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玉石
《書經□禹貢篇》記載:“揚州貢瑤琨”。這個“瑤琨”,即指今天的溧陽小梅嶺玉石和句容茅山玉石。三千年前,它們已令世人注目。我國現存最早的文物鑑定專著《格古要論》卷六《珍寶論□石類玉》中明確記述了茅山石:“句容茆山石,白而有光,有水石,冷、白色,或有水路,或有飯糝,色好者與真玉相似”。而丁沙地遺址所出土的玉角等加工遺料考證又進一步告訴我們,茅山玉石早在新石器時期就被先人採用,為良渚文化用玉。中國玉器研究會會長楊伯達教授說:“茅山玉石即‘琨’考,瑤琨為東南之美玉,茅山石堪當於‘琨’,正符《說文》釋琨為‘石之美者’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的玉幾乎相等了”。明末養生家、鑑賞家高濂著《遵生八箋》,其中《燕閒清賞箋□論古玉器》也記述了茅山石:“茅山水石,美者能勝玉,內有飯糝點子,可以亂真”。他還將玉石礪碎為養生之用。明朝大詩人高啟《泉南兩義士歌》有云:“逾年還家喜得寶,木難火齊並瑤琨”,可見茅山玉石名負當時為雅士所一時追慕。明末至清康熙年間時有奸商用茅山玉石游於浙江杭州等地流通冒充和田玉,就不足為怪了。惜於清中葉,茅山玉石因存量驟減,逐漸湮滅,後人古玩著述中也不復提及。
但可喜的是,經營寶玉石多年的張泯劊先生,憑籍對玉石的執著痴迷,進行了艱苦的探尋,於2008年終於揭開了茅山玉石神秘的面紗,承續了斷裂兩百餘年的歷史脈絡,使其回歸應有的文化地位,讓愛玉者擁有一份珍貴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