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目前,荊小共有教學班41個,學生2496人,教職工162人。校園占地面積1.4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有教學樓、辦公樓共5幢,學生寄宿生活樓1幢,教工宿舍樓3幢。學校配置了計算機校園教學網路、網管中心、教師課件製作室、軟體庫、多媒體報告廳、教學儀器室、實驗室、形體訓練室、體育器材保管室、美術室等教學輔助設施和配套用房。創辦了荊州城區第一家“一流設備、一流師資、一流服務”的公立寄宿部。
荊小堅持國家的教育方針,注重學生全面發展,教育教學質量令人矚目。近十年來,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中國小德育課題實驗先進單位”、“實施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先進學校”、“湖北省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湖北省少先隊工作示範學校”、“湖北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湖北省信息技術課題實驗合格學校”、“湖北省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工作先進單位”、“湖北省中國小百科知識活動先進單位”、“湖北省實施‘親職教育’先進單位。
原國家教育部副總長彭佩雲曾親臨學校視察,並給予高度評價。原國家教委主任柳斌、副主任鄒時炎、原省委副書記趙富林、省教育委主任孫德華、副主任朱定昌等分別為學校題了詞。1989年以來,日本友人曾八次來荊小訪問,荊州國小不僅成為荊楚大地國小教育的名校,而且成為世界友人了解中國義務教育的一個重要視窗。
創業歷程
清末,遍布荊州廣大城鄉的是私塾,當時,荊州古城名為江陵城,現在的荊州區、沙市區、江陵縣以及公安縣埠河鎮在那時統稱為江陵縣,新中國成立後,沙市從中獨立出來,建成 沙市市,埠河鎮劃歸公安縣。 1898年 (光緒24年)戊戌變法前後,各省大興學堂。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熱心興學,湖北創辦新式學堂在各省處於領先地位。 1904年(光緒30年),遵照光緒帝“改各縣書院為國小堂”的上諭,各地將解省的庚子賠款留縣作為學堂捐。1904年正月,江陵在荊州城西大十字街荊右衛署舊址改建“ 江陵縣官立高等國小堂”,同年4月,學生正式入學,其規模只有4個班,學生200多人。
武昌首義時期,江陵、沙市各地國小均處於停學狀態,“江陵縣官立高等國小堂”也不例外。迨至中華民國成立後,學校奉命於1912年3月4日復學開課。1913~192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學校更名為“江陵縣城高等國小校”,教師18名,學生300名。1927~1928年秋,學校又更名為“江陵縣城兩等國小校”,1930年春至1935年春,學校又更名為“ 江陵縣立第一國小”(簡稱“縣一小”)。
20世紀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江陵的初等教育發展極為緩慢。當時教育部督學視導荊州教育後說,“江陵、沙市亦屬商埠之一,近年來商業凋敗,社會經濟衰弱,教育極不發達,全縣幾乎找不到幾所完全國小,社會教育更不足道,教育經費較之宜昌相差遠甚。”當時,荊州和沙市的完全國小除“縣一小”外,只有“縣二小”(沙市大賽巷國小)和“縣三小”(龍山書院舊址,現荊州中學處)。那時的“縣一小”有一棟木結構的二層樓房,8間教室,還有2間平房作為教室,3間辦公室(共60平方米),一小間禮堂,一個籃球場,一間風雨操場,其它空地被闢為花園。1931年,湖北省第七區專員雷嘯岑兼任江陵縣縣長,他熱心辦學,採取了一些有利於教育發展的措施,使江陵的初等教育事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1935年春,學校更名為“江陵縣立中心國小”,班級擴至12個,學生增至500多人。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寇魔爪日益深入內地,日機肆意轟炸非軍事目標,“江陵縣立中心國小”校舍遭多枚炸彈破壞,面目全非。1940年,江陵淪陷,校舍在戰火中淪為一片廢墟。
淪陷期間,荊州人范靖塵利用張文忠公祠(現荊州中學)重建荊州鎮國小,開設6個班,有教師14人,學生不足200人。1941年9月,學校改名為“江陵縣立第四國小”。1942年2月,又更名為“江陵縣立第六國小”。日偽統治時期,校舍破舊,多年失修,教學設備簡陋,課桌凳大小參差不齊,學校勉強維持教學。由於日偽嚴密控制,學校成了日偽推行奴化教育的工具,學校一切事務只能按日偽要求執行。
1945年抗戰勝利後,江陵縣政府接管日偽國小,“縣立六小”又改名為“江陵縣荊州鎮中心國民學校”,次年將校址讓給江陵縣立初級中學,學校遷至中山街52號(現荊小後面),利用民房,因陋就簡改建成教室。至1948年,學校校舍面積483平方米,其中教室12間,426平方米;寢室2間15平方米;廚房1間,9平方米;紀念堂1間,15平方米。運動場2處,426平方米。有課桌214張,辦公桌8張,圖書資料只有教學參考書15冊,一般圖書8冊,教具只有地球儀一個。當年共開設12個教學班,學生500人左右,教師23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荊州國小獲得新生。原校舍逐年得到一定程度的維修,並擴建和新建了校舍,教學設備有所添置,教師工資得到保障,學生人數日益增多。1949年秋,校名正式定為“江陵縣城關鎮荊州國小”。建國初期,荊州國小大力貫徹中共中央關於學校教育要向工農子弟開門的方針,附設教學速成班,吸收青年工人、農民脫產學習,學校招生中的工農子弟人數大大增加。
進入21世紀後,荊小在最佳化學校育人環境,促學生成長,助老師成名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營造快樂環境,構建快樂課堂,開展快樂活動,實現快樂成長”的“快樂成長教育”科研活動,讓全體師生得到了薰陶和教育。教師們通過“聚焦新課程教學成果展示”、“校本研究”、“學習超市晚課堂”等形式進行教研成果交流、教改信息發布,有效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整體提高。在“快樂發展”教育活動中,荊小教師迅速成長為荊州名師,荊小學生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如今,荊小教職工正以滿腔熱情深入地進行教學改革,不斷開拓前進,為精心培育祖國的花朵而辛勤耕耘。 人才輩出1904年,“江陵縣立高等國小堂”建成之時,只開設了4個班,學生200人,且均為男生。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學生學習的內容和形式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當時,學校共開設有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算術、歷史、地理、格致、圖畫、體操、農業、商業、手工共12門課程。而當時廣大城鄉人民多以毛筆字的好壞來判斷教學效果,因此學校十分重視書法。啟蒙時,學生通過“引要”描摹,筆劃由簡到繁地反覆練習,學習效果不錯。且當時荊小的領導、教師學歷較高,部分教師還是清代秀才,因而學生均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民國時期,國小課程幾經調整,手工課由於極富地方特色,逐漸成為學生最喜愛的學科。江陵地區盛產蠶絲,又較多竹木,女生主要進行絲織品刺繡、做繡花鞋、枕花及小孩的帽花、手帕繡花;男生則雕刻竹筒、製作風箏、摺疊各類紙製品、學做玩具木工。當時“江陵縣城高等國小校”的教師不用描繪,信手就可剪出花鳥蟲魚的底樣;稍作觀察,便可用竹、木雕刻出栩栩如生的自然物體來。由於教師素質高,教學到位,學生學習主動,學習效果十分顯著,許多學生通過繼續學習鑽研,成了江陵地區有名的工匠和民間藝術家。
1927年,學校開始招收女學生,男女學生合班就讀。1933年,湖北省在沙市體育場舉行了首屆鄂西中國小體育運動會,“江陵縣立第一國小”在當時的江陵地區名列第一名。學生查宗爽、肖高榛、田華珍(女)、王名珍(女)分別獲得國小男子、女子乙組5個項目的第一名,國小男子組還獲得了200米接力第一名,荊沙為之轟動。
新中國成立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荊州國小獲得了長足發展,但由於國家政治運動頻繁,學校教育教學受到了一定影響,學生所學知識有限。在此期間,由於荊小教師敬業精神較強,教師業務素質較高,學生在歷次統考、競賽和體育運動會中的成績一直在原荊州地區處於領先地位。
建校100年來,荊小共培養了20350多名國小畢業生,7000多名學生後來通過大中專學習,成為各級各類專業人才,其中有1200多名學生在校期間曾受到國家、省、市、區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表彰;有近千名學生後來出國深造,大部分定居海外,部分回國成為了國家高級技術及管理人才。荊國小子有的成了中科院院士,有的成了將軍,有的成了體育名將,有的成了教育專家……
在優良的教學環境下,荊小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迅速提高。國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門領導多次視察荊小,並參加相關學術活動,他們對荊小學生優良的學習習慣、主動的學習精神及廣博的興趣愛好給予了高度評價。荊小學生由於學習成績優秀、學習習慣良好、多才多藝,而深受城區各中學老師的喜愛。中央領導題詞稱她是“生活的花園、學習的樂園、溫馨的家園、成才的平台。”荊州人稱她是“‘四有’新人沖天的基地,世紀英才潛海的搖籃。”
荊州國小,以她悠久的辦學歷史、豐富的文化底蘊、優良的教學環境,成為了眾多荊州子女就讀的首選。
歷史沿革
學校變遷
20世紀40年代校舍
20世紀60年代校舍
20世紀70年代校舍
20世紀70年代學生遊樂設施
20世紀80年代校門內側景觀
20世紀80年代校舍
20世紀80年代學校第一棟教學大樓落成典禮
20世紀90年代校舍
20世紀90年代學校校門
歷任領導班子
20世紀60-80年代學校領導班子
20世紀80-90年代學校領導班子
2004年領導班子
2008年領導班子
現任領導班子
歷任領導一覽表
一、江陵縣官立高等國小堂
校長:王立模(1904年4月-1908年春)
鄧秀才(1908年秋-1912年秋)
二、江陵縣城高等國小校(1913年春-1926年秋)
校長:張敬庭(1913年春-1926年秋)
三、江陵縣城兩等國小校
校長:任翼華(1927年2月-1927年7月)
張聯璧(1927年7月-1928年秋)
雷學春(1929年春-1929年秋)
四、江陵縣立第一國小
校長:李東屏(1930年春-1930年秋)
李志高(1931年春-1934年秋)
五、江陵縣立中心國小 校長:李志高(1934年秋-1935年秋)
李東屏(1935年春-1935年秋)
楊顯庭(1935年秋-1936年秋)
任翼華(1936年秋-1939年秋)
六、江陵縣荊州鎮荊州國小 校長:范靖塵(1940年秋-1941年秋)
張乾生(1940年秋-1941年秋)
七、江陵縣立第四國小
校長:李志高(1941年秋-1941年秋)
張密之(1942年春-1942年秋)
八、江陵縣立第六國小
校長:張密之(1942年秋-1942年秋)
李志高(1943年春-1945年8月)
九、荊州鎮中心國民國小
校長:張德萱(1945年秋-1946年春)
熊孔忠(1946年春-1946年秋)
謝長祝(1946年秋-1947年春)
李東屏(1947年秋-1947年秋)
胡紹棣(1948年春-1948年秋)
熊朝煥(1948年秋-1949年春)
羅直信(1949年春-1949年秋)
副校長:潘之慎(1948年秋-1949年春)
張南庭(1948年5月-1949年10月)
十、江陵縣城關鎮荊州國小
校長:方伯平(1949年10月-1952年秋)
劉先平(1953年2月-1953年9月)
張傳先(1953年9月-1954年12月)
陳靜波(女1953年2月-1954年2月)
袁九林(1954年2月-1955年8月)
劉光明(1955年9月-1956年12月)
劉先平(1956年12月-1957年8月)
蔡順海(1958年3月-1960年7月)
沈繼錕(女1960年2月-1967年秋) 書 記:葉 丹(1962年10月-1965年8月)
副校長:陳章玉(女1952年2月-1953年5月)
劉先平(1955年2月-1956年12月)
劉達軒(1957年9月-1958年7月)
張承信(1956年2月-1958年7月)
陳雲之(1965年8月-1967年秋)
葉 丹(1960年2月-1965年8月)
十一、荊州印刷廠荊州國小 1.指導員:晏少剛(1966年3月-1973年2月)
2.書記兼革委會主任兼革命領導小組組長:倪光鳳(女1973年10月-1978年9月)
十二、江陵縣城關鎮荊州國小 書記校長:倪光鳳(女1978年9月-1981年8月)
副 校 長:張明茂(1978年10月-1979年2月)
十三、江陵縣荊州國小:
書 記:倪光鳳(女1981年8月-1994年8月)
校 長:蘇克華(1981年8月-1988年2月)
倪光鳳(女1988年2月-1989年8月)
湯大林(1989年8月-1994年8月)
副 校 長:蘇克華(1980年5月-1981年8月)
馬本章(1979年8月-1984年4月)
閆孝榮(女1983年9月-1984年4月)
嚴德沛(1988年2月-1994年8月)
馬本章(1988年4月-1989年8月)
李先玉(女1989年8月-1992年12月)
胡為堂(1992年4月-1992年12月)
皮開荃(1993年1月-1994年8月)
工會主席:楊明翠(女1980年2月-1984年4月)
閆孝榮(女1984年4月-1992年5月)
姚成貴(1992年4月-1994年8月)
十四、荊州市荊州國小
書 記:倪光鳳(1994年9月-1996年12月)
湯大林(1997年元月-2001年6月)
劉洪平(2001年7月-2003年7月)
田良彪(2003年7月—2008年8月)
胡家權(2008年9月—)
校 長:湯大林(1997年元月-2003年6月)
田良彪(2003年7月—2008年8月)
胡家權(2008年9月—)主持學校全面工作
副 校 長: 劉忠桂(1996年2月-2004年8月) 胡為堂(1996年7月-2003年7月)
汪木蘭(1997年7月-1998年7月)
杜之虎(1998年3月-2001年10月)
吳明甫(1999年7月-2000年7月)
林玉華(2001年7月-2003年7月)
陶新媛(2001年7月-)
黃祥芬(2003年7月-2008年7月)
王正金(2003年7月-)主持學校後勤工作
馬德紅(2004年7月— )主持學校教學工作
李國鋒(2005年2月— )主持學校辦公室、電教工作
羅 鈞 (2005年7月— )主持幼稚園全面工作
付賢平(2012年7月— )主持寄宿部和安全工作
李 紅(2012年7月— )主持政教、德育工作
工會主席:段德華(1994年9月-2002年7月)
吳明甫(2002年7月-2003年7月)
劉忠桂(2003年7月-2004年7月)
吳義海(2004年7月-2005年8月)
王正金(2005年8月-2012年7月)
孫 雲(2012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