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軻塔

荊軻塔

荊軻塔在易縣城西南一公里處的荊軻山村村南的荊軻山山頂上,形如利劍,直指蒼天。塔高26米,須彌座八角十三層,磚木結構,白色。每層八隅各懸風鈴,清風擺動,清脆悅耳,音傳四野。

基本信息

簡介

地理位置

荊軻塔河北易縣城西南2.5公里的荊軻山上

年代

建於遼乾統三年

歷史背景

荊軻塔是為古義士荊軻而建,又稱聖塔院塔,塔建在荊軻衣冠冢上,系沙石堆集而成,即古時荊軻館故址,也是荊軻的衣冠冢。冢高34米,占地面積2400平方米。燕太子丹訣別荊軻,知其有去無還,便收其衣冠造土假冢埋入,故為荊軻衣冠冢。 大遼乾統三年(公元1103年)紿在荊軻衣冠冢上建聖塔並寺院,之後歷代各朝皆有重建修葺。宋乾道三年(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5月已卯朔二十四日),刺史劉楷復展故地,以舍利子200粒貯以金瓶銀閣,葬於地宮,復建塔於上。當時易屬金轄,並非大遼之地,但碑刻銘額為“大遼易州重修聖塔記”,刻石用南宋紀元,可見當地人民自然不忘故國。

元代張柔始建保定府、蓮花池之後,他基於荊軻的知名度在荊軻的衣冠冢前建石像生,在山上栽植松柏,解放初還保留幾棵。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又重建,並改聖塔寺為院,塔旁樹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戊五月,御史熊文熙題:“古義士荊軻里”碑一統,清康熙六年(公元六十年即公元1721年)再復並碑一統,1986年易縣人民政府進行了維修。

荊軻塔 荊軻塔

因此山有明代“古義士荊軻里”碑碣,舊傳有荊軻衣冠冢和荊軻館,因此得名。塔建於山上,清碑上又有“辛與塔為山而設,為荊軻而設也”等語,故俗稱荊軻塔。荊軻(?一前227)戰國時衛國人,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未遂身死。

荊軻塔 荊軻塔

塔南明代立的石碑上,有明代萬曆十四年御史熊文熙所 題“古義士荊軻里”和對他的評價。北側有一塊清代的殘碑,碑額上有“重修聖塔寺記”的字樣,碑文經風雨侵蝕,已不易辨認,大意是塔旁有寺院,名“聖塔寺院”,建有亭台樓閣,山上有荊軻館和衣冠冢遺址,風和日麗之時,常有文人墨客會聚於此飲酒賦詩。作者是金天柱(1736-1795年),字北高,南京人,回族,曾任乾隆時翰林院四譯館正教序班(職司翻譯)。<易縣縣誌>有記載。

文物保護

二00六年六月,聖塔院塔列在全國第六批國保單位之列,荊軻隨後列為歷史文化名人。

意義

“尊賢重義”、“勇於拼搏”的精神。荊軻是為燕國而死的,這一義舉同樣千古流傳,荊軻塔也引來無數文人墨客的沉湎吟誦。除了荊軻塔之外,共立易水河畔的還有樊於期的血山鎮陵塔,太子丹的燕子塔,左伯桃的黑塔和羊角哀的白塔,這些並稱“五塔鎮燕山”的建築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一個“義”字。五塔之中,荊軻塔居然在正中間。

相關文獻

荊軻義士像(2012年6月4日) 荊軻義士像(2012年6月4日)

從古至今,文人墨客以荊軻為題為之吟詠者不計其數,僅記於史志者,名流不下數百篇。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曰:“其事雖已沒,千載為傷心”;李白《結襪子》詩曰:“感君恩重許君命,泰山一擲輕鴻毛”。明代易州名士王震則在“易水秋風”一詩中寫道:“函關東渡足無憂,何用荊卿去雪仇”。當代有人留詩曰:“孤塔荒郊朔風寒,雀鳥翔集臨塔檐。燕王國土今猶在,壯士西奔魂未還。”

荊軻公園

內景

2012年6月游荊軻公園,公園內景如圖冊。

碑文

碑文很多,部分如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