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小捲葉蛾

茶小捲葉蛾

茶樹芽葉害蟲之一,又名小黃捲葉蛾,棉褐帶捲葉蛾,屬鱗翅目捲葉蛾科琪褐帶卷蛾屬的一個物種。中國國內各主要產茶省均有分布,幼蟲吐絲卷綴芽葉,匿居蟲苞內啃食葉肉,殘留一層表皮,嚴重時茶叢蓬面紅褐焦枯。除茶樹外,且為害油茶、柑桔等。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茶小捲葉蛾幼蟲 茶小捲葉蛾幼蟲

成蟲體長約7毫米,展翅16~20毫米,淡黃褐色。前翅近菜刀形。翅面有3條深褐色寬紋,其中中間一條從中部向臀角處分成h形,近翅尖1 條呈"V"形。雄蛾較雌蛾略小,翅面的斑色較暗,翅基褐斑較大而明顯。卵淺黃色,橢圓形、扁平,魚鱗狀排列成橢圓形卵塊。幼蟲成熱時體長16~20毫米,頭黃褐色,體綠色,前胸硬皮板淺黃褐色。蛹長約lo毫米,黃褐色,各腹節背面基部均有一列鉤狀小刺。

繁殖習性

安徽、江蘇、浙江年生4—5代,江西5代,湖南5—6代,廣東6—7代,以3—5齡幼蟲越冬,部分地區以蛹越冬。安徽南部茶區,越冬幼蟲於翌年3月中、下旬氣溫7一10℃時開始為害,4月上、中旬化蛹。1—5代幼蟲為害期:1代為4月下旬至5月下旬;2代為6月中、下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旬;4代8月中旬至9月上旬;5代10月上旬後至翌年4月前。除一代發生較整齊外,以後各代有不同程度世代重疊。

茶小捲葉蛾 形態 茶小捲葉蛾 形態

為害作物

除茶葉外,還危害黃麻,柑橘,梨桃等多種作物。

為害症狀

受害作物 受害作物

幼蟲吐絲卷綴芽葉,匿居蟲苞內齧食葉肉,殘留一層表皮造成鮮葉減少,芽梢生長受抑。為害嚴重時茶叢蓬面紅褐焦枯、芽葉生長停滯。受害作物製成茶葉後碎片多,品質下降。

發病特點

在華東地區1年發生4~5代,在華南地區6~7代。以幼蟲在卷苞內越冬,翌春當氣溫回升至7~l0℃時,開始活動為害。4~5代區在3月中下旬至4月初化蛹,4月上、中旬成蟲羽化產卵,各代幼蟲發生期分別在4月上旬至5月上旬,6月中旬至?月中旬,8月中旬至9月中旬,10月上旬至翌年3月中下旬。各蟲態歷期為:卵期5~8天,幼蟲期20~30天(越冬代達5個月以上),蛹期6~8天,成蟲壽命4~13天。成蟲有趨光性,雄蛾產卵於老葉背面,每雌產卵量300~400粒。幼蟲活潑,孵化後即吐絲下垂並爬行至附近的幼嫩芽葉上,吐絲將葉緣向內卷,匿藏其間取食葉肉,3齡後吐絲將數葉結成葉苞。幼蟲受驚後吐絲下垂離開葉苞或彈跳逃脫。芽下第一葉上蟲口數量大,3齡後幼蟲常把附近數葉卷結成苞,蟲體藏在苞中取食,形成透明枯斑,後食量增加,常轉移芽梢繼續結新苞為害,每個幼蟲可為害1—2個芽梢或3—7片葉子。蟲體長大後從上部向下部老葉轉移,幼蟲老熟後在苞里化蛹。5齡幼蟲老熟時,在苞內緊附葉片結一薄繭,化蛹其中。在旬平均氣溫16~26℃,相對濕度80%以上的溫暖潮濕條件最適於茶小捲葉蛾的發生。全年以第2代的夏茶期發生最重,夏季乾旱高溫條件蟲口下降,秋茶期適溫多雨,蟲口又有回升。

防治方法

1)l~2齡幼蟲期在嫩葉尖為害,及時多次採茶可同時摘除蟲口,也可結合田間管理摘除卵葉和蟲苞。此外早春可結合修剪,剪除越冬蟲苞。

(2)在成蟲盛發期進行燈光誘殺、或用活雌蛾進行性誘殺。

(3)上代老熟幼蟲密度每米行茶叢達4~6頭,或蛹2~3頭的茶園可作為1~ 2代茶小捲葉蛾的防治指標。在幼齡幼蟲期噴施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50%殺螟硫磷乳油、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5%氰戊菊酯乳油6000~8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4000-6000倍液。安全間隔期相應為6天、10天、5天、3天、10天和6天。

(4)茶小捲葉蛾的天敵種類很多,如卵寄生蜂,幼蟲病毒病、捕食性蜘蛛、赤眼蜂、卷蛾小繭蜂、茶毛蟲絨繭蜂、棉褐帶卷蛾黃蜂等、對茶小捲葉蛾的種群控制有很大作用,應予保護和利用。

主要天敵

常用藥劑:殺螟硫磷 辛硫磷乳油 溴氰菊酯

常用藥劑

殺螟硫磷辛硫磷乳油溴氰菊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