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復旦大學教授]

范曉[復旦大學教授]

范 曉(1935.4--)筆名求知、田申瑛、田農、賀誠,男,漢族,上海市人。1956年考入復旦大學中文系。1961年畢業留校後,歷任實習研究員、講師、副教授、教授等職。現為復旦大學中文系和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並被聘擔任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特聘教授、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系客座教授、福建師範大學和南通師範大學兼職教授、錦州師範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漢語學習雜誌特約編委。曾任復旦大學語言文學研究所語法修辭研究室主任。曾應邀到日本、香港、韓國等地講學和進行合作研究。

基本信息

復旦大學教授 博士生導師

科研

科研範圍比較廣泛,涉及語言學理論、語法、修辭、方言、詞典編纂等許多領域,研究的主攻方向為語法學。研究範圍涉及語言理論、語法、修辭、方言、詞典等領域,主攻語法。承擔並主持了國家教委“七五”規劃項目“動詞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句型研究”上海市社科重點項目“句模研究”、上海市教委重點項目“語法理論”等重大科研項目。已出版三個平面的語法觀、語法理論綱要、語法述要、動詞研究、動詞研究綜述、漢語動詞概述、漢語的短語、漢語的句子類型、上海語、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吳方言簡明詞典等(含合作)10餘部著作。已發表學術論文170 余篇。科研成果獲多種獎勵,其中學術論文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獲1995年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動詞的配價與漢語的把字句獲上海市2002年第6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論文二等獎。

在語言學領域中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語法研究上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有:

積極倡導"三個平面"的理論。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系統地闡釋三個平面的理論並用此理論來研究漢語語法的專著《三個平面的語法觀,還以三個平面為綱出版了語法理論綱要。圍繞此理論還發表了語法研究中的十大關係等一系列有影響的文章。主張在語法研究中要把句法分析、語義分析和語用分析既界限分明地區別開來,又互相兼顧地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使語法分析做到形式和意義相結合、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結構和結合、描寫和解釋相結合,從而求得語法分析更全面、更系統、更豐富、更科學。這個理論受到語法學界的普遍關注,人們認為它"不僅拓寬了語法研究的領域,而且為深化語法研究指出了一條新路"(語法研究座談會紀要)。

對漢語的動詞有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先後主持撰寫了漢語動詞概述、動詞研究、動詞研究綜述等書和發表了漢語動詞的"價"分類等一系列學術論文。對漢語動詞的性質特點、內部再分類以及動詞的配價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推動了漢語動詞和漢語配價語法的研究。

對漢語的短語有系統和深入的研究。70年代末關於結構和短語問題的討論中,發表了關於結構和短語一文,全面論述了短語的性質、特點、分類及語法地位等問題。此文"對這一討論作了比較全面的概括,可以說是(這次討論的)一個小結"(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此後又出版了漢語的短語、介賓短語、復指短語、固定短語等書和發表了一系列相關的文章,進一步論述了漢語短語中的各種問題,提出不少新穎的見解。

對漢語的句子分析及其類型問題有深入的、開拓性的研究。發表了談談析句問題、句型、句模和句類、略說句系學等有關句子分析和句子類型的一系列論文,還出版了漢語的句子類型一書。把三個平面的理論運用到句子研究上,對句子的合格度的標準給予新的解釋,提出了區分句型、句模和句類並把三者結合起來最終建立句位系統(句系)的新觀點,還提出了建立句系學的新構想。

教學

范曉教授在高校從事語言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年。曾為大學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和進修教師開設過語法理論、現代漢語、漢語語法、修辭學、語法專題研究、語義研究、動詞研究、句型研究、語法學史、上海方言研究等10 余門課程。已培養國內外研究生40餘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2名,內含國外研究生11名)。曾獲多種教學獎,1987年獲復旦大學教育獎,2000年獲上海市博士生優秀論文指導獎,2001年獲復華教學科研獎,2002年獲復旦大學“薇閣中國語言文學教學獎”等。

主要研究成果

著作要目:(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語法述要》(署名田申瑛),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

《簡明吳方言詞典》(合作),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5月。

《漢語動詞概述》(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

《上海語》(合作),日本:白水社,1987年10月。

《漢語語法修辭詞典》(編寫語法部分),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6月。

《介賓短語》、《復指短語》、《固定短語》,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7月。

《漢語的短語》,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

《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寫作語法部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7月。

《嘉定縣誌·方言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動詞研究》(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4月。

《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副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11月。

《動詞研究綜述》(主編),山西高教聯合出版社,1996年6月。

《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1月。

《國語語法知識》,香港國語研習社,1997年10月。

《漢語的句子類型》(主編),山西書海出版社,1998年2月。

《語言研究的新思路》(編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同義詞小詞典》(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

《反義詞小詞典》(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9月。

《語法理論綱要》(主筆),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年7月。

《語法講話》,(共20篇漢語拼音小報連載),1994年5月-1997年12月。

《語法對話錄》,(署名賀誠,共38篇香港國語報連載),1996年1月-1999年8月。

論文要目(按發表時間先後排列):

《試論文章的準確·鮮明·生動》(合作),語文教學1960年4期。

《論語的質變》,復旦學報1960年7月號。

《談語言學的所謂階級性問題》(署名求知),《再談語言學的所謂階級性問題》(署名求知),《江漢學報 title=網上書城檢索》學術月刊 1961年3期。

《再談語言學的所謂階級性問題》(署名求知),《江漢學報1962年6 期 。

《漢語提帶複合謂語探討》(合作),復旦學報1965年5月號。

《論語言學遺產中的精華和糟粕及批判繼承問題》(合作),學術月刊1965年9 期。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文風的核心》,復旦學報1977年2 期。

《又收入文風論集》,求實出版社,1995年。

《具體-抽象-具體”的科學方法》(著名求知),江漢論壇1980年2 期。

《關於結構和短語問題》,中國語文1980 年3 期

《是”字句的修辭用法》,語文學習1980年5期。

《談談析句問題》,安徽師大學報1980 年4 期。

《詞同詞素》、《詞組的區別》,語文學習1980 年5 期。

《略論斷詞》,復旦學報(增刊)1980 年。

《陳望道與中國文法學》(合作),語文論叢(1),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年。

《怎樣區別現代漢語的詞同短語》,東嶽論叢 1981年4期。

《上海方言研究》(1)(合作),《明治學院大學論叢》(日本)1982年10月號。

《修辭以適應題旨情境為第一義》,中學語文教學1982年9期。

《談談語法學習的必要性》,文科月刊1982年5期。

《上海方言研究》(2)(合作),《明治學院大學論叢》(日本)1982年10月號。

《說句子成分》,阜陽師院學報1983年1期。

《語法學習對話》,文科月刊1983年2期。

《貴在隨機應變》,修辭學習1983年2期 。

《上海話里的“老”字》,採風1983年5月。

《關於形容詞帶賓語問題》,漢語學習1983年5期。

《“是”字句的提問形式》,語文學習1983年6期。

《修辭要講究題旨情境》,《與中國修辭學 title=網上書城檢索》,《修辭學發凡》與《中國修辭學》,復旦出版社,1983年。

《試論動詞謂語句的定型問題》,語文論叢(2),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

《談重疊短語》,語文學習1983年12 期。

《談一種特殊類型的複句》,漢語學習1984年1期。

《上海方言研究》(3)(合作),《明治學院大學論叢》(日本)1984年3月號。

《談修辭和語法的共處現象》,修辭學習1984年3期。

《關於動補格句式的句義重心》,中國語文通訊1984年4期。

《動結式的肯定和否定》,大學語文1984年5期。

《關於動賓短語》,語文學習1984年6期。

《試論重疊短語》,杭州大學學報1984年12卷。

《關於“中學語法教學系統提要”的幾個問題》,新疆教育1985年1期。

《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 》(合作),新疆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2期。

(語言教育與研究 1993年2期重刊。)

《談談詞語組合的選擇性》,漢語學習1985年3期。

《試論靜態短語和動態短語》,濟寧師專學報1985年4期。

《談形容詞和副詞的區別》,中文自學指導 1986年1期。

《談談詞語的搭配》,中國語文天地1986年1期。

《論言語美》,徽州師專學報1986年1期。

《試論兼語句》,烏魯木齊教育學院學報1986年1期。

《吳方言概況》,《簡明吳方言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

《略論V-R》,《語法研究和探索》(3),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簡明吳方言詞典的編纂》(合作),辭書研究1986年2期。

《有關動詞研究的幾個問題》,語文導報1986年5期。

(又收入句型和動詞),語文出版社,1987年。)

《交接動詞及其構成的句式》,語言教學和研究1986年3期。

《試論主謂複句》,淮北煤師院學報1986年4期。

《略論語法結構的核心成分》,濟寧師專學報1986年4期。

《說插語》,《語文論叢》(3),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

《試論補充複句》,《語文論集》,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年。

《VR及其構成的句式》,《語言研究集刊》,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關於補心複句》,淮北煤師院學報1987年3期。

《介詞短語“給N”的語法意義》,漢語學習1987年4期。

《語體對句子選擇情況的初步考察》,語體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

《論語法和修辭的關係》,《修辭學研究》,語文出版社,1987年。

(又收入語法修辭結合問題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6年。)

《正確理解並處理靜態和動態的關係》,河南大學學報1988年2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88年4期。

《關於定語的後置現象》,濟寧師專學報1988年3期。

《動詞研究的重大成果》(合作),辭書研究1988年6期。

《吳語“V脫”中的“脫》”,《吳語論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

《施事賓語句》,世界漢語教學1989年1期。

《語法研究中意義和形式相結合的原則》,《語法研究和探索》(4),北大出版社,1989年。

《論詞的功能分類》,煙臺大學學報1990年2期。

《“V上”及其構成的句式》,營口師專學報1991年1期。

《論漢語語法的特點》,濟寧師專學報1991年4期。

《動詞的“價”分類》,《語法研究和探索》(5),語文出版社,1991年。

《近代漢語和吳語》,中國語言文學紀要(日本),第12號,1991年。

《上海話雙音節象生詞的生動形式》,《中文研究集刊》(日本),第3號,1991年。

《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區分及其再分類》,中國語言學報第4期,商務印書館,1991年。

《試論語義結構中的主事》,《中國語言文學的現代思考》,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論語法研究中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原則》,《語法修辭方法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

《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合作),中國語文1992年4期。

(又收入中國語文四十周年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1993年。)

《V得句的“得”後成分》,漢語學習1992年6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3年2期。)

《VP主語句》,《語法研究和探索》(6),語文出版社,1992年。

《復動V得句》,語言教學與研究1993年4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4年2期。)

《關於句子合語法和不合語法問題》,中國語文1993年5期。

《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合作),中國語文1994年2期。

(又收入呂叔湘先生九十華誕紀念文集,商務印書館,1995年。)

《語言》、《言語和話語》,漢語學習1994年2期。

《“N受+V"句說略》,語文研究1994年2期。

《現代漢語動詞的次範疇》,《語法修辭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

《關於現代漢語動詞的研究》,動詞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句型、句模和句類》,《語法研究和探索》(7)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5年。

《動詞的配價與句子的生成》,漢語學習1996年1期。

《同音同形的“是”的分化》,辭書研究1996年2期。

《動介組合體的配價問題》,營口師專學報1996年1期。

《關於動詞配價研究的幾個問題》,三明大學學報1996年1期。

(又收入配價理論與漢語語法研究,語文出版社,2000年1月。)

《“有”字句的後續成分》(合作),語言教學和研究1996年4期。

《粵普語法差異》,《香港國語教師學習資料彙編》,香港國語研習社,1997年。

《語言研究的新思路》(合作),《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漢語句法結構中的主語》,《語言研究的新思路》,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三價動詞形成的基幹句模》 (合作),漢語學習1998年6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9年4期)

《二價動詞形成的基幹句模》 (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年1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1999年6期)

《論句模研究的方法》(合作),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9年4期。

《略說句系學》,漢語學習,1999年第6 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0年4期)

《語法研究的十大關係》,《語法研究入門》,商務印書館,1999年2月。

《領屬成分在漢語句子中的配置情況考察》,漢語現狀和歷史的研究

《首屆漢語語言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論“致使”結構》,《語法研究和探索》(10),商務印書館,2000年。

《談談中學的語法教學》,語文教學通訊2000年12期。

《非動作動詞形成的基幹句模》(合作),語文論叢上海(6),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

《論名核結構》,《語言問題再認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

漢語語法研究的歷史、現狀和展望,漢語學習2001年1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1年1期)

《句法、語義、語用之間的互參互動關係》,山東師大學報2001年3期。

《現代漢語名詞及其再分類》,語文論叢(7),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V得”後主謂結構的語義分析》(合作),中國學研究2001年第4輯。

《動詞的配價與漢語的把字句》,中國語文2001年5期。

《論語法研究中結構和功能相結合的原則》,現代中國語研究(日本)2001年2期。

《收入從語義信息到類型比較》,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關於漢語的語序問題》,漢語學習2001年5-6期。

(又收入人大資料中心語言文字學2002年2、4期)

《論漢語的語序》,中國語學(日本)2001年11月(總248號)

《預設和蘊涵》,信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5期。

《論名詞在語義平面的“兼格”》,《語法研究和探索》(10),商務印書館,2002年。

《說語義成分》,漢語學習2003年第1期。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

1935年生,上海市人,復旦大學中文系,曾師從陳望道先生,現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語法修辭研究室主任,中國語言學會常務理事。曾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進修教師等開設過"現代漢語"、"修辭學"、"語法理論"、"漢語語法學史"等10餘門課程。已培養國內外研究生40餘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2名,內含外國博士研究生10名)。曾應邀到日本、香港等地講學和進行合作研究。已出版《三個平面的語法觀》、《語法述要》、《漢語的短語》、《漢語的句子類型》等10餘部專著(含合著),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已發表170多篇學術論文。主持完成了國家教委"七五"規劃項目"動詞研究"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動詞句句型研究"等重大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獲多種獎勵,其中學術論文《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獲1995年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范曉教授是全國知名的語言學研究專家,在學術界聲望卓著,處於領先地位。2002年9月被我院特聘為全職教授,擔任我院部分教學工作和青年教師的培養與科研指導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