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扣肉

此菜以肥瘦兼有的五花豬肉為原料,經煮炸,上紅糖色,切成薄片,以碗扣住蒸熟,由於肉片薄如紙,形如梭,片數多,故名千張扣肉,又名梳子肉。相傳此菜為唐宰相段文昌回江陵省親時,在傳統的梳子肉製法基礎上加以改進而成,並將其帶回長安供朋友品嘗,自此,此菜名揚八方。
用豬五花肉為主料製作而成。湖北地區的傳統名菜,也是湖北江陵地區傳統筵席上的“三大碗”之一。
相傳唐代有一個宰相,名叫段文昌,是遠近有名的美食家。他經常品嘗各類食品,對中華美食文化頗有研究。同時他也是一位烹調高手,他所做的菜餚烹製簡便,用料普通,色澤艷麗,美味可口。他經過多年的實踐,自編了菜譜若干卷。“千張肉”這道名菜就是他首創的。唐穆宗年間,段文昌回老家省親,當他宴請親朋好友時,廚師做了許多菜,其中有一道形如發梳,稱之為“梳子肉”,塊大肉肥,一看就使人膩得慌,幾乎無人食用。宴罷,段文昌找到做這個菜的廚師,對他提出了改進的技法。他讓廚師將肥肉換成豬五花肋條肉,將炸胡椒換成黑豆豉,並增加蔥和姜等作料,然後,段文昌親自操刀做示範。數日後,段文昌要離別家鄉,再次宴請鄉親,廚師照他的指點重做了“梳子肉”。此菜色澤金黃,肉質鬆軟,味道鮮香,肥而不膩,與上次的“梳子肉”大相逕庭,一端上桌,客人們便爭相品嘗,不一會兒就被吃光了。人們紛紛問道,這是道什麼菜?段文昌見此菜肉薄如紙,便隨口取了個名字:“千張肉”。於是,這道菜便漸漸走進了千家萬戶的餐桌和大小飯店,並經專業人員不斷加以改進,一直流傳至今。
清成豐年間,駐守在荊州的滿族官員恩將軍。曾辟店經營此菜,但不得其妙,所作“千張肉”膘肥油膩,顧客又漸冷落。恩將軍借進京述職機會,得知御廚肖代和張林二位師傅即將回荊州故里養老,就利用權勢僱請兩位師傅作主廚。肖、張二位廚師沿襲段文昌生前製作此菜要訣,在原制“千張肉”的方法上,將20片厚塊肉改切成80片薄片,在配料上把鹹菜葉墊底改為瀏陽豆豉,並增加了花椒和糟腐乳汁,配以蔥、姜等調料,先用旺火蒸熟,臨吃時,再上籠蒸透,改變了油膩和配料單一的傳統做法,又使官辦酒樓重新興旺起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