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內瓦·布希
范內瓦·布希(Vannevar Bush),這位具有6個不同學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政府官員與本世紀許多著名的事件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其中包括“"曼哈頓計畫”、矽谷、國際網際網路等。倒轉資訊時代的時鐘,無論你審視信息技術發展史的哪個領域,范內瓦·布希都是在那裡留下過足跡的具有遠見的先驅性人物。正如歷史學家麥可·雪利(Michael Sherry)所言,“要理解比爾·蓋茨和比爾·柯林頓的世界,你必須首先認識范內瓦·布希。”正是因其在信息技術領域多方面的貢獻和超人遠見,范內瓦·布希獲得了“資訊時代的教父”的美譽。
不解之緣
布希的一生與麻省(兼指麻薩諸塞州和麻省理工學院)結下了不解之緣。1890年3月他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埃弗爾內特(Everett),在為科學和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之後,布希於1974年6月在麻薩諸塞州的貝爾蒙特(Belmont)逝世。從1919年起直到1971年,布希長期在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工作和教學。從1930年開始,在MIT擔任電子工程學教授的布希和一個研究小組開始著手設計能夠求解微分方程的“微分分析機”的工作,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這一開創性工作為二戰後數字計算機的誕生掃清了道路。40年代早期,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科學顧問,范內瓦·布希組織和領導了製造第一顆核子彈的著名的“曼哈頓計畫”。其後,他先後參與了從氫彈的發明、登月飛行直到“星球大戰計畫”的眾多重大的科學技術工程。美國政府依據布希的建議和構想批准成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和高級研究規劃署(ARPA)等科研機構保證了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長期領先地位。
在信息產業領域裡,范內瓦·布希更是功勳卓著。美國國內兩個著名的高科技工業園區--加州的“矽谷”和波士頓128號公路的“高科技走廊”的誕生都凝結了布希的心血。被人稱為“矽谷之父”的弗雷德里克·特曼在MIT獲得電子學博士學位的導師不是別人正是布希。1939年誕生的惠普公司是特曼的勝利,也是布希的勝利。從此范內瓦·布希的名字與矽谷結下了不解之緣。
范內瓦·布希還被稱為“超文本之父”,早在40年代他就預見到了PC和Web的出現。1945年,在那篇著名的論文《如我們所想》(As We May Think)中,布希構想了一種能夠存儲大量信息,並能在相關信息之間建立聯繫的機器。這個想像正是現在的Internet。後來,在布希發表的另一篇論文中他又提出這種機器(媒體)能夠把視頻和聲音集成在一起。而這恰恰是今天為人們獲取信息提供巨大方便的Web的核心思想。雖然,布希的這些機器最終沒有製造出來,但是他那天才構想深深影響了諸如泰德·尼爾森(Ted Nelson)這樣的後來者。
正是基於對范內瓦·布希如此深邃的洞察力和預見力的欽佩,在1974年他逝世以前,計算技術前沿的許多科學家都尊敬地稱他為“資訊時代的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