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守義

范守義皈依天主教後,成為在山西傳教的艾若瑟神父的助手。 在葡萄牙期間,艾若瑟和范守義至少兩次被國王若昂五世召見。 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義歷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

人物簡介

范守義(1682年—1735年),1682年6月13日生於山西省臨汾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堯都區金殿鎮)。清康熙帝使臣。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義歷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 范守義著有《審鑒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范守義在乾隆十八年(1735年)逝世。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范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范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審鑒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出使歷程

范守義皈依天主教後,成為在山西傳教的艾若瑟神父的助手。他的教名為路易.范守義.若瑟,本名福然塞司蔻.蒲蕘瓦納,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曾在山西等地傳教,是與利瑪竇等一樣贊同並實行文化融合和適應策略的傳教士。1705年到北京,范守義作為天文生陪同前往。1707年10月,康熙帝為澄清中國禮儀之爭,命范守義隨同法國傳教士艾若瑟出使羅馬教廷,他們受皇命離開北京南下,並於1708年1月14日在澳門登上"耶穌基督號"前往歐洲。范守義隨同艾若瑟,從澳門啟航,經婆羅洲、馬六甲、蘇門答臘,入大洋,航行三四月,1708年9月他們到達里斯本。
在葡萄牙期間,艾若瑟和范守義至少兩次被國王若昂五世召見。范守義遊記《審鑒錄》寫道,"第三天,國王召見我們……他大約有20歲,舉止端莊,和藹可親。過了一天,我們又見到國王,他下令讓我們在宮中到處參觀。"此外,范守義在第二天又見到了國王到教堂作感恩祈禱。葡萄牙國王若昂五世支持傳教士在中國的文化融合和適應的傳教策略。他認為鐸羅不僅是葡萄牙的敵人,而且也踐踏了葡王室傳教會被授予的特權。他希望羅馬教廷聖上"立即採取措施以向中國皇帝和該朝廷做出滿意之解釋"。但是,葡萄牙國王的努力顯然沒有產生積極的效應。同行的阿爾碩神父在回到西班牙後病歸故里,未能同時到羅馬。在里斯本停留四個月後,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正月再啟程,經直布羅陀海峽,遇風停留在西班牙安達魯西亞,停留後再啟程前往義大利。二月下旬,抵達熱那亞,取陸路經比薩、錫耶納等地,抵達羅馬,晉見羅馬教皇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范守義將康熙皇帝關於多羅來華、中國禮節問題和西洋教務問題的旨意,詳細向教皇呈述。教皇聽後,雙目含淚說,“我從來沒有令多羅如此發言行事”。
在羅馬期間,艾若瑟和范守義受到克勉十一世接待,參觀宮殿和圖書館。范守義居義大利9年,先後在都靈、羅馬學習,並遍游義大利名城弗拉斯卡蒂、蒂沃利、那波利、卡普阿、博洛尼亞、摩德納、帕爾馬、帕維亞、米蘭、福爾切利、都靈、皮埃蒙特等地。
在歐洲期間,范守義學習了義大利語,並且在即將離開歐洲之前,被委任聖職,成為中國人中可能是第一個在歐洲擔任此職的天主教牧師。據康熙帝的特使穆敬遠為艾若瑟所作的紀念碑文所言,由於艾若瑟神父身體不適,長期患病,羅馬教皇欲換使臣替代艾若瑟。但"博施寬仁之教士","深明皇帝之恩寵,忠於履行之使命,疾病、風浪、海上風險均未動搖其勇氣,遂再次登船穿越大西洋"。
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羅馬教皇收到康熙皇帝朱筆文書,召見艾若瑟、范守義,口諭:“你們可以回國,我將另遣 使臣前往,向中國皇帝逐條陳奏”。1719年5月15日,他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從里斯本登上"聖方濟.沙勿略號"返回中國。並再次獲得葡萄牙國王接見,賜問良久,並獲賜黃金百兩。歸途中艾若瑟不幸由於身患病疾,心情鬱悶,1720年3月15日,在好望角附近的海上去世。范守義堅持守護著他的遺體,"不屈不撓地抵制著船員們欲將屍體拋入大海的企圖"(史景遷語),並且承擔了艾若瑟未完成的使命,於1720年2月回到中國,在澳門登入。上岸後,范守義按照基督教的規矩為艾若瑟的遺體做了靈魂淨化儀式。澳門駐軍與當地政府以最快的速度通過驛站飛馬速報康熙皇帝,並派軍隊護送范守義到廣州。六月十三日抵達廣州,在廣州期間,他寄宿在天主教神父的宿舍。在康熙皇帝的特使穆敬遠的安排下,在廣州城西北為在航途中去世的艾若瑟神父建造了墓地,並且由穆特使主持了安葬儀式。葡萄牙耶穌會為艾若瑟立拉丁文墓碑,康熙帝特使親撰漢文墓碑,歷數艾若瑟神父之功德,並言"深知最佳之舉措莫過於緬懷該偉大學者之功德,……嗚呼大師,汝已得永恆之福,登光榮之位,故得以傾聽吾等善良之祝願及向來此城此地對汝表達緬懷情意之番人展示汝之充滿寬仁厚愛之心,以將汝之德操永遠銘記。"
不久地方總督和康熙皇帝的特使很快召見了他。1720年10月11日,奉詔到熱河,叩見皇上,蒙康熙帝賜見,賜問良久。范守義著有《審鑒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歷。
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范守義歷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

歷史地位

中國歷史學家閻宗臨將清康熙年間的范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范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身見錄》,具有特殊歷史意義。
一是他的身份是皇帝的使臣,或者說使臣的隨員;
二是他在歐洲遊歷了各國,並學習了義大利語,做了大量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認知的工作;
三是他受到了包括葡萄牙國王和羅馬教皇的召見,在文化交流的層次上非他人所能及;
四是他比較順利地返回中國,把西方的文化帶回了東方;
五是他寫下了一本記錄他和艾若瑟等歐洲之行的《審鑒記》,成為中國人中最早描述西方社會文化的著作之一。因此,范守義在中國走向世界,了解世界的歷史進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