐厚遼闊;當代齊白石的題畫詩於畫面形象的延伸和補充,加深思想內涵,留下多少美的享受。這就是中國畫詩文題跋美學之所在,為世界畫格絕創絕唱。畫因詩傳,詩征畫傳,這也是中國詩畫文脈薪傳。中國水墨畫乃中國文化的重要牌號,先人慧智慧才之功,讓後人於美學傳繼欣賞上思接千載,日月留香,五內縈懷之。又相照於中國古典戲劇以韻文詩句為詞,餘響千秋之為國粹,國其寶之。

作品

於此,我拾筆為畫家建文畫題寫詩跋,亦吁嗟之雅拾頌也矣。讀建文畫,想像之,賞識之,敘呤之。

一副秋天候鳥之豈有棲游畫,墨暈淋漓,又似聞其聲,把我帶回遠別之家國秋信,題呤之。兒時記憶入扉,蕩蕩清波逐翠微,柳葉垂垂風暖暖,南飛歸雁又襟期。

芝草琅玕翠滿叢,天恩雨露發青蔥;故園東望波漣綠,煙暖晴川眠雁慵 。

一幅兩人坐于山脊上看山,空濛山色,遠深霧繞,清光之度,讓我聯想人生操守情,抒之。

霧裡看山多少趣,芸箋染處意相生;幽芳空谷三千界,氣象高閒操守情。

作品

色耶象耶,紫砂壺東倒西歪,蒼蒼莽莽,雅筆間掩映襯託了我的一點茶趣幽情,揮之;吟建文紫砂壺畫:

賞心我啜茶,滿碗雲腴芽;輕泛菲菲綠,清風不我遐。

歌起紫雲台,枯腸七碗開;碗碗清淑氣,更爾對金罍。

題壺書一字,大篆取為揮;篆畫之相映,清輝玉版回。

書面制壺傳,泉餐戀戀間;汲煮春味唱,相遇愛茶仙。

作品

兩張畫一連四唱,寫畢精神為之一爽,即煮大紅炮茶一壺,味之取香。

石濤言日:“丘壑自然氣理,筆墨遇景隨緣,以意藏鋒轉折,收來解趣無邊。”以詩文為畫題跋,據以畫面空白大小,長短不一,不沾不離,信手拈來,尋味畫外之意,再把詩情付吟弦,樂何似也,識之。

謝雲(1929- )原名盛培。蒼南人。編審。中國線裝書局總經理。中國書法家協會秘書長,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著有《謝雲書法作品集》、《謝雲書法集》、《當代名家畫譜》主編。發表書評及詩歌共500多篇(首)。

2006年10月

名家評介


清華大學教授 王乃壯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去一位熟識的裱工處取畫,風到不少尚未從板子上取下的山水畫、人物畫,問裱工是誰的大作,答為一位青年畫家送來將要辦展的畫,我走近看落款上的題名是:莫建文。所以,我是先識莫建文的畫,而後才識其人的。

板子上的那些畫令我注目,那儲藏在畫家山水、人物作品裡的色彩和線條,蘊藏在筆情墨趣中多有某種[獨白]之訴,是畫家本人[獨坐畫齋]面對面的情景交流。眼前尚未裝框的那些畫既無華麗渲染,更無矯揉造作,看得出作者是一位力避塵囂,蓄意追尋自己心中的純淨與安詳。尤其是莫君的山水,使我聯想到蘇東坡的兩句禪詩:[溪聲便廣長古,山色豈非清淨身]。記得曾在某個刊物上見過莫君早年的一幅取名《落照歸鈴》的山水畫,其蓊鬱繁密、層巒疊翠的藝術效果,很有山水大家黃秋原的味道。

一九九五年又在中國美術館看到了莫君的畫,同時又象與之晤談。在與莫建文短短的接觸中,我又深一層的獲知其作品中流露出的某種質樸,這才是莫君的藝術追求所在。沒有一絲譁眾取寵,也不媚俗,很似貝多芬田園交響樂中娓娓傾訴對大自然摯愛之深情,亦可窺出畫家確是在追求靈魂中高格調的藝術效果。

世界著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有兩句座右銘:[只問耕耘,不問收穫。莫建文正是這樣一位在藝術上年復一年、孜孜以求的默默耕耘者。他不擅談吐,卻是那樣執著的尋找自己個人的精神意象。不辭寂途寞境,苦尋覓尋藝術創造的真諦。

莫君現居深圳鬧市,拒畫商制約,遐想自樂,心曠神怡,因此他的作品為觀者提供了靜靜欣賞的意境,而入於成熟的高雅之格。

須知莫建文原是鄉土氣息濃濃的廣西少數民族地區人,自糼生長於山間、綠坡、翠竹、芳樹、靈石、田疇間。潑墨寫意,亦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小溪流淌,山村密布。看多了莫君畫中那充滿鄕土氣息的深情,可謂見其畫即見其人,一言以蔽之:[朴茂真摯,具有靈秀]。

莫建文的筆墨來自傳統,對黃賓虹老人的藝術進行過深入研究,然其能繼承傳統而不泥古。墨潤筆酣,又完全是現代人的筆墨,於沉著痛快中隱含抒情,精耕細作,他那密密層層的筆觸織出了一幅幅的佳作。天道酬勤,他獲得了應得的豐收。

莫建文八十年代畢業於廣西藝術學院,留校執教了十年,兢兢業業。一九八七年北上入中央美術學院國畫系研修深造,得京地著名高師親授,藝術更臻成熟。後由廣西遷居深圳,現為深圳專業畫家,為新興的現代化城市的飛速發展獻上一片濃濃的筆墨之情。

謝雲《姚有多讀莫建文畫稿的談話記錄》:

他路子是正,藝術表現與在學院進修時期比較,有很大進步,尤其是山水畫,很讓我喜歡。山水畫路子最正,筆墨好,對家鄉充滿感情的表現,親切、自然,每一張都是一種感受。

[新意出生活],就是說藝術創作需要表現自己熟悉的生活,寄真誠下苦功,造出情趣,苦功是造情之本,情趣是功力之用,這就是藝和術的關係。這兩句話,莫建文的作品裡有說明了,照此路子走,前途無可限量。他的同學有走窄了的,小莫走寬起來。

我說的不是不能變形,但變形是藝術加工,此中有度的問題。變形是更理想的表現,為美的法則所制約,否則,不是藝術要求。可染先生的變,則是高深的發展。變是藝術發展的過程,要追求境界根於寫生。造景,寫景,是不同藝術方面,有一個聯繫的過程,如李可染先生是統一起來了。寫生功強,造景可立在其中。

莫建文從生活中發掘景物,造於畫面,積累修養,不急於求成,他是大智若愚之用。照此發展是可評價其功求了,畫家作藝必須走這個路。

註:姚有多 原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
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畫藝委會主任
原嶺南美術出版社副總編 梁鼎英

很高興地看到《美術》對您的介紹,幾幀作品也能表現您的藝術面貌,那古相沉穩的藝術品格,氣勢磅礴而飽滿豐富的畫面,整體而大度的藝術魅力,都得到了表達。我想,您的作品的刊載,可能會引起同道者和美術愛好者們的反響的。當今的中國畫壇呈多元面貌,五花八門。但無論是如何地出新出奇,如何地發展,都決不能捨棄中國畫這種民族獨特的藝術樣式的真諦,它的民族文化的底蘊。您的畫面里表現出來的您對於國畫傳統的明智的悟性,對於國畫的藝術精神的真正理解,以及那著筆落墨顯現出來的功力和那獨特技藝的別樣美感,都將會引起很多人重新思考關於藝術的若干問題。所以,《美術》的介紹,是頗有意義的。

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評論家 柯文輝

莫建文受過嚴格的中國畫的訓練,他的筆法規範有從:山水是寧靜的,人物畫也是寧靜的。寧靜的學院風格來自宣紙和水墨的滋潤酣灑,如香酒蒸裊裊醇香,也來自潛心以求的個人氣質,他是樸實的。

人物的獨特面貌,沉靜與內在,是地域風情陶冶而成。蒼潤沉和的賦色,淡而不薄,以高致之風追求色墨鑒人的特色,

歷史的現代的參與意識的綜合,顯示造型的可喜探求,有力的畫法造線是體現畫格的厚重的功用之求。

在漫長的藝術探索的道路上,建文已經走出一條希望之路。以他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對鄉土人情的領悟熱愛,默默地創造內在的美的畫圖。這種審美素養,是他長期不懈探索的結果。

謝雲

在商品大潮狂涌的深圳,建文不去追逐熱潮,甘心坐在小書齋里看書、談畫、寫山水人物,似乎與氣氛太不協調。然而人各有志,他無倦無悔,用雖較緩慢但不停滯的步子扎紮實實地走著自己的路,生命還是充實的,雖然不算絢麗。

廣西藝術學院畢業,十多年來得過全國首屆書畫大獎賽的優秀作品獎、建國五十周年《中國畫作品徵集》優秀作品獎、廣東省美術作品評選金、銀、銅等獎項、深圳市美術作品評選多次獲金獎、廣西民族風情畫展銅獎等等。在北京、深圳、日本都辦過個展,這些並沒有放在他心上。他說:[我在中央美術隨李少文老師進修時,在畫法上跟他完全不同,但他淡薄名利清貧守志的生活態度卻使我神往。我永遠是個小學生,每天都從零開始,一天不畫,身心不暢快。作品僅僅為了滿足心靈的吩咐,名利本來與我無乾,雖說我是凡人,不拒絕名利。我以為是由衷之言。

他的人物畫起點高,牢牢紮根於現實的土壤,一洗甜、嬌、媚俗的市民趣味,把現代人古代人作為歷史長鏈中相連結的兩環去看待。臉部都畫得較長,有所誇張,縱橫交錯的皺紋里,跳動著悲喜人生的音符。追求故鄉嶙峋多姿的岩石般的堅實、多變、沉默。富於承擔精神考驗的能力,一面在淨化舊我,一面又是云云眾生像你我他一樣平平常常,化奇倔為可信。他筆下的古今知識你們份子,皆有思想者的傾向,民族憂患與對美好明天的執著自信交織一起,他具橡皮筋的特徵:無論怎么扭曲也不脆不折,只要扭曲的力量一消失,中華民族固有美德,革命隊伍里忘我為父老姐妹服務的虔誠,依我從常態里閃耀出來。顯然,這類線條的交響,出於對民族文化的摯愛,久久的潛移默化,畫魂與藝術品格的統一。

山水畫的氣勢、運線方法,新時期萬象復生的現代感,多次深入生活底層寫生中吸收到泥土香味,共同鑄造了建文的藝術語言。在沉著痛快中抒情,在安於平凡又想超越平庸的矛盾中冶煉情操,說明他有較大的可塑性。願他接受希望的召喚,繼續精耕細作,達到豐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