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基十番

茶基十番

佛山十番是廣東省的傳統器樂曲種,歷史上分布在南海縣佛山鎮方圓五六公里的範圍內,有二三十個十番會。它的最大特色,是輕薄小鈸但卻不按常規地碰擊,而是一手執鈸冠,一手甩動穿上繩子的另一鈸擦擊,十人八人同時表演各種花式,有很強的可舞性和可觀性,故名“飛鈸”。這種“飛鈸”表演目前在國內獨一無二,屬稀有項目。

起源

據老藝人口傳,佛山十番約於200年前由安徽、江浙一帶傳入。原有鑼鼓合奏的“素十番”和絲竹鑼鼓合奏的“混十番”兩種形式,現僅存“素十番”,與蘇南十番鑼鼓關係密切。蘇南十番鑼鼓保留有元代南北曲曲牌,就歷史淵源來說,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歷史。但在流傳過程中,吸收了流傳線路的飛鈸演奏方式和本地八音鑼鼓的常用樂器,並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成為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器樂。

特色

它的最大特色,是輕薄小鈸不按常規碰擊,而是一手執鈸冠,一手甩動穿上繩子的另一鈸擦擊,十人八人同時表演各種花式,有很強的可舞性和可觀性,故名“飛鈸”。這種“飛鈸”表演目前在國內獨一無二,屬稀有項目。

發展

1935年,疊滘茶基村“何廣義堂”應香港果菜行業會館邀請,參加英皇銀禧大典巡遊,同年,又赴廣州表演。建國後,佛山大基尾“明星影映”傳人多次把佛山十番搬上舞台,在廣東省內備受關注,而且遠赴北京、寧波、香港、土耳其等地表演,好評如潮。

現況

由於歷史變遷,只有茶基村十番會堅持活動至今,並由一批老藝人培養新手,組成新老結合的隊伍,隨時可以出去表演。茶基村附近的慶雲、夏教,雖然停止活動多時,但保存了主要的十番樂器,這都是保護、傳承佛山十番的可靠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