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我囯長達五千餘年的封建傳統,均以“士、農、工、商”為列,士為首,商為末,直至宋朝,尚有商人穿鞋必須著一黑一白之劣規,故范蠡一生雖有輝煌業績,然終因棄官經商的經歷使他無緣與歷史名人共同載入史冊。
范螽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青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聖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伐越而勝,越王勾踐被俘到蘇州吳縣靈岩山上的吳王宮充當奴役,范蠡亦隨為人質,他勸勵勾踐臥薪嘗膽、忍辱負重、不忘復國。同時,向夫差選送美女西施、鄭旦,使吳王從此迷戀酒色,貽誤國事。十年後越王果然在范蠡、文種的幫助下,重振旗鼓,選擇時機,滅吳復越。此時,建有復國大功的范蠡熟知勾踐其人,只能同苦,不能同甘,寫信告文種大夫曰:“兔之死、狗將烹”,毅然激流勇退,一天深夜,他帶上西施駕船“泛舟湖上”,向茫茫太湖逃隱而去,在太湖西北岸的的五里湖邊隱居,開始了棄政從商的新生涯。先是養魚謀生,並著有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養魚經》,後又到宜興山區學習研究陶器的燒制和經銷,由於他注意研究市場供求和價格變化的規律,買賣非常成功。特別是養魚和經營糧食、陶器等尤為昌盛,成為大江南北的大商賈。其誠信為本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特殊的研究價值。被譽為“商聖財神”。
司馬遷以“故范蠡三徒,成名於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為范蠡這位聖人的通財之道早已匯總下了古今典籍,尊稱為歷史事實,他著有的《商經》為吳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作品一覽
范螽所著的《商經》中分為《三略》《三謀》,這本書的思想是范蠡“經商之道”的精髓。他糸統有序地把三千年間的重要經商之道綜合起來,開創了三國時期傳商這一中國歷史編纂體制的先河。《商經》上啟政治,下啟軍事,他的“經商之道”以《人謀·六則》、《事謀·六則》、《物謀·六則》、《理財致富十二則》、《理財致富十二戒》等為中心,擴及整個社會各個階層的典經謀略,囊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軍事、桑農生存以及天文、地理和百工經商知識。
《商經》的五個“經商之道” 持特有的工商文化,及在吳地人文這種文化孕育中、影響和奠定了吳地文化經商的儒家基因,形成了無錫人的務實而不乏創新、逐利而注重誠信等性格特點,更重要的是吳地文化在范蠡“經商之道” 的浸潤、沉澱在無錫人骨髓里的那種經商濟世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益發具有活力。
范蠡《商經》的《三略》《三謀》中,是他著名的經濟思想:“勸農桑,務積穀”、“農末兼營”、“務完物、無息幣”、“平糶各物,關市不乏,治國之道也。”、“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等至今對現代的經濟建設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范蠡提出富兵強國之道,在於順應“天道”,以保持國家的富強,方能“持盈”,才能獲得成功。范蠡說的“定傾者與人”,就是要效法人道,講德、講義,“天地之間,人最為貴。”治國之要在於愛民、富民、順民。社會安定了,農業百工才能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才能達到國富民強,在世界經商史和文化史上有著鮮明的前例。
《商經》中提到與所謂“換季行銷” 的經商理念符合經商之道。把歷史的事實和他本人的評論融為一體,使《商經》同時成為一部充分表達了范螽對吳地人文社會思想體糸精闢的經商理念論著。范螽不但通過以《商經》的選擇和運用體現吳地人文經商理念的方式,也運用吳地人文經商的觀點,布適於當地百姓,而且創造了《商經》、《養魚經》、《計然篇》等相當實用的勵志加經管書,教春秋戰國他那個時代的人做生意,伎今天的經管書作者們奉他為開山鼻祖。
《養魚經》全文共350餘字,以鯉魚的養殖,來傳授魚類的養殖技術,可見我國鯉魚養殖業已在2400年前開始了,這是世界魚類養殖史上的一個創舉。最早出現於北魏高陽太守賈思勰編撰的《齊民要術》這部農業著作中。《養魚經》指出雄雌鯉魚必須達“三尺者”雌性鯉魚必須“懷子”才能當種魚選用……這是經過長期養魚實踐、觀察的總結,至今仍有實際操作意義。
《商經》還是一部具有儒商之道價值的紀實文獻巨著。范螽嚴肅地指出:“節事者與地,唯地能包萬物以為一,其事不失……節事者,至事之要也。”做到“田野開闢,庫倉實,民眾殷……”這是最大的政治事務。范蠡為越王提出了“富邦強兵”之策,制定了鼓勵繁殖人口的政策,即“同男女之功”等等,從而越國人多勞力多,耕種多,五穀多,百姓富,家家有帶甲之勇,國力迅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展示了不同凡響的“商聖” 才華。
歷史評價
今天,人類巳經進入了21世紀,當我們談論范螽和他的《商經》的時候,依然充溢著高山仰止的心情。范螽作為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家,他的穿透天人古今的歷史經商通識,他的經商之道史哲於一爐的巨匠風釆,他的《范蠡經商十八則》的創新精神,他的忍辱負重、發奮超越自我的高尚人格,巳經成為至德泰伯吳地子孫人文精神的精髄部分。
千百年來,關於范螽和《商經》的解讀和研究,一直是吳地史學研究和吳地人文學術領域跨學科研究的一個亮點。改革開放30年以來,特別是近20年來,范螽和《商經》的研究在宜興等地取得了全方位的突破性進展。例如;宜興“陶祖聖境” 范螽文化陳列館,范螽山莊、范螽財神廟等,這些研究的總體文化背景,巳出現了至德泰伯吳文化和儒家思想在研究中的碰撞,柤互之間互動、互補、互通的研究趨勢,研究方向出現了注重反思、注重個性、注重套用旳研究趨勢,主導價值取向出現了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交觸的趨勢。思想方法也隨之趨於研究、分析、綜合走向吳地人文的趨勢,研究手段出現了高新技術、高科技、高水平化的趨勢,新觀點、新方法、新成果不斷湧現,特別是近期一支由無錫至德國學研究院組成的骨幹隊伍已經形成。
今天,無論是吳地人文、吳氏宗親、吳文化研究,民營學術研究,都是順應21世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傳承國學精髄的具體實踐,目標是建設教學——至德國學型的國內外有影響的多科性的管理、諮詢、研究院,任務是培養和造就國內一流企業家,用國學禮儀、國學素質、國學精典、國學元素適應社會需求,培育具有開拓務實有儒家思想的企業家。解決廢退、浮澡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開展國內外學術文化、吳地文化交流,發揮以《商經》為“經商之道” 理念的吳地人文文化,推進范蠡《商經》研究。
要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是,遵循創新原則、適應原則、超前原則、開放原則。在充分運用無錫至德國學研究院的現有條件下,還應取得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別是文化遺產、文化產業、科教文化等方面,在吳地人文精神的推動下與弘揚經商理念相融合,推進范螽《商經》自然科學和吳地人文社會科學的運用與研究,倡導范螽“商經之道”和科研資源共享,推進優勢學科和國學特色,在國學領域中運用理解、溝通,及崇尚商經之道,在廣闊的國學文化背景下培養多種多樣的全面發展的社會骨幹人才,在多科國學領域交叉互補的學術環境下,推進吳地人文的范螽“商經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