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國著名京劇藝術家荀慧生的原名,後通過編劇才子陳墨香的修改 才改為荀慧生,意喻為荀家荀慧生聰慧,荀家技藝生機勃勃!
荀慧生出生於河北省東光縣(現為阜成縣)一個捻售線香的手工業之家。幼年家貧無以生計。1907年隨父母到天津謀生,父親將他與兄慧榮賣予小桃紅梆子戲班學戲。不久其兄不堪忍受打罵私自逃走,只剩慧生,後被賣給花旦為私房徒弟,自此,荀慧生淪為家奴,吃盡苦頭,但他仍以巨大的耐力與毅力堅持每天練功。苦功練出了硬本領,荀慧生唱、念、做、打無一不精。
荀慧生演出的劇目有300多出,表演生動活潑,扮相俊俏,使上海觀眾耳目一新,被贊為“譽滿春申”,後又與周信芳、馮子和、蓋叫天、小達子等人合作,演出《趙五娘》、《劈山救母》、《九曲橋》、《楊乃武與小白菜》等戲,名震滬上。
荀慧生喜歡作畫,1924年正式拜吳昌碩為師,他又向齊白石、陳半丁、傅抱石、李苦禪、王雪濤等名師求教,豐富了他的藝術生活,提高了他的藝術素養。上海國畫大師吳昌碩同知名人士嚴獨鶴、舒舍予還曾為宣傳和擴大荀慧生的藝術影響而到處奔走。
荀慧生歷任中國戲曲家協會藝委會副主任,北京市戲曲研究所所長,河北省梆子劇院院長,河北省政協委員,北京市文聯常務理事,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主任等職。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後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荀令萊、宋德珠、毛世來、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梅、宋長榮、李妙春等等,還有許多人雖未拜師,但多得其親授。
行業經歷
荀慧生1909年,荀慧生以“白牡丹”藝名隨師常在冀中、冀東一帶農村市鎮唱廟會和野台子戲。1910年荀慧生隨師進京,先後搭慶壽和、義順和、鴻順和、天慶和等梆子班。
辛亥革命前期他去天津曾同革命戲劇家王鐘聲,同台演出《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戲,後向陳桐雲、李壽山、程繼先學習京昆藝術,直到十七歲才獨立成班。
1918年與劉鴻升、侯喜瑞、梅蘭芳、程繼先開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關》等戲,又同楊小樓、余叔岩、王鳳卿、高慶奎、朱桂芳等合作,並拜王瑤卿門下學習正工青衣。同年楊小樓應上海天蟾舞台之邀和尚小雲、譚小培合作演出,請荀慧生擔任“刀馬旦”,公演引起轟動,人稱“三小一白”(即小樓、小雲、小培和牡丹)。1927年北京報界舉辦京劇旦行評選,荀慧生與梅、尚、程一起被譽為“四大名旦”,這也標誌著他藝術走向成熟,得到社會肯定,贏得了觀眾的讚賞。
荀慧生先生在藝術生涯中,十分尊敬喜愛自己的觀眾,即便偶爾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也堅持為熱情捧場的戲迷演出;生活中他是一個直爽率真的人,唱戲之餘偶爾揮毫作畫,對於家人、同事和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他都以真心對待。這一點在他的日記中可以得到體現。
荀派藝術豐富多彩,流傳極廣。荀慧生一生收徒之眾,不計其數,他指導和親自傳授的後人、學生、徒弟有:吳紀敏、金淑華、李薇華、王紫苓、宋德珠、毛世來、黃少華、童芷苓、李玉茹、李玉芝、吳素秋、趙燕俠、小王玉蓉、張正芳、尚明珠、厲慧敏、陸正紅、宋長榮、李妙春、許翰英、劉長瑜、孫毓敏等,其長子荀令香工旦,其女荀令萊亦為其傳人。1958年荀慧生先生收秦腔演員全巧民,親自傳授《豆汁記》。
主要作品
《紅娘》;《紅樓二尤》;《杜十娘》;
《荀灌娘》;《釵頭鳳》;《十三妹》;
《玉堂春》;《金玉奴》;《得意緣》;《卓文君》。
人物評價
荀慧生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在劇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飾等方面都進行了創新的實踐與探索。在唱腔藝術方面荀慧生大膽破除傳統局限,發揮個人嗓音特長,吸取昆、梆、漢、川等曲調旋律,大膽創新。
荀慧生善於使用上滑下滑的裝飾音,聽來俏麗、輕盈、諧趣具有特殊的韻味。他還十分注重道白藝術,吐字清晰,聲情並茂,他創造出融韻白、京白為一體的念白,韻調別致,具有特殊的表現力。
表演方面他強調“演人不演行”,不受行當限制,根據需要進行必要的突破,他塑造的許多少女、少婦的藝術形象,具有大眾化、生活化的特點。嬌雅嫵媚、清秀俊美、風格各異。建國後,荀慧生遵照周總理簽署的戲曲改革指示,為京劇藝術改革做出了大量工作。
相關資料
荀慧生紀念館奠基儀式2006年11月27日上午在河北省東光縣普照公園舉行。
荀慧生先生的長孫、著名導演荀皓,著名表演藝術家章金萊(六小齡童),荀慧生先生關門弟子、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孫毓敏等,與當地官員一起出席了奠基儀式。
2007年中央電視台第八套播出電視劇《荀慧生》,該劇講述了1906年到建國後中國京劇藝術大師荀慧生的傳奇一生的故事。除了荀慧生的成名歷程之外,對他戲劇性的感情生活也進行再現,旨在其突出“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