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原文
蘇洵《荊門惠泉》古郡帶荒山,寒泉出西郭。
嘈嘈幽響遠,袞袞清光活。
愛此泉旁鷺,高姿不可攀。
今逾二十載,我老泉依舊。
臨流照衰顏,始覺老且瘦。
當時同遊子,半作泉下塵。
流水去不返,遊人歲歲新。蘇軾《荊門惠泉》
泉源從高來,走下隨石脈。
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
縈迴成曲沼,清澈見肝膈。
瀉為長溪,奔駛盪蛙蟈。
初開不容碗,漸去已如帛。
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
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蘇轍《荊門惠泉》
泉源何従來,山下長溪發。
油然本無營,誰使自激冽。
茫茫九地底,大水浮一葉。
使水皆為泉,地已不勝泄。
應是眾水中,獨不容至潔。
涓涓自傾瀉,奕奕見清澈。
石泓淨無塵,中有三尺雪。
下為百丈溪,冷不受魚鱉。
脫衣浣中流,解我雙足熱。
樂哉泉上翁,大旱不知渴。
作者簡介
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稱"三蘇",並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父子三祖籍四川眉州人.此詩是北宋仁宗嘉佑五年二月(1060年)進京趕考路過荊門途中.公元1059年也就是北宋嘉佑四年三蘇父子離家赴京。比起前一次赴京來,這次赴京有以下不同:一是成員不同,前次是父子三人赴京,這次是全家出動(蘇洵《初發嘉州》:“托家舟航千里速”)除程夫人已去世外,蘇軾之妻王氏、長子蘇邁、乳母任採蓮,蘇轍之妻史氏、乳母楊金蟬皆一同赴京。二是所走路線不同,前次是陸行北上,這次是舟行南下。自眉山沿岷江、長江而下,經嘉州(今四川樂山)、戎州(今四川宜賓)、渝州(今四川重慶)、忠州,出三峽,到宜昌,於同年12月初到達江陵,在此度歲;次年正月從江陵出發,陸行北上,經襄陽(今屬湖北)、唐州(今河南唐河)、許州(今河南許昌),於嘉佑5年2月15日到達京城。二是費時不同。前次只走了兩個多月,這次他們一路探幽訪勝,走了將近半年。他們分乘數船,浩浩蕩蕩,順流而下,好不熱鬧。在船上,下棋飲酒,吟詩作賦,彈琴高歌。他們且行且止,每到一地多舍舟登岸,遊覽名勝古蹟。沿途多有親朋好友、地方官吏接送,過得相當愉快。旅途中父子三人作詩三百餘首,所做詩後都收入《南行集》,很多詩都是父子三人同行唱和詩集,詩都是同題分作。荊門惠泉詩就是屬於此類,此三首詩作於1060年荊門初春時節,詩歌真實地紀錄了荊門山川之秀美,風俗之樸陋.及象山腳下賢人君子之遺蹟.
寫作背景
公元1059年陰曆12月,蘇氏全家人到了江陵,並在荊州過完春節,在荊州住了將近一個月。他們拜會了荊州知州王兵部,蘇軾有《上王兵部書》,蘇洵作了《王荊州畫像贊》。
詩歌鑑賞
蘇轍與王荊州之子王璋交遊,他們父子在江陵過了春節後,於嘉佑五年(1060年)正月5日繼續北上,於正月中旬抵達荊門,其中蘇洵一生進京海趕考中曾婁次途經荊門,對荊門感情也比較深厚,這次他帶蘇軾蘇轍又故地重遊惠泉,並引發對人生的無數感慨。
蘇洵作詩曰:“古郡帶荒山,寒泉出西郭。嘈嘈幽響遠,袞袞清光活。當年我少年,系馬弄潺湲。愛此泉旁鷺,高姿不可攀。今逾二十載,我老泉依舊。臨流照衰顏,始覺老且瘦。當時同遊子,半作泉下塵。流水去不返,遊人歲歲新”。此詩前四句寫眼前之景;次四句回憶二十年前自己再舉進士,東出三峽,北上入京,途經荊門惠泉的情況;最後八句是感嘆二十年來的巨大變化,自己已經“老且瘦”了,而當時的“同遊子”,半已作古了。
而蘇轍蘇軾詩更多是描寫惠泉景致,蘇轍吟詠到:“泉源從何來,山下長溪發。悠然本無營,誰使自激洌。茫茫九地底,大小浮一葉。使水皆為泉,地已不照泄。應是眾水中,獨不容玉潔?涓涓自傾瀉,奕奕見清澈。石泓靜無塵,中有三尺雪。下為百丈溪,冷不受魚鱉。脫衣浣中流,解我雙足墊。樂哉泉上翁,大旱不知竭。”最後蘇軾作合道“泉源從高來,走下隨石脈。紛紛白沫亂,隱隱蒼崖坼。縈迴成曲沼,清澈見肝膈。瀉為長溪,奔駛盪蛙蟈。初開不容碗,漸去已如帛。傳聞此山中,神物懶遭謫。不能致雷雨,灩灩吐寒碧。遂令山前人,千古灌稻麥”。
父子三人詩風格不同,其中蘇洵詩遠古蒼勁,蘇轍詩詞淳樸無華,而蘇軾的詩詞中更是清新中帶有一種豪健,雖然寫荊門惠泉詩並不是三人詩歌中的巔峰之作,其中蘇軾蘇轍所作都為他們的早期作品,但它留給後人特別是荊門都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學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