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管理
正文
放牧地規劃包括3個方面:①季帶(季節放牧地)規劃。即根據草原的利用特點,如氣候、地形、地勢、水源、牧草達到合適利用的時期、家畜的遷徙特性以及牧草的生長情況和適口性變化等,在時間上劃分季節性放牧地帶,使草原在一年中有一定的休閒時期,以利牧草生長和計畫利用。②畜群配置。即根據各種家畜對草地與牧草要求的特點和生產方向,安排畜群的放牧地。如牛喜平坦、濕潤的草地和含水分較多而柔軟的牧草;氂牛適應於高海拔的草地;群牧馬要求較乾燥、平坦或略有起伏的草地,喜食中高型的禾本科、禾本科-豆科牧草;駱駝耐渴能力強,適應沙漠、戈壁的放牧條件,能利用株體粗硬、有刺和含有大量灰分的高大灌木牧草等。③劃區輪牧的設計與實施。即對某一畜群在某一季節的放牧地先進行估測產草量和載畜量,確定放牧的家畜數量和時間,然後將草地劃分為若干輪牧小區,由一個畜群逐區採食,輪迴利用。天然草原每年可輪牧2~3次,人工草地4~5次。利用的時間、方式(見放牧、割草)和次數宜進行周期性輪換,以避免不良後果。草原圍欄與供水 草原圍欄是用障礙物將草原分割為一定面積的小區,以便於培育建設和放牧利用,有石頭牆圍欄、土牆圍欄、草垡圍欄、刺鐵絲圍欄、金屬網圍欄和電圍欄等多種。一般按劃區輪牧的分區系統進行設計和建築,並結合地形、水源和圍欄系統設計等建立供水系統。
家畜管理 草原牧草的質和量在一年中變化很大,為使放牧家畜正常繁殖和增產產品,需通過飼料和礦物質的補飼來平衡營養。冬、春補飼可避免或減輕家畜因長期營養不足而大幅度掉膘和大批死亡的“春乏”現象。畜種宜選用放牧適應性強、早熟和對牧草轉化率高的品種。畜群疾病以預防為主,主要是提高營養水平,定時進行藥物驅蟲、疫苗注射、藥浴、利用劃區輪牧防止寄生性蠕蟲感染等;產犢、產羔期和春乏期尤須加強獸醫衛生工作。
放牧地管理 為提高牧草產量,防止草原因放牧而退化或受破壞,可利用農業技術措施改良草原,建立半人工和人工草地(見草原保護、草原改良、草原利用)。
割草地管理 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作為割草地利用時,牧草所受的損害較放牧利用為大,每年割草兩次以上時尤其如此。割草地通常宜刈、牧結合,每次割草後施肥、灌溉,並定期培育,實行割草地有計畫輪換或休閒,避免連年在同一時期割草。
草原生產能力評定 目的是反映生產的水平和效率,改進經營管理。評定的指標有:①牧草產量指標。是評定草原基礎生產能力的指標。用一定草原面積所生產的可利用牧草數量表示,用以檢查草原初級生產狀況、測定草原培育效率和安排家畜放牧量。②載畜量指標。是評定草原中間生產能力的指標。即用一定的草原面積,能使家畜正常生長繁殖的放牧頭數和放牧時間。③畜產品單位指標。是評定草原最終生產能力的指標。用以反映一定面積的草原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畜產品數量。 1個畜產品單位相當於中等營養狀況的放牧肥育肉牛的 1千克增重,實際表現為1千克中等肥度的牛、羊胴體,其消耗的能量相當於26.5兆卡(1卡=4.1868焦)消化能,或22.5兆卡代謝能,或13.9兆卡增重淨能。其他畜產品可按單位產品消耗的能量與標準單位相比而得到折算比率,如1千克標準奶的折算比率為0.1,1匹3歲的出場役用馬為500,1張牛皮為2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