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草本,長1~3米。支根數條或數十條,細長,外皮黃赤色。莖方形,有4棱,棱上有倒生刺。葉4片輪生,有長柄,葉片卵狀心形或狹卵形,長1.5~6厘米,寬1~4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臟形或圓形,全緣,葉脈3~5,自基部射出,葉柄和葉下面中肋上均有倒刺,聚傘花序圓錐狀,腋生或頂生;花小,花萼不明顯;花冠5裂,裂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聯合,淡黃色;雄蕊5,著生於花冠筒喉內,花絲較短;子房下位,2室,花柱上部2裂,柱頭頭狀。漿果小球形,肉質,紅色轉黑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資料來源
生長環境
生於原野、山地的林邊、灌叢中。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主要價值
功能主治
①《本經》:主寒濕風痹,黃疸,補中。
②《別錄》:止血,內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
主痹及熱中,傷跌折。
③《藥性論》:治六極傷心肺,吐血,瀉血。
④《日華子本草》:止鼻洪,帶下,產後血暈,乳結,月經不止,腸風痔瘺,排膿;治瘡癤,泄精,尿血,撲損瘀血。
⑤《傷寒類要》:治心癉、煩心,心中熱。
⑥《珍珠囊》:去諸死血。
⑦《綱目》:通經脈,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
⑧杜文燮《藥鑒》:功專活血,治跌扑癰毒,症瘕,經閉,便血,崩中帶下,痔漏,風痹,臌脹,黃疸,蟲傷。
⑨《綱目拾遺》;《葛祖方》治瘋氣痛,通經下胎,黃疸,瘕痞,蛇傷。
⑩《本草撮要》:療黴毒。
⑪《現代實用中藥》:有強壯作用。適用於小兒及孕婦軟骨病。
藥物選方
①治吐血不定:茜草一兩。生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煎至七分,放冷,食後服之。(《簡要濟眾方》)
②治吐血後虛熱躁渴及解毒:茜草(銼)、雄黑豆(去皮)、甘草(炙,銼)各等分。上三味,搗羅為細末,井華水和丸加彈子大。每服一丸,溫熱水化下,不拘時服。(《聖濟總錄》茜草丸)
③治吐血:雞血藤膏10克,三七5克,茜根7.5克。煎服。(《醫門補要》)
④治衄血無時:茜草根、艾葉各50克,烏梅肉(焙乾)25克。上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烏梅湯下三十丸。(《本事方》茜梅丸)
⑤治婦女經水不通:茜草50克。黃酒煎,空心服。(《經驗廣集》)
⑥治風濕痛,關節炎:鮮茜草根200克,白酒500克。將茜草根洗淨搗爛,浸入酒內一周,取酒燉溫,空腹飲。第一次要飲到八成醉,然後睡覺,覆被取汗,每天一次。服藥後七天不能下水。(《江蘇驗方草藥選編》)
⑦治蕁麻疹:茜草根25克,陰地蕨15克。水煎,加黃酒100克沖服。(《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⑧預防瘡疹:服茜根汁。治時行瘟毒,瘡痘正發:煎茜草根汁,入酒飲之。(《奇效良方》)
⑨治疔瘡:地蘇木,陰乾為末,重者40克,輕者25克,好酒煎服;如放黃者,沖酒服:渣罨疔上。(《綱目拾遺》)
臨床套用
治療慢性氣管炎:鮮茜草6錢(乾3錢)、橙皮6錢,加水200毫升,煎成100毫升。日服2次,每次50毫升。或將茜草、橙皮煎汁濃縮壓片,每片0.6克(含生藥茜草,橙皮各0.5克)。日服3次,每次10~1.5片。皆10天為一療程。治療123例,一療程後顯效率為40.7%;兩療程後顯效率為69.1%。
據觀察,喘息型療效略優於單純型;不吸菸者療效較高;男性顯效率高於女性;年齡小、病程短,病情輕聲療效均較好。
茜草的止咳作用較強,祛痰、平喘次之,並有一定的消炎作用;服藥後肺部乾、濕性羅音及哮鳴音多數減少或消失。
半年後隨訪1次,顯效以上為36.6%,復發率為46.5%。
1年後第2次隨訪,顯效以上仍為33.3%,復發率為65.2%。
服藥期間未發現嚴重的副作用。
名家論述
《綱目》茜根,氣溫行滯,味酸入肝而鹹走血,專於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經水不通,以一兩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名醫別錄》言其久服益精氣輕身,《日華子》言其泄精,殊不相合,恐未可憑。
《本草經疏》茜根,行血涼血之要藥。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為治,蓋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軟堅。則痹自愈。
《本草匯言》茜草治血,能行能止。余嘗用酒制則行,醋炒則止。活血氣,疏經絡,治血鬱血痹諸症最妙,無損血氣也。配歸、芍用,大能有益婦人。
《本草新編》茜草,但止行血,而不補血,宜同補氣之藥以行血,不宜同補血之藥以散氣。至於各書言其能補虛熱,且治勞傷,徒虛語耳。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歸經耳。但既引入於各經,即當以補陰之藥繼之,則血出而不再沸,否則血症未有不再發者也。
《本草正義》茜根性寒,所主多血熱失血之症。古今說解,都無異義。而《本經》主治,獨以寒濕二字為冠,最為不倫,雖各本無不盡同,然病情藥性,大相矛盾,此必古人傳寫之訛,不可望文生義,曲為附和。及痹指血瘀血熱,痹著不行而言。茜草寒涼,入血而能通瘀活絡,是以主之。古人論痹,本有熱痹一侯,此必不可與上文寒濕連屬讀之,而謬謂可治寒痹、濕痹也。黃疸本屬熱症,此則並能清熱逐瘀,繆仲醇謂指蓄血發黃,而不專於濕熱,其說甚是。補中以清熱,言熱淫於里,則中氣傷,惟去其熱,清其血,則中得其補,經文最簡,皆當觀其會通,並非泛泛言之。
《別錄》止血,以血熱涌泄言之。一以清血中之熱,一以通壅積之瘀,斯血循故道而不橫逆。崩中亦以龍雷大亢之時而言,如其所失太多,陽氣已餒,即非所宜。踒跌必有血瘀,瘀則蘊而生熱,故宜清熱行瘀。蠱毒皆南方熱淫之毒,清血熱者必能解毒。陳藏器謂蘘荷與茜,主蠱為最。惟膀胱不足-證,殊屬費解,姑且存而不論,以俟知者。大明止鼻洪,尿血,月經不止,痔瘺瘡癤,皆指火邪太亢者言之。又謂治產後血運,則惟肝陽有餘,惡瘀不暢者為宜,而血脫髮暈,必非所宜。瀕湖謂通經脈,則以血熱瘀結者為宜,又謂治骨節風痛活血行血,亦惟血熱痹著者宜之,即《本經》之治風痹,《別錄》之主踒跌也。
詞條部分資料來源
栽培技術
整地施肥
選地勢高,排水好的田塊,深耕細作。結合整地,施足基肥:每畝施土雜肥3000公斤,尿素20公斤,磷鉀肥50公斤,然後作畦,等待播種。播種:茜草用種子繁殖,也可扦插繁殖。播種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後,秋播在封凍之前。
種子繁殖
播前先在整好的畦面上開成淺溝,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入溝內,覆土,澆水,保墒,以利出苗。行距為30厘米。每畝播種量3公斤。茜草出苗後,應加強田間管理,生長一年後即可移栽。移栽時,將茜草苗按行株距50×30厘米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澆水保墒,以利成活。
扦插繁殖
選生長健壯,發育充實,無病蟲害的莖蔓,每2—3節剪成插條。按行株距10×5厘米左右插入土中,上露1節。澆水、保墒、遮蔭,以利成活。培育1年即可移栽。
田間管理
茜草齊苗後,注意中耕除草。乾旱天氣及時澆水,陰雨天氣注意排水。苗高30厘米時,於株旁插立支柱,供其攀援。花蕾現後,除留種株植外應摘除花蕾,以減少養分消耗。
病害防治
茜草根腐病可於發病初期用1:1:120波爾多液防治,或用多菌靈防治。白粉病用粉銹寧防治。蟲害主要有蚜蟲,紅蜘蛛,可用蚜蟎淨防治。
收穫加工
茜草一般於移栽後2—3年的秋季,地上莖葉枯萎後採挖。先將地上莖藤割去,再刨出地下根,去淨泥土,曬乾即可入要出售。畝產量150公斤。
物種分類
①長葉茜草,莖呈顯著的四方形,葉為披針形,長2~10厘米,基部圓形,先端漸尖,葉柄亦較長。使用於四川、貴州。
②中華茜草,葉柄較短,葉闊卵圓形,基部圓形或闊楔形,花序較短。使用於四川、東北等地。
③狹葉茜草,葉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果實黑色。使用於山東部分地區。
④黑果茜草,形態與茜草相似,但果實成熟時黑色。使用於黑龍江、遼寧、甘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