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簡介
由於普洱茶原產區與中原文化發達區的萬水千山之隔,普洱茶這朵奇葩直至明清時期才被認知,這就讓人們對普洱茶的歷史文化的認識帶來了很多的不足與誤區,隨著人們對普洱茶認識的加深,普洱茶的影響力在逐年提升,2007年普洱茶成為當年中國的三大熱詞之一:股票、房奴、普洱茶。
普洱,位於祖國雲南省西南邊陲,擁有4.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486公里的國境線,與緬甸、越南、寮國接壤;是鑲嵌在祖國西南邊陲的一顆綠海明珠,是“彩雲之南”的面積大市、生態大市、資源大市、邊境大市、民族大市、文化大市。
歷史淵源
普洱茶起源地畢竟距離中華文化中心地區太遙遠,交通不便及萬水千山之隔使普洱茶的文字紀錄非常貧乏,在少得可憐的文字記錄中,還有不少是內地文人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記錄,所以並非所有普洱茶的文字記錄的歷史都可以作為信史,也需要甄別。
公認的最早普洱茶產區的文字記錄《蠻書》唐樊綽於鹹通四年(公元863年)撰寫的《蠻書》記錄了很多雲南的歷史文化,其中在《蠻書·雲南志·管內物產卷七》中記:“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這是目前公認的普洱茶產區的最早文字記錄,因而被廣泛引用。如果我們冷靜地來看樊綽的記錄,仍有需要甄別討論的問題。公元862年統治雲南的南詔國出兵攻打安南(即越南,當時歸屬唐統治,唐政府在安南設有統治機構),唐政府派蔡襲繼任安南經略使,樊綽是蔡襲幕僚。為了知己知彼,了解南詔情況,樊綽受命收集南詔資料並於863年寫成《蠻書》,也就在同一年南詔攻占安南,蔡襲戰死,樊綽逃走。樊綽其實並沒有到過雲南。因此對於《蠻書》關於茶的記錄也需要進行甄別討論。其一,書中所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應該是可信的。“銀生”即銀生節度,治所在銀生城(今景東東縣城),轄區包括了今普洱市、臨滄市一部、西雙版納州等地,這一帶正是公認茶的起源區域《蠻書》只說“茶出銀生城界諸山”。在唐代以前,景邁山種茶的說法已有1300多年,而新找到的用傣文寫的經書記錄布朗族1800多年前已在芒景建村和種茶,這當然還需專家認真考證。其二,說“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關於“散收,無采造法”應該是屬於道聽途說了。在瀾滄江流域有很多古茶山,這些古茶山規模大,樹齡老。以景邁山為例,可以採擷的面積超過一萬畝,按照布朗族的傳說種茶已有1800多年,這么古老而廣大的茶園如果“無采造法”是不可能形成的。至於“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飲法,並不代表普洱茶產區的飲茶法。蒙舍蠻即南詔國的統治民族,南詔統一前在洱海周圍有六詔(六個小王國),南面的蒙舍詔也稱南詔,其民族屬於當時稱“烏蠻”的一部分,其他五詔的民族都是“白蠻”,後來南詔統一其他五詔建南詔國並先後征服今雲南大部分地區。“蒙舍蠻”是當時“烏蠻”的一支,是南詔國的統治民族,所飲之茶應該是來自“銀生城界諸山”的古老的普洱茶,只是在飲用時有加上椒、姜、桂煮飲的習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飲法應該起源於此。
“普洱茶”溯源
三國時期,“武侯遺種”,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 農曆七月二十三日打開了普洱茶話史。“茶山有茶王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檀萃《滇海虞衡志》)。武侯就是諸葛亮· 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元二二五年南征,基諾族,深信武侯值茶樹為事實,並世代相傳,祀諸 葛孔明先生為“茶祖”,每年加以祭拜。唐朝 鹹豐三年(公元 862 年)樊綽出使雲南。在他所著的《蠻書》卷七中有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菽薑桂和烹而飲之。這就證明了唐代時期已經生產茶葉。
古代種植茶樹的先民濮人,現今布朗族,德昂族的先民 史稱“茶興於唐,盛於宋”。主產於西雙 版納的普洱茶在唐代(公元618—907年)就已銷往四面八方。阮福(普洱茶記)記載: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時”。
宋代(公元 960—1279年)除進行川滇藏茶馬交易外.大理國還派使臣到廣西以普洱茶與宋朝靜江軍作茶馬交易。運至中原和江南一帶的普 洱茶,是上乘的“緊團茶”,又稱“圓茶”。宋 朝名士王禹系品嘗了芬芳濃郁的曹洱茶後, 寫了一首讚美詩:“香於九畹芳蘭氣,圓如三 秋皓月輪,愛惜不嘗唯恐盡,除將供養白頭 親。”詩中所指“圓如皓月”,就是普洱緊團 茶。元代(公元1206—1368年),普洱茶已 成為市場交易的重要商品。元代李京在(雲 南志略諸夷風俗)、<金齒)、(白夷>(指傣族) 條說:“交易五日一集,以氈、布、茶、鹽相互 貿易”。民間在普洱進行茶葉交易的年代甚 為久遠。(滇雲歷年志>載:“六大茶山產茶 ……各販於普洱。……由來久矣”。
普洱茶 這一名詞是由民間茶葉交易而形成,正式載 入史書則是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明人謝肇制在《滇略》中說:“士庶所用,皆普 茶也”。<新纂雲南通志)指出:“‘普洱’之名 在華茶中所占的特殊置,遠非安徽、閩浙 可比。”明代至清代中期是普洱茶的鼎盛時 期,因為作為貢茶,很受朝廷讚賞,便極大地 促進了普洱茶的發展。此時,以“六大茶山 “為主的西雙版納茶區,年產乾茶8萬擔,達歷史最高水平。
據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八年 (公元1661年),僅銷往西藏的普洱茶就達3萬擔之多。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 年),普洱茶的生產仍然興旺,僅慢撒茶山 (易武)就年產5千餘擔。在西雙版納廣袤 的沃土上幾乎家家種茶、制茶、賣茶。茶山 馬道馱鈞終年迴蕩,商旅塞途.生意十分興 隆。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派往 雲南的總督鄂爾泰在雲南少數民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政策(設官府,置流官.駐軍隊以 加強行政統治),在普洱設定“普洱府治”.在 攸樂山(現為景洪市基諾族鄉,六大茶山之 首),設定“攸樂同知”,駐軍5百,防守茶 山.徵收茶捐。在勐海、勐遮、易武、倚邦等 茶山,設定”錢糧茶務軍功司”,專管糧食、茶 葉交易。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撤銷攸樂 同知,設定思茅同知,並在思茅設官茶局,在 “六大茶山”分設“官茶子局”,負責管理茶葉 稅收和收購。在普洱府道設茶廠.茶局統一 管理茶葉的加工製作和貿易,一改歷代民間 販賣交易為官府管理貿易,普洱便成為茶葉 精製、進貢、貿易的中心和集散地。於是,普 洱茶這一美名,便名震天下。正如清人檀萃 在《滇海虞衡志》所云:“普茶名重天下,出普洱六大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磚、六曰慢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於各 處,可謂大錢矣”。
“普洱茶”名來源
據考證銀生城的茶應該是雲南大葉茶種,也就是普洱茶種。所以銀生城產的茶葉,應該是普洱茶的祖宗。所以 ,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記》中說:“普洱古屬銀生府。則西蕃之用普洱,已自唐時。” 宋朝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菽姜烹而飲之。”從茶文化歷史的認知,茶興於唐朝而盛於宋朝。中國茶葉的興盛,除了中華民族以飲茶為風尚外。更重要的因為“茶馬市場”以茶葉易換西蕃之馬,對西藏的商業交易,開拓了對西域商業往來的容景。 元朝 在整體中國茶文化傳承的起伏轉折過程中。是個平淡的一個朝代。可是對普洱茶文化來說,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光景。因為雲南的普洱茶是大葉種茶,也是最原始茶種的茶箐製成的。所以中國茶的歷史,就等於是普洱茶的歷史。元朝有一地名叫“步日部”,由於後來寫成漢字,就成了“普耳”(當時“耳”無三點水)。普洱一詞首見於此,從此得以正名寫入歷史。沒有固定名稱的雲南茶葉,也被叫做“普茶”逐漸成為西藏、新疆等地區市場買賣的必需商品。普茶一詞也從此名震國內外,直到明朝末年,才改叫普洱茶。 明朝 萬曆年間(公元 1620 ),謝肇在他的《滇略》中有記載:“士蔗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 ,這是“普茶”一詞首次見諸文字。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來往穿梭雲南與西藏之間的馬幫如織。在茶道的沿途上,聚集而形成許多城市。以普洱府為中心點,透過了古茶道和茶馬大道極頻繁的東西交通往來,進行著龐大的茶馬交易。蜂擁的馱馬商旅,將雲南地區編織為最亮麗光彩的歷史畫面。 清朝時普洱茶脫胎換骨,變為枝頭鳳凰,不但廣受海內外人們喜愛,更成為倍受宮廷寵愛的貢茶,為最光彩而鼎盛的時代。
普洱茶的傳說
在普洱茶的傳說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孔明興茶之說。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記:“舊傳武侯遍歷六茶山,留銅鑼於攸樂、置鋩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梆於倚邦、埋馬鐙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諸葛亮征南中之事,據歷史記載: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二月諸葛亮大軍出成都南下,乘船順水到樂山,之後“五月渡廬”,渡金沙江進入今雲南區域,之後“七擒七縱”孟獲,平定南中,到十二月還成都。關於諸葛亮在雲南區域內的具體活動時間無史書有具體記錄,但從二月出師,五月渡金沙江,中間還順流乘船用了近三個月,諸葛亮大軍再渡金沙江回到成都由於是逆流,所用時間不會少於三個月,則諸葛亮大軍在今雲南境內活動時間不會超過四個月。據專家考證,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地點在曲靖一帶,三國時雲南的交通條件不如四川,諸葛亮大軍從成都走了一段水路後到金沙江用了三個月,照此速度既要行軍又要打仗,其大軍從金沙江到曲靖時間也需要一二個月,從曲靖再回到金沙江邊又要一二個月,照此時間推理,諸葛亮大軍只有一個月左右時間在曲靖一帶活動,還要“七擒七縱”孟獲,從時間上推斷諸葛亮只可能到過曲靖一帶,而且在曲靖一帶也沒有停太長時間。因此說諸葛亮到過保山,到過思茅,到過六大茶山從時間上就是不可能的。既然諸葛亮只可能到過曲靖一帶,那么為什麼在雲南很多地方都有諸葛亮到過的傳說呢?這裡面應該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諸葛亮平南中用的是攻心戰術,因此頗受雲南人愛戴,其二應該是名人效應。
普洱茶的來由
在巍巍無量山間,滔滔瀾滄江畔,有一個美麗的古城普洱,這裡山青水秀,雲霧繚繞,物產豐饒,人民安居樂業,尤其是這個地方出產的茶葉更是以品質優良而聞名遐邇,是茶馬古道的發源地,每年都有許多茶商趕著馬幫來這裡買茶。清朝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姓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由於濮氏茶莊各色茶品均選用上等原料加工而成,品質優良穩定,加之誠實守信、善於經營,到老濮莊主這代生意已做得很大,特別是以本地鮮毛茶加工生產的團茶、沱茶遠銷西藏、緬甸等地,成為藏族茶商經常光顧的茶莊,而且連續幾次被指定為朝廷貢品。
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又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清朝時,製作貢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料要採用春前最先發出的芽葉,采時非常講究,要“五選八棄”,即選日子、選時辰、選茶山、選茶叢、選茶枝,棄無芽、棄葉大、棄葉小、棄芽瘦、棄芽曲、棄色淡、棄蟲食、棄色紫,製作前要先祭茶祖,掌鍋師傅要沐浴齋戒,炒青完畢,曬成乾茶,又要蒸壓成形、風乾包裝,總之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繁雜神聖。製成餅茶後照慣例,是由老濮莊主和當地官員一起護送貢茶入京,但這年,老濮莊主病倒了,只好讓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當時濮少莊主大約二十三四歲,正如清明頭遍雨後新發的茶芽,挺拔俊秀,英姿勃發,他與二十里外磨黑鹽商的千金白小姐相好,白家也是鹽商世家,白小姐是方圓幾十里出名的美人,正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兩家火籠酒喝了,聘禮過了,再過幾天就打算迎親了,眼下正在籌辦婚禮呢。但是時間緊迫,皇命難違,濮少莊主萬般無奈,只好揮淚告別老父和白小姐上路,臨行前他們千叮嚀、萬囑咐,叫他送完貢茶就趕快回鄉。
也是合該出事,由於濮少莊主心事重重,加上時間緊迫,自己又經驗不足,這年的春雨又淅淅瀝瀝,時斷時續,平常父親曬得很乾的毛茶,這一次沒完全曬乾,就急急忙忙壓餅、裝馱,為後來發生的事埋下了一個大禍根。
濮少莊主隨同押解官羅千總一道趕著馬幫,一路上晝行夜宿,風雨兼程趕往京城,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其間跋山涉水、日曬雨淋的艱苦都不說了,更要提防的是土匪、猛獸和疾病的襲擊,好在一路上沒遇上大的麻煩,只是正逢雨季,天氣又炎熱,大多數路程都在山間石板路上行走,騾馬不能走得太快,經過一百多天的行程,從春天走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了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後,羅千總、押解官兵、馬鍋頭和趕馬漢子一夥人因是第一次到京城,不顧鞍馬勞頓,興沖沖地逛街喝酒去了,只有濮少莊主一人思念著家鄉的老父及白小姐,沒有心思去玩,留在客棧。他想,明天就要上殿貢茶了,貢了茶,咱就晝夜兼程趕回去,只是不知貢茶怎樣了。想到這裡,他跑到存放貢茶的客房把貢茶從馬馱子上解下來,打開麻袋,小心地拎出竹箬茶包,解開竹繩,剝開一個竹箬包裹一看,糟了,茶餅變色了,原本綠中泛白的青茶餅變成褐色的了。他連忙打開第二馱,也變色了,再打開第三馱、第四馱······。結果,所有的茶餅都變色了。濮少莊主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半天回不過神來。他知道自己闖了大禍,把貢品弄壞了,那可是犯了欺君之罪,是要殺頭的,說不定還要誅連九族。濮少莊主在地上坐了半天,慢慢站起來,恍恍惚惚像夢遊一般回到自己房中,關上房門,躺倒在床上,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他想到臨行前臥病在床老父的諄諄教導,想到白小姐涕淚漣漣的嬌容和依依不捨的惜別,想到府縣官員鄭重的叮囑和全城父老沿街歡送的情景,想到沿途上的種種艱辛。普洱府那翠綠的茶山,繁忙的茶坊,絡繹不絕的馬幫,車水馬龍的街道,一幕一幕在腦際閃現,這熟悉的一切都將成為過眼雲煙,祖上幾代苦心經營的茶莊也要毀在自己的手上了。
再說店中一小二聽說客棧住進了一個從雲南來貢茶的馬幫,心裡十分好奇,想這貢茶是什麼東西,我倒要見識見識。就悄悄一人摸進客房,他看到濮少莊主解開的馬馱子,拿過一餅茶,用小刀撬了一砣,掰了一小塊放進碗裡,衝上開水,一看湯色,紅濃明亮,抬起一喝,哇,又香又甜,苦中回甘。心想:到底是皇帝老兒喝的東西,果然不同一般。就搬了個凳子坐在桌邊蹺著二郎腿慢慢品咂起來。
濮少莊主在床上思過來想過去,思緒萬千,輾轉反側,淚水把枕頭也打濕了,這樣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最後心想:“罷了,罷了,有如明天殿前身首異處,不如今天就自我了斷,免得丟人現眼”。回到自己住處,解下腰帶栓在樑上,就往脖子上套去······
那邊羅千總一夥酒足飯飽,哼著小調,買了些北京小吃帶回來給少莊主品嘗,一進客棧門,就大聲叫嚷“少莊主,少莊主,快來嘗嘗京都小吃”,東尋西找,不見濮少莊主。小二聽見羅千總的叫聲,忙從房中跑出來說:“前晌還在,後來好像回客房去了”。羅千總提著東西向少莊主住處走去,“噔噔噔”剛上樓梯,就聽見“哐”的一聲響,忙推門進屋一看,發現公子已經吊在樑上,手腳還微微地動著。羅千總大驚,叫道“不好了,少莊主上吊了”,急忙抽出腰刀,砍斷腰帶,放下少莊主。小二等人聽到叫聲,忙從房中跑出來,只見少莊主兩眼翻白,氣息奄奄,幾人又是喊又是叫,又是按又是揉,好在腰帶沒有系成活結,還沒有勒斷氣,在幾個人的努力下,經過半個時辰才把少莊主揉醒過來。
少莊主醒過來後就只知道流淚,什麼也不說。羅千總覺得十分蹊蹺,走進裝茶的屋子,見一馱一馱的茶全部打開,細細一看,明白了少莊主自殺的原因,心想:完了完了,自己身負貢品押運的重任,貢茶出了問題我也難逃干係,還是先他一步走吧,也好有人收屍。想著想著,就拔出腰刀往脖子上抹去。店小二一看這陣勢,忙跳過來一把抱住他說:“怪了,怪了,你們雲南人千里迢迢來送貢茶,貢茶沒有送上去,就上吊的上吊,抹脖子的抹脖子,何苦來哉”。羅千總邊哭邊說:“你不要攔著我,貢茶弄成這個樣子,我們是犯了欺君之罪,早一天是死,晚一天是死,讓我死了算了”。小二奇道:“你這貢茶好得很嘛,又香又甜,咋個會說要不得了呢?”羅千總說:“小二哥,你莫開我的玩笑了”。小二說:“真的是好茶,你咋個不信,自己瞧瞧”,羅千總這才半信半疑地接過小二端來的茶碗,一看湯色紅濃明亮,喝上一口,甘醇爽滑,的確賽過自己平常喝的茶百倍。他一下子來了精神,心想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他拿著小二撬下的茶端詳起來,百思不得其解,想了半天,心裡打定主意:管他呢,大不了是死,明天將茶貢上再說。
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鬥茶賽茶的吉日,一大早,乾隆召集文武百官一起觀茶品茶,各地進獻的貢茶都在朝堂上一字排開,左邊是樣茶, 右邊是泡好的茶湯,古時品茶鬥茶都是要先觀其形,聞其香,品其味,最後才來評定優劣,皇帝親自來評茶可是茶學界的最高賽事了。乾隆一看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琅滿目,品種花色各式各樣,多如繁星,什麼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四川蒙頂、黃山毛峰、六安瓜片、武夷岩茶等等,都是各地名茶,外形條索緊密,芽頭肥壯,湯色綠如翡翠,潤如碧玉,都是茶中精品,一時還真不能判定優劣。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叫人端上來一聞,一股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上一口,綿甜爽滑,好像綢緞被輕風拂過一樣,直落腹中。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圓如三秋皓月,香於九畹之蘭,滋味這般的好”。太監推了推旁邊的羅千總說:“皇上問你呢,趕快回答”。羅千總何曾見過這樣的場面,“撲嗵”一聲跪在地上,半天才結結巴巴說出一兩句話,講的又是雲南方言,乾隆聽了半天也不明白,又問道:“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雲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乾隆大聲說道。這一句羅千總可是聽得實實在在,這可是皇上御封的茶名啊,他連不迭叩謝。乾隆又接連品嘗了三碗“普洱茶”,拿著紅褐油亮的茶餅不住撫摸,連口贊道“好茶,好茶”。傳令太監沖泡賞賜文武百官一同品鑑,於是,朝堂上每人端著一碗紅濃明亮的普洱茶,醇香頓時溢滿大堂,讚賞之聲不絕於耳。
乾隆十分高興,他重重賞賜了普洱府羅千總一行,並下旨要求普洱府從今以後每年都要進貢這種醇香無比的普洱茶。羅千總由悲轉喜,百感交集,仿佛一天之中從地獄回到了天堂。回到店中,把這個好訊息告訴了濮少莊主,少莊主自是喜從天降,他們重謝了小二,要回了那餅撬了一個角的普洱茶,趕回了普洱府。
濮老莊主一家領受了皇上的賞賜,普洱府也是闔府同慶,猶如過節一般熱鬧了三天。後來,濮莊主夥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普洱茶的制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而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普洱發酵原理
普洱渥堆發酵 ,是指“在無氧等外源氫受體的條件下,底物脫氫後所產生的還原力[H]未經呼吸鏈傳遞而直接交某一內源性中間代謝物接受,以實現底物水平磷酸化產能的一類生物氧化反應。”通俗點來說,將原料經過特定的代謝途徑轉化為人類所需要的產物的過程。
發酵之所以能夠成為人類較早接觸併合理利用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得益於它反應的安全以及並不複雜的產生條件。通常在常溫常壓下,通過一定步驟幫助好菌生長、抑制雜菌生成即可得到良好的發酵效果。按照原材料的不同,發酵食品可分為穀物發酵製品、豆類發酵製品、乳類發酵製品等。
熟茶發酵的起源
整個普洱市場的熟茶發酵工藝 起源於大益茶業集團。20世紀30年代後,由於交通條件、倉儲條件及國家外貿條件等的改善,普洱茶的自然發酵條件已大大改變,其品質特點已難以達到自然發酵的品質要求,同時針對普洱茶自然後發酵陳化時間長,上市慢等情況,不少茶廠開始尋求新的制茶工藝。
劃分的三個時期
行業內人士把普洱茶近百年歷史大致分為號級茶、印級茶和七子餅茶三個時期。
1、號級茶——是指從上世紀初起至1938年創立的“中國雲南茶業貿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止期間的私人茶莊制茶的產品。
主要茶品有:百年同慶號(有馬龍、雙獅)、貢品同慶號、福元昌號(有紫票、紅票、藍票)、宋騁號(有紅票、藍票)、孫羲順、貢品同興號(有厚紙、薄紙)、宋騁敬昌號、敬昌號、江城號、同昌號黃文興、同昌黃記(有紅票、藍票)、楊騁號、普慶號、車順號、鼎興號(有紅票、藍票)、易武興順祥號、易武永茂昌、福祿貢、思普貢茗、群記圓茶、猛景號、新興號、雲南河內號等等。
2、印級茶——從1938年中茶公司成立後,生產首批紅印圓茶為開始,至1967年,在這期間生產的茶品為印級茶。以中茶公司成立為起點標誌,從私人茶莊為主導轉變成以國家政府工廠為主導生產茶葉,是一個重大轉變,生產的規模和方式、產品的質量和包裝特點等都有與號級茶的時代不同,至1967年中茶牌圓茶改為七子餅茶後才有標誌著印級茶時代的結束。主要茶品有紅印圓茶、綠印圓茶、無紙紅印、無紙綠印、大字綠印圓茶、小字綠印圓茶、黃印圓茶、圓茶鐵餅等,按資料介紹印級茶大多數茶品都是勐海茶廠製造的。
3、七子餅茶——二十世紀60年代中後期,中茶牌圓茶改名雲南七子餅茶為開始,至本世紀初雲南各大國營茶廠轉制而告一段落。主要茶品有昆明簡體字七子餅茶、下關中茶牌簡體字七子餅,上兩款是早期與印級茶交錯生產的,使用的是中茶牌商標。上世紀80年代有:下關中茶牌繁體字七子餅(8653鐵餅)、黃印七子餅(認真配方黃印)、大藍印七子餅、水藍印七子餅、7542-73青餅、8582青餅、紅帶七子餅、7532雪印青餅、80年代7542和7582的厚紙和薄紙青餅、88青餅等等。90年代後除了昆明、勐海、下關生產的傳統常規茶外,印刷包裝還有紅大益、紫大益牌子的七子餅。另外,還有後建的大渡崗、黎明等大型茶廠出品和茶商到各大廠訂造的七子餅茶。