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防五積散[中藥]

荊防五積散[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荊防五積散,中醫方劑名。出自《葉氏女科》卷一。具有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調經之功效。主治崩漏初起。

基本信息

組成

蒼朮(米泔浸透)二錢(6g),荊芥、防風、陳皮各一錢(1g),厚朴(薑汁炒)、桔梗、枳殼(麩炒)、當歸(酒洗)、乾薑、白芍(酒炒)、茯苓各八分(2.4g),白芷、川芎、半夏(銼)、肉桂各七分(2.1g),甘草六分(1.8g)。

用法用量

加生薑三片,蔥三莖,醋、水各半煎服。先服獨行散,次服荊防五積散一二劑。

功用

發表溫里,順氣化痰,活血調經。

主治

崩漏初起。

方義

本方系從《仙授理傷續斷秘方》中“五積散”去麻黃,加入荊芥、防風而成。外感風寒,內傷生冷,痰濕內盛,阻遏氣機,清陽不升,濁陰不降,氣結成痰,血結成瘀,惡血不去,新血不得歸經,崩漏而下。治宜調暢氣機為主。方名“五積散”,原為治寒、濕、氣、血、痰五種積而設。以荊芥、防風、白芷發汗解表驅除外感之風寒;以乾薑、肉桂溫補陽氣,以祛內傷之冷;以蒼朮燥濕健牌,以半夏、陳皮、茯苓燥濕化痰,以利內盛之痰濕;厚朴、枳殼下氣導滯以降濁陰;桔梗、白芷、荊芥、防風以升清陽,有升有降,氣機得以調順;當歸、芍藥養血和血,川芎活血止痛,行血中之滯氣;炙甘草和中健脾,調和諸藥。諸藥配伍,共奏發表溫中,升降氣機,燥濕化痰,活血調經之功效。一方可統治多病,尤宜於痰阻氣滯,血不歸經之崩漏。雖無補劑,寓補於通之中;雖無止血,寓止血於活血之中。

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1.《女科秘訣大全》:“荊防五積散,治瘀血積聚凝滯。蒼朮(米泔浸透)二錢,荊芥、防風、陳皮各一錢,厚朴(薑汁炒)、桔梗、枳殼(麩炒)、當歸(酒洗)、乾薑、白芍(酒炒)、茯苓各八分,白芷(酒炒)、川芎、半夏(制)、肉桂各七分,甘草六分。姜三片,蔥三莖,醋水各半,煎服。”

2.《竹林寺女科二種》:“如血崩初起遽止,則有積聚凝滯之憂,不止則有眩暈卒倒之患。必先服獨行散,次服荊防五積散一二劑,再服備全散。如再不止,然後用十灰散以止之。既止之後,又必服八珍湯以成功。”

中藥方劑之荊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中藥j字部分方劑

中藥方劑即中藥藥方與中藥調劑,是古代醫家經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將幾種藥物配合起來,經過煎煮製成湯液,即形成中藥方劑。中藥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