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塘村

茶塘村位於新陂鎮府西南方,省道225線興合段貫穿其中,毗鄰國道205線和縣城,地理位置優越,轄區內阡陌成行,新樓林立,房前屋後綠樹成蔭,鳥語花香,環境優雅,東與洋崗、福豐為鄰,南臨洋崗村,西與福民村相連,北接福豐村,整個轄區地形略呈長方形,面積約1平方公里。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村委會位於南門口,距興合線約50米,距鎮政府所在地約2公里,距興寧城約2公里。

行政區劃

轄21個自然村,由圍龍屋、九龍屋、星輝、嶺尾王、棣萼樓,老許屋、陳屋、塘尾、橫樓李、成全嶺、社嶺上、圍牆李、南門口、老李屋、祠堂下、大黃屋、球興屋、解放圍、鍋爐下、義和屋、敏和屋共21個自然村組成,有李、許、黃、陳、王、羅、等6個姓氏居住,據傳最早居住的是李姓人家。

歷史沿革

茶塘歷史悠久,自古有之,惜此名稱之來歷已無從查考。解放前稱茶塘圍,範圍大了許多,包括了今洋崗、福豐的部份地域。
自1952年土改複查分鄉,把21個自然村整合為茶塘村委會以來,一直未有改變。
1958年9月公社化時命名為茶塘大隊。
1968年文化大革命時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4年4月稱鄉人民政府,1987年4月改為村民委員會,1989年9月改稱管理區辦事處,1999年4月起稱為村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依法由村民選舉產生,茶塘稱謂一直延用。

農業

全村有水田700畝,無畲嶺壩地,村民歷來以農耕為主,兼做建築,截止至2006年底,全村有農業人口2113人,2006年人均收入3896元,
茶塘素以栽培水稻為主,春、秋兩季水稻,冬種蠶豆、雪豆、小麥,可一年三熟,土地肥沃,糧食畝產素以高產聞名。
1958年公社化時,因糧食產量達到當時國內的先進水平,被國務院授予《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獎勵由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簽名的獎狀並獎勵解放牌汽車一輛,此莫大之殊榮,村民一直津津樂道,引以為榮,獎狀還保存完好,世代相傳,激勵後人。
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後,村民農業生產熱情高漲,積極回響政府號召,科學種田,大面積採用水稻雜優良種,實行塑盤育秧和拋秧蒔田技術,進行科學肥水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水稻產量大幅增長,單造畝產均在千斤以上,一直保持“噸”谷村的地位。

工副業

農戶在栽培水稻的同時,兼營家庭副業種菜及養豬、狗、雞、鴨、鵝等畜禽,實行農村農業機械化操作,農村剩餘勞動力多數從事建築行業、外出務工或經商,亦有小部份農民在家採用機械紡紗、織帶、做豆腐等。
20世紀60年代後期,大隊曾開辦過棉廠和糧食飼料加工廠,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集體經濟未能發展壯大,已成為歷史。村西下長嶺地段四村交界,人口密集,開設有店鋪。曾有供銷社分站,醫療站等。素有小集鎮之稱。

基礎建設

水利:茶塘村屬平原地形地貌,轄區內土地一片平整,農田灌,排渠布置合理,特別是改革開放,落實土地承包責任制以來,在政府水利部門的支持下,投入大量資金,實施溝渠石砌“三面光”工程,徹底解決了旱澇問題,有效地保證了糧食生產的穩產高產。
道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農村經濟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鄉村道路建設逐步得到改善,自1985年起,對村道拓寬夯實,主村道砌石護路,發動在外鄉賢募捐和民眾捐資等辦法籌集資金,鋪築了橫貫整個茶塘村的水泥硬底道路,徹底改變了道路交通的困難環境,“行路難”已成明日黃花。
學校:茶塘國小歷史悠久,學子眾多,解放前稱為茶塘學校,屬氏族性質的學校,整個校區占地約3500平方米,設一年級至六年級各兩個班。除本村學童外,福豐、洋崗等地村童均就讀於該校,經過民間集資建校和政府籌資撥款改造,學校環境已大大改觀,擁有二層教學樓一棟,標準教室12個,建築面積約1200平方米,校內古木參天,綠榕如蓋,花木扶蘇,花團錦簇之間,書聲琅琅,是一間環境優雅,設施完善的學校。

領導機構

書記:李炳崇 1958年
李人方 1959年
陳煥泉 1960年——1965年
李春樹 1966年——1983年
黃金昌 1984年——2001年
李俊新 2001年——
村委主任:
曾進招 1964年——1967年
李春樹 1968年——1983年
李漢文 1984年——2000年
李俊新 2001——

名人鄉賢

李春泉 省高級人民法院幹部處處長
黃偉青 交通部廣州海事法院副院長
李福新 東莞市林業局辦公室主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