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又稱皰狀葉枯病、葉腫病,是嫩芽和葉上重要病害,分布在全國各茶區。主要為害嫩葉、嫩莖、新梢、花蕾、果實和葉柄。嫩葉染病初現淡黃至紅棕色半透明小斑點,後擴展成直徑0.3一1.25cm圓形斑,病斑正面凹陷,淺黃褐色至暗紅色,背面凸起,呈饅頭狀皰斑,其上具灰白色或粉紅色或灰色粉末狀物,後期粉末消失,凸起部分萎縮形成褐色枯斑,四周邊緣具一灰白色圈,似餅狀,故稱茶餅病。發病重時一葉上有幾個或幾十個明顯的病斑,後乾枯或形成潰瘍。葉片中脈染病病葉多扭曲或畸形,茶葉歪曲、對摺或呈不規則卷攏。葉柄、嫩莖染病腫脹並扭曲,嚴重的病部以上的新梢枯死或折斷。該病對茶葉品質影響很大。
病原
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稱壞損外擔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病斑上的白粉狀物是該菌的子實層,由很多個擔子聚集形成。擔子圓筒形至棍棒形,基部較細,頂端略圓,單胞,大小49一150×3.5—6(um),擔子頂端具小梗2—4個,每個小梗上生擔孢子1個。擔孢子單腦無色,橢圓形,大小9—16×3—6(um),發芽前產生中隔,變為雙胞,發芽時每胞各生l芽管,侵入寄主。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葉活體上越冬或越夏,翌春5月上旬或秋天,均溫15—20℃,相對濕度高於80%,即可形成擔孢子。擔孢子借風傳播到嫩葉或新梢上,遇有水滴時,開始萌發,侵入後經3—18天潛育,形成新病斑,然後其上長出子實層。擔孢子成熟後又飛散,進行多次再侵染。全國各茶區發病時間不同,華東、華南茶區3—5月、9一l0月發生,西南茶區7—11月發生,海南茶區2月及9月以後至翌年1月發生。夏季該菌在茶樹上越夏。擔孢子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2小時開始萌發,24小時萌發率高達70%一80%,萌發的擔孢子產生2個芽管,從孢子兩側伸出,芽管直接從寄主表皮細胞侵入,氣溫18—20℃,相對濕度80%一95%,潛育期l0一13天,20—23℃為8—10天,顯症後4—6天開始產生孢子,完成一個侵染過程歷時12—19天。在四川,每年再侵染可發生7—8次,貴州可發生15次。氣溫31℃以上,連續光照4小時,擔孢子生長發育受抑制,病害停滯下來。茶園日照少,結露持續時間長,霧多,濕度大易發病。偏施、過施氮肥,採摘、修剪過度,管理粗放,雜草多發病重。
防治方法
(1)進行檢疫。從病區調進的苗木必須進行嚴格檢疫,發現病苗馬上處理,防止該病傳播、擴展。(2)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生物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增施磷鉀肥,增強樹勢。(3)加強茶園管理,及時去掉遮蔭樹,及時分批採茶,適時修剪和台刈,使新梢抽出期避開發病盛期,減少染病機會,另外及時除草也可減輕發病。(4)加強預測預報及時施藥防病此病流行期間,若連續5天中有3天上午日均日照時數<3小時,或5天日降雨量2.5—5mm以上時,應馬上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5%十三嗎啉乳油3500倍液、20%萎銹靈乳油1000倍液、9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三唑酮有效期長,發病期用藥1次即可,其它殺菌劑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非採茶期和非採摘茶園可噴灑12%綠乳銅乳油600倍液或0.3%的96%硫酸銅液或0.6%一0.7%石灰半量式波爾多液等藥劑進行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