茭白瘟病

茭白瘟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針尖;大的似綠豆,病斑兩端較尖,暗綠色,濕度大時葉背病部生灰綠色霉層。慢性型病斑梭形,四周紅褐色,中央灰白色,濕度大時產生灰綠色霉,該型症狀是在乾燥條件下由急性型轉變來的。褐點型是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產生的褐色斑點,老葉上易發病,致葉片變黃枯乾。

基本信息

報檢名稱:茭白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茭白瘟病
中文名稱:茭白瘟病
中文別名:茭白灰心斑病
英文名稱:Water bamboo Pyricularia leaf spot.
病原中文名稱:稻梨孢霉
病原拉丁學名:Pyricularia grisea Saccardo. 稱稻梨孢霉(茭白梨孢)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梨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地理分布:全國各茭白產區
主要寄主:茭白
危害部位:葉片、葉鞘
傳播因子:病株、病殘體、土壤、氣流、雨水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地位:茭白生產上的重要病害之一,發病率30%~50%,嚴重時可達70%~80%,嚴重影響茭白生產。

病害症狀

該病主要危害葉片,病斑分急性、慢性、褐點3種類型:急性型病斑大小不一,小的似針尖;大的似綠豆,病斑兩端較尖,暗綠色,濕度大時葉背病部生灰綠色霉層。慢性型病斑梭形,四周紅褐色,中央灰白色,濕度大時產生灰綠色霉,該型症狀是在乾燥條件下由急性型轉變來的。褐點型是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產生的褐色斑點,老葉上易發病,致葉片變黃枯乾。

病原特徵

Pyricularia grisea Saccardo.稱稻梨孢霉(茭白梨孢),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菌類)、絲孢綱、絲孢目、暗叢梗孢科、梨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3~5枝成簇,無色至淺褐色,大小(112~456)μm×(3~4)μm;分生孢子倒梨形,無色,群集時呈灰綠色,大小(17~33)μm×(6.5~11)μm,基部小突起長1~5μm。
有性態為Magna porthe grisea (Hebert)Barr. =Mycosphaerella malinverniana (Catt.)Sacc=Ceratosphaeria grisea Hebert,稱灰色大角間座殼菌,屬真菌界、子囊菌門、腔菌綱、座囊菌目、座囊菌科、大角間座殼屬真菌。僅在人工培養基上產生,自然界尚未發現。

侵染循環

病原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老株或遺落在田間的病葉上越冬,第2年春暖後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蔓延,茭白產生病斑後,又形成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品種間抗病性差異尚缺調查。

發病因素

連作地、偏施氮肥、施用未腐熟有機肥、田間病殘體多、且種植密度過大,通風透光性能差的田塊發病嚴重。長期灌深水或高溫多雨、陰雨連綿、日照不足或暴風雨頻繁易誘發本病。

防治方法

農業防治

(1)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重病田實行2年以上輪作,水旱輪作最好。
(2)在冬前清除茭白田的植物病殘體及四周雜草,齊泥割去地上殘株枯葉,集中漚肥或銷毀,以減少蟲口和病菌的越冬基數。掘出雄茭(墩)、灰茭株,保持田間平整、濕潤不乾裂。
並於翌春深耕翻耙,撒施生石灰1500kg/hm2或施藥滅菌。
(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適時適量追肥,做到有機肥和化肥相結合,氮肥與磷鉀肥相結合。不用帶菌肥料,施用的有機肥不得含有植物病殘體。
(4)施肥要採取前促(分櫱)、中控(無效分櫱)、後補(催茭肥促孕茭)的施肥策略,採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植株早生快發,壯而不過旺,穩生穩長,提高植株自身抵抗力。
(5)科學管水,宜根據茭白不同生長期對灌水深度的不同要求,採取前淺(萌芽期及分櫱期)、中曬(適度曬田,控制無效分櫱)、後淺或濕潤(促孕茭)的策略.高溫季節要適當灌深水以降溫,颱風暴雨季節要注意排水,每次追肥前應適當放淺田水,施後待肥料被土壤吸收後再適度灌田水,孕茭期灌深水15~500px,促進茭白膨大和提高品質。採收盛期保持淺水3~125px,以養育根株。
(6)及時清除重病株、病殘體、病葉、枯葉、黃葉、老葉,剪去曬乾部分,並集中燒毀或深埋,以增加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有利於分櫱。

化學防治

發病時噴施:
20%三環唑可濕性粉劑l000倍液
40%稻瘟靈(富士一號)乳油l000倍液
50%瘟特靈懸浮劑600~800倍液
l3%三環唑春雷黴素可溶性粉劑400~500倍液
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0%異稻瘟淨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0%多·硫懸浮劑400倍液
每隔10天噴1次,連續2~3次,交替施用,前密後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