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蘭茶馬古道

茂蘭境內茶馬古道長八十多里,沿途有茂蘭、安樂、哨街、朝陽寺等客棧。茶馬古道上有許多工藝獨特、建造秀美宏偉的石拱橋、風雨橋(又稱廊橋)、鐵索橋(又稱吊橋)。

歷史

臨滄北上大理有若干條路可走。如果你翻開雲南省地圖,你會發現,從臨滄過雲州到巍山再到大理,取道茂蘭最便捷。據說馱茶馬幫從雲州經茂蘭再到巍山,往返一次只用十二天,如果取道鳳慶青龍橋則要十六天。儘管眾人皆知雲州、新城壩和茂蘭一帶都是癉癘之區,被視為懼途,有“誰要想過新城壩,先把老婆兒女賣了吧”的兒歌為證。但是賈客商販還是願冒此險而不走共它道路,這裡的奧妙在於:其一,茂蘭雖是山區,道路崎嶇,但一則這裡民風淳樸,無強盜騷擾之憂;二來回旅途縮短四天,運輸成本減少,經濟效益可觀。其二,茂蘭境內盛產優質茶葉,物美價廉,馬幫過此順便購買,賺錢頗豐。誰願意捨近求遠呢,“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這也許就是茶馬古道的由來。
茂蘭境內茶馬古道長八十多里,沿途有茂蘭、安樂、哨街、朝陽寺等客棧。古道上千萬人曾路過這裡,千萬雙馬蹄留下的痕跡至今清晰可見。每一個腳印就是一個美麗的傳說,每一個客棧都有講不完的故事。
在眾多來往馬幫之中,要數馱茶馬幫最吃香。馬幫馱茶既賺錢又安全,因為茶能避邪。據說“茶”字本身就是一個鎮邪符號,鬼神不侵,賊寇不擾,把“茶”字折開即為“二十人騎木”。為此,不足二十人的強盜不敢搶劫馱茶馬幫。
馬泗橋北不遠的大歇場坡頭,不少馬幫喜歡在此地開燒(生火煮飯菜)。有時幾十起馬幫一齊在此歇腳開燒而互不相擾,原因是此處地勢開闊平坦,草肥水美,柴禾隨手可得。馬幫每到一地開燒必殺雞,吃肉是小事,看雞卦(退化了的前腿骨)才是目的。有時在深山老林開燒買不到雞,馬鍋頭(馬幫的頭人)衣袋裡的雞卦就派上用場,急用時隨手取出兩支一配合,便知吉凶。趕馬人認為“雞卦不哄人”,出門上路由雞卦卦象決定去留。倘若卜得的是大凶之卦,不論是深更半夜還是正在開燒吃飯,也不論遇上傾盆大雨或是嬌陽似火,都必須立即動身趕路,否則災禍難逃。
來往馱茶馬幫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茶馱子龐大,路窄之處兩馬幫撞對班(對面相遇)如何相讓呢?趕馬人自有妙法。法一,馬幫無論大小皆配備有釯、大鈴和超子。(釯,象演劇用的打擊樂器“鑼”,敲打之處明顯突起,傳聲很遠。大鈴,比拳頭大的鈴鐺,佩戴於第一隻打頭騾子的脖項上,聲音響亮,傳聲較遠。超子,由數十個小鈴鐺組合而成一長串,聲音清脆悅耳,佩戴於第二隻騾子脖項上。)當兩個馬幫在崎嶇山路狹窄處相遇時,趕頭把(走在最前面的那五個騾子稱為頭把)的趕馬人便一邊緊敲 ,一邊大聲“唔,唔…………”叫著往後轉。聽到這種叫聲就知道兩馬幫對面相遇了。這時要根據少讓多或下讓上的原則,該讓路的一方把騾子退到路寬處或把頭騾牽在路邊,讓另一方前行。法二,該讓路的一方卸下全部馱子,讓另一方先走。一個馬幫不論有多少區騾子,頭騾二騾都是經過認真挑選和訓練的。它們不一定是形體高大粗壯的,但必須是既膽大又溫順的,能聽懂主人的叫喚並聽從命令的。頭騾二騾素質如何決定馬幫的聲譽,因此它們的身價較高。
有的馱茶大馬幫財大氣粗挺威風。鍋頭騎的是披紅掛綠的壯實好馬,腰插手槍在後壓陣;二鍋頭(馬幫中的第二號人物),佩長槍,常巡前察後流動著,其餘趕馬人都備有防身器械。倘若在某地遇上賊寇或鄉丁要過路錢時,雙方常亮出傢伙各顯威風,結局自然是弱者甘拜下風。
茶馬古道上的奇聞趣事不勝枚舉,其中一則十分感人之事值得一提。哨街大山神廟有一石碑(今石碑已毀,但墳基尚在),名狗碑。神州渡開渡不久,一個有百十匹騾子的馱茶大馬幫歇宿朝陽寺。馬鍋頭一夜狂飲豪賭喝醉了酒,第二天馬幫行至距哨街二里地的大山神廟時,鍋頭實在支持不住,命馬幫歇息開燒,他自己倒頭便睡。不巧,雞卦顯示的是大凶卦象,大家來不及吃飯就匆匆趕路。兩天之後,該馬幫住宿文筆坡腳,才發覺丟失了錢袋子,同時不見了跟幫狗,到處尋找不見蹤影。焦慮之中有人提議原路返回尋找,來到哨街大山神廟,一人到路下屙屢,發現灌木叢中綠蒼蠅飛舞,拔開枝葉細看,要找的狗死在這裡。狗身下那條布袋正是他們丟失的錢袋,袋中所有銀錢毫釐不差。大家被這隻狗以身殉職保銀錢的忠心義膽所感動,遂為其打造石碑掩埋路邊。碑文刻有七個字:“忠心義膽之狗墓”。以此表達感激之情,也能教育路人:狗能如此忠烈,做人豈能不如狗!哨街一帶婦儒皆能講述這段史實,至今傳傾不衰。

橋樑

茶馬古道上有許多工藝獨特、建造秀美宏偉的石拱橋、風雨橋(又稱廊橋)、鐵索橋(又稱吊橋)。不少橋樑歷經數百年的歲月,今日尚存,澤富後人。平凡的人民亦有偉大的創造。

建築在山遠水長之中的橋樑就是這種偉大創造的最好的例證,它們飽含著地理地質、水系水文、建築雕塑、碑刻書法、民俗心理、環境美學、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學科的內容。一座橋樑就是一座多門學科完美結合的實物載體,一座橋樑就是一座勞動創造奇蹟的豐碑。

在流失的歲月里,我們的先民創造的美輪美奐的橋樑,有的被洪水沖圮,有的因種種原因改建或撤除。大部分橋樑,已無蹤影,僅在百姓中留下了一個名字。但是,這些建築在崇山峻岭間的各類橋樑,無疑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仍有許多完美無暇地融合于山水之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